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L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车辆用变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2592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变速装置,所述车辆用变速装置可包括:变速杆,能够在自动变速挡位以及手动变速挡位移动,自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一主位置,手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二主位置;锁止部,能够使所述变速杆在所述第一主位置和所述第二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自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在所述手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移动;以及壳体,形成有所述锁止部。

Vehicle transmi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变速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变速装置,更为详细地,涉及在位置变更的换挡装置中,用于防止挡位在移动时移动至其他挡位的车辆用变速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在自动变速器的车辆中,设置为位于驾驶座周边的变速杆为了在驾驶者操作时,沿形成于变速杆壳体的挡位槽移动的同时,能够选择性地位于P(驻车)挡、R(倒退)挡、N(空)挡、D(前进)挡结合,而结合并设置为沿变速杆壳体的前后方向能够旋转。并且,为了能够在D挡的位置选择性地位于+/-挡,变速杆结合为沿变速杆壳体的左右方向能够旋转。另外,自动变速器车辆同时配备有驾驶者未踩下刹车踏板则无法实现变速杆的P→R挡的挡位移动或N→R挡的挡位移动的变速杆锁止装置。借由这样的锁止装置可以预先预防由驾驶者不注意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自动变速器车辆可以配备为挡位不仅在P(驻车)挡、R(倒退)挡、N(空)挡、D(前进)挡移动,而且也可以随着在D挡沿变速杆的左右方向旋转而在+/-挡移动。然而,在旋转型变速装置的情形下,自动变速器车辆存在如下问题点:在R→D挡的挡位移动或N→D挡的挡位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变速装置的结构无法限制朝‘+’挡或‘-’挡移动。并且,与此相反,存在如下问题点:在朝‘+’挡或‘-’挡移动的情况下,无法限制挡位朝P、R、N、D挡移动。并且,在此情况下,存在可能发生挡位误操作移动的问题点。因此,变速装置中需要如下装置的必要性:在挡位以R→D挡移动、或挡位以N→D挡移动的情况下,可以限制变速杆朝‘+’挡或‘-’挡移动,与此同时,当挡位朝‘+’挡或‘-’挡移动时,可以限制变速杆朝P、R、N、D挡移动的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US20013/0220055(2013.08.29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在旋转型变速装置中,在挡位以R→D挡移动或挡位以N→D挡移动的情况下,可以限制变速杆向‘+’挡或‘-’挡移动,而当挡位向‘+’挡或‘-’挡移动时,可以限制变速杆向P、R、N、D挡移动。本技术的技术问题并不限于以上提及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下文中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车辆用变速装置可包括:变速杆,能够在自动变速挡位以及手动变速挡位移动,自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一初始位置,手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二初始位置;锁止部,能够使所述变速杆在所述第一主位置和所述第二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自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在所述手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自动变速挡移动;以及壳体,形成有所述锁止部。所述锁止部可包括:锁止杆,从所述变速杆沿所述壳体的内侧面方向倾斜地延伸;以及锁止腔室,配备于所述壳体,并限制所述变速杆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和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所述锁止腔室可包括:第一锁止引导件,安置所述锁止杆而限制所述变速杆从所述自动变速挡位向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以及第二锁止引导件,相邻于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安置所述锁止杆而限制所述变速杆从所述手动变速挡位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移动。在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和所述第二锁止引导件之间可突出形成有移动防止台。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和所述第二锁止引导件的断面形状分别可形成为V字形状。在所述移动防止台形成有可使所述锁止杆在所述第一初始位置和所述第二初始位置之间移动的开放的连接孔。所述变速杆可包括:控制杆;子弹部,在所述控制杆的端部沿与所述控制杆相同的轴方向延伸;以及止动凹槽部,配备有与所述子弹部吻合,并在所述自动变速挡位使所述子弹部接触移动的第一止动凹槽以及在所述手动变速挡位使所述子弹部接触移动的第二止动凹槽。所述锁止杆可包括:连接杆,配备为从所述控制杆的端部延伸,并与所述子弹部沿斜线方向远离;以及锁止子弹部,弹性结合于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在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和所述第二锁止引导件之间移动。在所述连杆和所述锁止子弹部之间还可配备有阻尼件。所述锁止子弹部可形成为v字形状。当所述自动变速挡位的操作时,所述子弹部在所述第一止动凹槽被操作,所述锁止子弹部沿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移动并被所述移动防止台卡住,从而可以限制所述子弹部向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而当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的操作时,所述子弹部在所述第二止动凹槽被操作,所述锁止子弹部沿所述第二锁止引导件移动并被所述移动防止台所卡住,从而可以限制所述子弹部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移动。本技术的其他具体事项可包括于详细的说明以及附图中。根据如上所述的本技术的车辆用变速装置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者其以上的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配备为在旋转型变速装置中当变速杆移动时锁止杆与变速杆一起移动,从而具有可以防止当变速杆移动时从自动变速挡位移动至手动变速挡位的优点。并且,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可以仅通过在旋转型变速装置中锁止杆与变速杆一起移动的结构,来防止当变速杆移动时从自动变速挡位移动至手动变速挡位,从而具有如下优点:无需单独的附加部件可以实现锁止功能且结构简单,可以紧凑化车辆用变速装置的尺寸,无需单独的装配结构而可以简单化装配工序,可以实现降低费用。本技术的效果并不限于以上所提及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变速图案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内部的示意性的结合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内部结合状态的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的分解平面图。图7是示出在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的锁止腔室及止动凹槽部的局部立体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的锁止腔室及止动凹槽部的平面图。图9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的变速杆以及锁止杆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的变速杆以及锁止杆的正面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的变速杆以及锁止杆的侧面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子弹部安置于第一止动凹槽且锁止杆结合于第一锁止导向件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变速装置中子弹部安置于第一止动凹槽且锁止杆结合于第一锁止导向件的状态的局部侧面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变速杆,能够在自动变速挡位以及手动变速挡位移动,自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一主位置,手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二主位置;/n锁止部,能够使所述变速杆在所述第一主位置和所述第二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自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在所述手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移动;以及/n壳体,形成有所述锁止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8 KR 10-2018-01729931.一种车辆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速杆,能够在自动变速挡位以及手动变速挡位移动,自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一主位置,手动变速挡位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操作,并沿前后方向操作之后恢复至第二主位置;
锁止部,能够使所述变速杆在所述第一主位置和所述第二主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自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在所述手动变速挡位沿前后方向移动时限制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移动;以及
壳体,形成有所述锁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部包括:
锁止杆,从所述变速杆沿所述壳体的内侧面方向倾斜地延伸;以及
锁止腔室,配备于所述壳体,限制所述变速杆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和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止腔室包括:
第一锁止引导件,安置所述锁止杆而限制所述变速杆从所述自动变速挡位向所述手动变速挡位移动;以及
第二锁止引导件,相邻于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安置所述锁止杆而限制所述变速杆从所述手动变速挡位向所述自动变速挡位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和所述第二锁止引导件之间突出形成有移动防止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锁止引导件和所述第二锁止引导件的断面形状分别形成为V字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镇龙
申请(专利权)人:SL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