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4497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包括:动涡旋盘、支架结构,动涡旋盘与支架结构之间设有背压腔;电机组件,电机组件所在腔室内设有储油区;支架结构上设有第一引油通道,第一引油通道连通储油区与背压腔,第一引油通道用于将储油区内的油液引入背压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动静涡盘及轴承件均可实现油膜润滑,降低摩擦功耗,提高压缩机可靠性;引油通道结构简单,无需高低压节流,不存在高低压泄漏的风险。油路通道与气路相对分离,能够降低压缩机排油率,提高系统换热效果;形成循环油路,能更好的促进压缩机内润滑油的循环利用,简化零件加工及设计,工艺简单,安全可靠。

Oil circuit structure and scroll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本技术属于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汽车空调电动涡旋压缩机,通常是卧式结构,即压缩机内电机、轴系及泵体均是横向安装。相对常规立式,卧式压缩机的缺点是压缩机内部无稳定的润滑油油池。冷冻油的循环利用及轴承的润滑难度大。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油路结构,动盘1’、静盘2’、支架3’上分别开设引油通道结构4’,将背压腔5’与排气高压油区6’相互连通,随动盘1’运转一周,引油通道结构4’导通一次,间歇将高压油引到背压腔5’润滑轴承。上述方案中利用压差,将高压油引到背压腔,润滑支架3’和动盘1’上的轴承。但是这种方案一方面需要在高压区存储一定量的润滑油,会造成压缩机排油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高压油区内泵体磨损产生的杂质会通过引油通道结构4’进入背压腔5’,杂质还可能堵塞引油通道,影响支架3’、动盘1’等的润滑,发生异常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油路结构导致压缩机排油率大,杂质进入造成轴承损坏,从而提供一种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油路结构,包括:动涡旋盘、支架结构,动涡旋盘与支架结构之间设有背压腔;电机组件,电机组件所在腔室内设有储油区;支架结构上设有第一引油通道,第一引油通道连通储油区与背压腔,第一引油通道用于将储油区内的油液引入背压腔。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优选地,油路结构还包括曲轴件,曲轴件与动涡旋盘转动连接,曲轴件与动涡旋盘连接处设有动盘轴承,动盘轴承安装在第一轴承室内,第一轴承室与背压腔相通,背压腔内的油液能够对动盘轴承进行润滑。优选地,第一引油通道沿支架结构的径向开设。优选地,第一引油通道包括吸油管,吸油管连接在第一引油通道的处于储油区的端口上,吸油管延伸至储油区的底层油液。优选地,油路结构还包括曲轴件,曲轴件与支架结构转动连接,曲轴件与支架结构连接处设有支架轴承,支架轴承安装在第二轴承室内,第二轴承室与背压腔相通,背压腔内的油液能够对支架轴承进行润滑。优选地,支架结构上开设有第二引油通道,第二引油通道连通第二轴承室与背压腔。优选地,第二引油通道沿支架结构的轴向开设。优选地,曲轴件的另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底壳件,底壳件上设有第三轴承室,第三轴承室内安装有底壳轴承,曲轴件内设有偏心孔,偏心孔连通背压腔与第三轴承室,背压腔内的油液可通过偏心孔进入第三轴承室,对底壳轴承进行润滑。优选地,偏心孔内安装有至少一个导油片。优选地,在偏心孔的靠近背压腔的一端设置导油片,和/或,在偏心孔的靠近第三轴承室的一端设置导油片。优选地,第三轴承室内设有油泵结构,油泵结构与偏心孔连通,油泵结构可通过偏心孔将背压腔内油液吸至第三轴承室。优选地,第三轴承室通过第四引油通道与储油区连通,第四引油通道设置在底壳件内。优选地,油路结构还包括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用于密封动涡旋盘内的油液。优选地,密封装置设置在压缩机静涡旋盘与机盖的接触面上,密封装置包括冷媒密封件、油液密封件。一种涡旋压缩机,采用上述的油路结构。本技术提供的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油路结构及涡旋压缩机,动静涡盘及轴承件均可实现油膜润滑,降低摩擦功耗,提高压缩机可靠性;引油通道结构简单,无需高低压节流,不存在高低压泄漏的风险。油路通道与气路相对分离,能够降低压缩机排油率,提高系统换热效果;形成循环油路,能更好的促进压缩机内润滑油的循环利用,简化零件加工及设计,工艺简单,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油路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油路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架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吸油管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油泵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动盘;2’、静盘;3’、支架;4’、引油通道结构;5’、背压腔;6’、高压油区。1、动涡旋盘;2、支架结构;3、背压腔;4、电机组件;5、储油区;6、第一引油通道;7、曲轴件;8、动盘轴承;9、第一轴承室;10、吸油管;11、支架轴承;12、第二轴承室;13、第二引油通道;14、底壳件;15、第三轴承室;16、底壳轴承;17、偏心孔;18、导油片;19、油泵结构;20、冷媒密封件;21、油液密封件;22、静涡旋盘;23、机盖;24、第四引油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路结构,包括:动涡旋盘1、支架结构2,动涡旋盘1与支架结构2之间设有背压腔3;电机组件4,电机组件4所在腔室内设有储油区5;支架结构2上设有第一引油通道6,第一引油通道6连通储油区5与背压腔3,第一引油通道6用于将储油区5内的油液引入背压腔3。本实施例的油路结构,改变原有油路结构中背压腔从高压油区引油的技术方案,而将电机组件4处的储油区5与背压腔3直接连通,油路结构避开高压排气通道,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排油率,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性能,提高系统换热效果。同时,避免了动静涡盘摩擦损耗的杂质进入背压腔3,影响轴承件、及动涡旋盘1的正常运行,减低设备的磨损率。通过不同的密封件可将压缩机内部设置成三个不同的压力区,底壳件14内容纳电机组件4的腔体为低压区Ps、背压腔3所在的中压区Pm、静涡旋盘22排气口所处的高压区Pd,并通过机盖23同底壳件14封闭,以保证低压区Ps、中压区Pm和高压区Pd各自成为独立空间。由于高压区Pd中可能存在泵体磨损产生的杂质,杂质的存在会对轴承润滑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将高压区Ps与中压区Pm、低压区Ps隔开。液态润滑油液只在中压区Pm、低压区Ps内循环,与高压区Pd隔绝,尽可能减少压缩机的排油率,同时避免杂质进入。本实施例中,油路结构还包括曲轴件7,曲轴件7与动涡旋盘1转动连接,曲轴件7与动涡旋盘1连接处设有动盘轴承8,动盘轴承8安装在第一轴承室9内,第一轴承室9与背压腔3相通,背压腔3内的油液能够对动盘轴承8进行润滑。本技术针对的卧式压缩机,主要润滑部位主要包括动静涡盘及轴承件,本实施例将储油区5内的油液引入背压腔3,背压腔3与动涡旋盘1直接接触,背压腔3内的油液沿动涡旋盘1与支架结构2的缝隙,随动涡旋盘1的转动,润滑油能够到达最边缘区域,即动涡旋盘1的边缘,此处动涡旋盘1的侧面同支架结构2以及静涡旋盘22的接触面以及动盘轴承8进行润滑,使得动静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动涡旋盘(1)、支架结构(2),所述动涡旋盘(1)与所述支架结构(2)之间设有背压腔(3);/n电机组件(4),所述电机组件(4)所在腔室内设有储油区(5);/n所述支架结构(2)上设有第一引油通道(6),所述第一引油通道(6)连通所述储油区(5)与所述背压腔(3),所述第一引油通道(6)用于将所述储油区(5)内的油液引入所述背压腔(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涡旋盘(1)、支架结构(2),所述动涡旋盘(1)与所述支架结构(2)之间设有背压腔(3);
电机组件(4),所述电机组件(4)所在腔室内设有储油区(5);
所述支架结构(2)上设有第一引油通道(6),所述第一引油通道(6)连通所述储油区(5)与所述背压腔(3),所述第一引油通道(6)用于将所述储油区(5)内的油液引入所述背压腔(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结构还包括曲轴件(7),所述曲轴件(7)与所述动涡旋盘(1)转动连接,所述曲轴件(7)与所述动涡旋盘(1)连接处设有动盘轴承(8),所述动盘轴承(8)安装在第一轴承室(9)内,所述第一轴承室(9)与所述背压腔(3)相通,所述背压腔(3)内的油液能够对所述动盘轴承(8)进行润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油通道(6)沿所述支架结构(2)的径向开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油通道(6)包括吸油管(10),所述吸油管(10)连接在所述第一引油通道(6)的处于所述储油区(5)的端口上,所述吸油管(10)延伸至所述储油区(5)的底层油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结构还包括曲轴件(7),所述曲轴件(7)与所述支架结构(2)转动连接,所述曲轴件(7)与所述支架结构(2)连接处设有支架轴承(11),所述支架轴承(11)安装在第二轴承室(12)内,所述第二轴承室(12)与所述背压腔(3)相通,所述背压腔(3)内的油液能够对所述支架轴承(11)进行润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结构(2)上开设有第二引油通道(13),所述第二引油通道(13)连通所述第二轴承室(12)与所述背压腔(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余生魏会军单彩侠方琪赵豪川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