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38848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柔性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折叠屏转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用不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包括中部壳体以及两个活动壳体,两个活动壳体设置在中部壳体的两侧并能沿着中部壳体的两侧进行旋转,中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让两个活动壳体同步开合的同步运动机构,中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改变空间大小的屏幕避让机构,活动壳体上设置有能撑开屏体的屏幕补偿撑开结构。使左右两侧的活动壳体可以同时打开闭合,使人们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解决目前闭合水滴形柔性屏幕容纳空间不足技术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中部壳体做曲面造型无法保证闭合状态外观完整性的技术难点;使人们在使用更加的舒适。

An inner folding screen rotating shaf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折叠屏转轴
本技术涉及柔性屏
,具体为一种内折叠屏转轴。
技术介绍
柔性屏幕,指的使柔性OLED。柔性屏幕的成功量产不仅重大利好于新一代高端智能手机的制造,也因其低功耗、可弯曲的特性对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的柔性屏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法做到两侧屏幕同时进行打开合闭的功能,导致使用的时候较为麻烦,且在合屏的时候屏体的中间部分会出现水滴形凸起,而目前的柔性屏在合屏时没有设置避让机构,导致屏幕在合屏后容易出现缝隙,影响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折叠屏转轴,解决了上述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包括中部壳体以及两个活动壳体,两个所述活动壳体设置在中部壳体的两侧并能沿着中部壳体的两侧进行旋转。所述中部壳体的顶部与两个活动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可以弯曲的屏体。所述中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让两个活动壳体同步开合的同步运动机构。所述中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改变空间大小的屏幕避让机构。所述活动壳体上设置有能撑开屏体的屏幕补偿撑开结构。优选的,所述中部壳体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圆柱。优选的,每个所述活动壳体包括内壳体、外壳体以及活动板,所述内壳体活动连接在外壳体的内侧并可以沿着外壳体进行左右水平位移,所述活动板固定连接在外壳体的顶部且与屏体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内壳体内侧凸出的两个弧板上均开设有大圆孔以及小圆孔,所述大圆孔与圆柱活动连接一起使内壳体沿着中部壳体进行旋转。优选的,所述同步运动机构包括中部壳体前后两端开设的两个弧孔一以及竖孔、中部壳体外侧的两个遮挡板以及中部壳体内侧的两个运动块,所述遮挡板位于中部壳体与内壳体中间部分并对中部壳体进行密封遮挡,所述运动块上开设有两个圆孔二,运动块外侧通过两个圆孔二活动连接有滑块并利用滑块限定运动块的移动方向,每个所述遮挡板上开设有两个圆孔一以及两个弧孔二,且两个圆孔一与两个圆柱活动连接,每个所述运动块上开设有两个横槽,两个所述横槽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移动柱,两个所述移动柱的外端分别贯穿过弧孔一以及弧孔二后与小圆孔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屏幕避让机构包括活动连接在运动块上的两个连杆以及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均开设有两个圆孔三,所述升降板与运动块之间通过两个圆孔三以及连接柱进行固定连接,每两个同侧所述连杆之间通过支撑板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杆远离升降板一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内壳体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斜槽,所述活动杆活动连接在斜槽的内部,所述连杆与运动块的连接处设置有扭力片组。优选的,所述屏幕补偿撑开结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内壳体上的定位板一以及固定连接在外壳体上的定位板二,所述定位板二内部开设有两个活动孔,所述定位板一靠近定位板二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移动杆,两个所述移动杆活动套接在两个活动孔的内部,两个所述移动杆的外部均活动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定位板一和定位板二对应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孔与移动杆的大小相适配。(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内折叠屏转轴,由于设置了活动块配合弧形孔一以及移动柱,这样当左侧内壳体进行闭合的时候会带动右侧内壳体同时进行闭合,当左侧内壳体进行打开的时候会带动右侧内壳体同时进行打开,使左右两侧的活动壳体可以同时打开闭合,使人们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且由于仅仅添加了较为简单的机械结构,这样使柔性屏的造价不会太过于提高,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该内折叠屏转轴,由于设置了屏幕避让机构,这样当屏幕合闭的时候,运动块会带动升降板向下进行移动,运动块还会带动连杆以及支撑板向外侧进行移动,这样会使两个内壳体中间的空间变大,解决目前闭合水滴形柔性屏幕容纳空间不足技术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中部壳体做曲面造型无法保证闭合状态外观完整性的技术难点。(3)、该内折叠屏转轴,当屏幕打开的时候,运动块会带动升降板向上移动,使连杆带动支撑板同时向上移动,这样当屏幕完全打开后,支撑板与升降板会对屏体的底部进行支撑,从而避免屏体没有足够支撑力而损坏的问题。(4)、该内折叠屏转轴,由于设置了扭力片组,这样在打开以及闭合的时候会有一个阻力以及扭力,从而使人们在打开以及闭合屏幕的时候手感更好,使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舒适。(5)、该内折叠屏转轴,在打开状态时,由于弹簧会对定位板一以及定位板二施加推力,因此会使外壳体向远离内壳体的一端进行移动,使外壳体拉扯屏体,使屏体绷劲;在闭合状态时,由于弹簧会对定位板一以及定位板二施加推力,因此会使外壳体向远离内壳体的一端进行移动,使外壳体拉扯屏体,增加避让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部壳体与两个活动壳体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部壳体的爆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4中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合闭后去掉内壳体的正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图6中的D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图8中的F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图8中内壳体的内部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图10中的E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1中部壳体、11圆柱、2活动壳体、21内壳体、22外壳体、23活动板、24大圆孔、25小圆孔、3同步运动机构、301弧孔一、302竖孔、303移动柱、304遮挡板、305运动块、306圆孔一、307弧孔二、308圆孔二、309滑块、310横槽、4屏幕避让机构、41连杆、42升降板、43圆孔三、44连接柱、45支撑板、46活动杆、47斜槽、5扭力片组、6屏幕补偿撑开结构、61定位板一、62定位板二、63活动孔、64移动柱、65弹簧、7屏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包括中部壳体1以及两个活动壳体2,两个所述活动壳体2设置在中部壳体1的两侧并能沿着中部壳体1的两侧进行旋转,所述中部壳体1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圆柱11,每个所述活动壳体2包括内壳体21、外壳体22以及活动板23,所述内壳体21活动连接在外壳体22的内侧并可以沿着外壳体22进行左右水平位移,所述活动板23固定连接在外壳体22的顶部且与屏体7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内壳体21内侧凸出的两个弧板上均开设有大圆孔24以及小圆孔25,所述大圆孔24与圆柱11活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包括中部壳体(1)以及两个活动壳体(2),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活动壳体(2)设置在中部壳体(1)的两侧并能沿着中部壳体(1)的两侧进行旋转;/n所述中部壳体(1)的顶部与两个活动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可以弯曲的屏体(7);/n所述中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让两个活动壳体(2)同步开合的同步运动机构(3);/n所述中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改变空间大小的屏幕避让机构(4);/n所述活动壳体(2)上设置有能撑开屏体(7)的屏幕补偿撑开结构(6);/n每个所述活动壳体(2)包括内壳体(21)、外壳体(22)以及活动板(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包括中部壳体(1)以及两个活动壳体(2),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活动壳体(2)设置在中部壳体(1)的两侧并能沿着中部壳体(1)的两侧进行旋转;
所述中部壳体(1)的顶部与两个活动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可以弯曲的屏体(7);
所述中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让两个活动壳体(2)同步开合的同步运动机构(3);
所述中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改变空间大小的屏幕避让机构(4);
所述活动壳体(2)上设置有能撑开屏体(7)的屏幕补偿撑开结构(6);
每个所述活动壳体(2)包括内壳体(21)、外壳体(22)以及活动板(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壳体(1)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圆柱(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21)活动连接在外壳体(22)的内侧并可以沿着外壳体(22)进行左右水平位移,所述活动板(23)固定连接在外壳体(22)的顶部且与屏体(7)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内壳体(21)内侧凸出的两个弧板上均开设有大圆孔(24)以及小圆孔(25),所述大圆孔(24)与圆柱(11)活动连接一起使内壳体(21)沿着中部壳体(1)进行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折叠屏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运动机构(3)包括中部壳体(1)前后两端开设的两个弧孔一(301)以及竖孔(302)、中部壳体(1)外侧的两个遮挡板(304)以及中部壳体(1)内侧的两个运动块(305);
每个所述遮挡板(304)上开设有两个圆孔一(306)以及两个弧孔二(307),且两个圆孔一(306)与两个圆柱(11)活动连接,每个所述运动块(305)上开设有两个横槽(310),两个所述横槽(310)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移动柱(303),两个所述移动柱(303)的外端分别贯穿过弧孔一(301)以及弧孔二(307)后与小圆孔(25)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钰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