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刚专利>正文

驾驶员防疲劳腰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364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垫托人体腰部的腰枕,尤其适合于司机及其它久坐工作的人员使用,可有效地减缓腰肌疲劳。腰枕由左、右托、腰托和尾托四部分构成,光滑过渡连为一体。在腰托背面设有一上窄下宽的空腔,当受到腰部挤压时,变形并牵引腰托及左、右两托向内撑持,在腰部周围及尾椎下形成四面托举。较现有的靠垫、椅垫形成的单面支撑,功能强,效果好。(*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垫托人体腰部的腰枕,由左、右托,腰托和尾托四部分构成,适于久坐的人垫靠,以减缓腰肌疲劳,尤其适合驾驶员使用。我们知道,除非必要人们是不会正坐成90°坐姿的,这是因为它比坐在后倾的靠背椅上,腰的负担要大得多。为此人们根据人体脊柱弯曲的特点,着意设计出多种能减轻腰柱负担的靠背椅。《汽车杂志》(CN51-1130/U,1993,1)中介绍的SCHUKRA座椅靠背,以弹簧钢板为原料,靠一个施钮来调节靠背形状,达到给脊柱以支持的效果。专利文件CN2076049U公开了一种由气囊冲气的腰垫,以弹力带将腰垫套在座椅上,置于腰部,也可以使驾驶员减轻疲劳。但是这些设计都只是从一个背曲面上着手,来解决脊柱负担问题。实际中,人们久坐一段时间后,腰柱下部弯曲较大,也就是背与臀部形成支撑,使腰部悬空,给腰肌,腰柱造成很大负荷,极易疲劳,引起腰部酸疼。现有技术尚不能消除这一现象。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由左、右托、腰托及尾托四部分组成的腰枕,靠多曲面支撑,以减轻腰部负担。设计方案是腰枕为左、右托,腰托及尾托四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这四个组成部分为光滑过渡连成一体;左、右托自上而下,自后向前由宽渐窄,靠后背部高,向前渐低;腰托上厚下薄,底部与后高前低的尾托相连,两侧分别与左、右两托光滑过渡连为一体,腰托上部为凹弧形,在背部有一个上窄下宽的空腔。本设计方案推出的腰枕,由其四部分构成的内部空间为四个曲面体,即背曲面,尾底曲面和两个侧曲面。采用弹性材料充填或经发泡工艺加工成形。将腰枕置于靠背和椅座的结合部,当殿落坐后,由于采用曲面设计,使腰椎、骶骨及尾椎骨与腰枕靠实,感觉舒适。经一段时间后,腰肌疲劳,腰椎受力加大,则腰部向腰托的压力增加。由于在腰托背部设计有一个上窄下宽的空腔,受挤压后,空腔变小,牵引上厚下薄的腰托及左右两托向腰部周围挤压,对腰部形成托举,使人感觉腰部负荷大大减轻。与已有技术相比,较大地减轻了腰肌及腰椎的负荷,能有效地减缓腰部疲劳。附图说明图1是腰枕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面部剖视图。图3是腰枕的后视图。以下结合附图以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腰枕设计为由左托③,右托①,腰托②和尾托④四部分构成的光滑连接体。左托③和右托①为上厚下薄,后宽前窄的形状。尾托④整体为一凹曲面,但其靠后背一侧高,向前渐低,左、右两侧与左托③和右托①的下部光滑渡连一体。腰托②上部为一凹弧形,亦呈上厚下薄的结构,底部与尾托④两侧与左托③和右托①光滑过渡连为一体。在腰托②的背面,设计一个上窄下宽的空腔⑥,使于腰枕受力时,挤压变形,达到牵引腰托②以及左托③和右托①上部向内的挤压变形,对腰部周围形成托举。尾托④的后部将尾椎托实。即腰枕的底、背及两侧共四个曲面一起作用,形成对腰肌和腰椎的支撑,达到减缓疲劳的目的。本腰枕设计可以采用单块部件拼接或在柔性软套内填充弹性物成形,最好是采用发泡工艺加工成形。在各托体中可以设计一些透气孔⑤,或设置其它辅助物使具有诸如磁疗,按摩等多种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垫托人体腰部的腰枕,由左托、右托、腰托和尾托四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a、左托、右托和尾托与腰托为光滑过渡连成一体;b、左托、右托自上而下,自后向前由宽渐窄,靠后背部高,向前渐低;c、腰托上厚下薄,底部与后高前低的尾托相连,两侧分别与左、右两托光滑过渡连为一体;d、腰托上部为凹弧形,在背部有一个上窄下宽的空腔。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垫托人体腰部的腰枕,尤其适合于司机及其它久坐工作的人员使用,可有效地减缓腰肌疲劳。腰枕由左、右托、腰托和尾托四部分构成,光滑过渡连为一体。在腰托背面设有一上窄下宽的空腔,当受到腰部挤压时,变形并牵引腰托及左、右两托向内撑持,在腰部周围及尾椎下形成四面托举。较现有的靠垫、椅垫形成的单面支撑,功能强,效果好。文档编号A47C7/40GK2162147SQ9320415公开日1994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1993年3月1日 优先权日1993年3月1日专利技术者陈刚 申请人:陈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垫托人体腰部的腰枕,由左托、右托、腰托和尾托四部分构成,其特征在于:a、左托、右托和尾托与腰托为光滑过渡连成一体;b、左托、右托自上而下,自后向前由宽渐窄,靠后背部高,向前渐低;c、腰托上厚下薄,底部与后高前低的尾托相连,两侧分别与左、右两托光滑过渡连为一体;d、腰托上部为凹弧形,在背部有一个上窄下宽的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
申请(专利权)人:陈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