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2187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包括泵、第一引流管、第二引流管、支撑架、第三引流管和喷嘴,泵设置在炒菜机的底座内;第一引流管的一端与泵入口连接、另一端贯穿底座上开设的第一通孔,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内;第二引流管的一端与泵出口连接;支撑架与底座承载面垂直连接,炒菜机的内壳上开设有液体进料口,支撑架位于靠近液体进料口的一侧;第三引流管设置在支撑架上,第三引流管一端设置在液体进料口的上方,底座的承载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引流管另一端贯穿第二通孔与第三引流管的另一端连通;喷嘴的入口与第三引流管另一端连通、出口与液体进料口相对,以向锅体内喷洒液体配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定量添加液体配料。

A kind of liquid feeding device for cook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
,具体涉及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
技术介绍
自动炒菜机能够帮助用户烹饪出美味的菜品,众所周知的是,中餐制作过程中需要添加各种调味料,而其中的液体调味料的种类也是较为繁多的,而对于液体调味料的添加需要根据所需用量进行适当调节,而现有炒菜机无法满足方便、快捷、精确添加液体调味料的要求,同时,现有的液体加料装置无法向锅体内均匀添加液体配料,增加了后期搅拌的工作量和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炒菜机无法精准地向锅体内添加液体调味料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本技术所述的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包括:泵,泵设置在炒菜机的底座内;第一引流管,第一引流管的一端与泵的入口连接、另一端贯穿底座上开设的第一通孔,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内;第二引流管,第二引流管的一端与泵的出口连接;支撑架,支撑架与底座的承载面垂直连接,炒菜机的内壳上开设有液体进料口,支撑架位于靠近液体进料口的一侧;第三引流管,第三引流管设置在支撑架上,第三引流管的一端设置在液体进料口的上方,底座的承载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引流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二通孔与第三引流管的另一端连通;喷嘴,喷嘴的入口与第三引流管另一端连通、出口与液体进料口相对,以向锅体内喷洒液体配料。优选地,支撑架的高度等于液体进料口至底座承载面的垂直距离。优选地,第一引流管包括相互连通的连接管和加料管,连接管的一端与泵的入口连接,另一端贯穿通孔与加料管的一端连通,加料管的另一端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内。优选地,连接管和第二引流管均为食品级硅胶软管。优选地,第三引流管为食品级不锈钢管。优选地,泵为食品级自吸泵。优选地,连接管通过第一管接头与加料管连接,第二引流管通过第二管接头与第三引流管连接。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加料装置,可以通过泵和各引流管,将炒菜机外的液体配料添加到锅体内,实现液体配料的自动、定量添加,同时,喷嘴可将液体配料均匀喷洒到锅体内,方便食材与液体配料混合,提高烹饪菜品的品质,而且,液体配料盒置于炒菜机的外面,独立于炒菜机,可由用户自备,方便调换配料盒的同时,可提高用户的参与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结构侧视示意图。其中,1为泵,2为第一引流管,20为连接管,3为第二引流管,4为支撑架,5为第三引流管,6为喷嘴,7为第一管接头,8为第二管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为了克服现有炒菜机无法精准地向锅体内添加液体调味料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本技术所述的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包括:泵1,泵1设置在炒菜机的底座内;第一引流管2,第一引流管2的一端与泵1的入口连接、另一端贯穿底座上开设的第一通孔(图中未示出),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图中未示出)内;第二引流管3,第二引流管3的一端与泵1的出口连接;支撑架4,支撑架4与底座的承载面垂直连接,炒菜机的内壳上开设有液体进料口,支撑架4位于靠近液体进料口的一侧;第三引流管5,第三引流管5设置在支撑架4上,第三引流管5的一端设置在液体进料口的上方,底座的承载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二引流管3的另一端贯穿第二通孔与第三引流管5的另一端连通;喷嘴6,喷嘴6的入口与第三引流管5另一端连通、出口与液体进料口相对,以向锅体内喷洒液体配料。本实施例中,液体配料盒置于炒菜机的外面,独立于炒菜机,可由用户自己准备,在烹饪前,将第一引流管2的另一端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内,保证在加料时,第一引流管2的另一端的端口始终浸没在液体配料内,当需要向锅体内添加液体配料时,在泵1的作用下,液体配料依次流经第一引流管2、第二引流管3和第三引流管5,最后通过液体进料口上方的喷嘴6,喷洒到锅体内,当投放量满足烹饪要求后,泵1停止工作,喷嘴6不会再向锅体内添加液体配料。本实施例中,与液体配料直接接触的泵1、第一引流管2、第二引流管3、第三引流管5和喷嘴6,均由食品级材质制备。本实施例中,液体配料可为油、水、酱油、醋、料酒等中的任一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泵1和各引流管,将炒菜机外的液体配料添加到锅体内,实现液体配料的自动添加,在需要加料时,泵1开始工作,当满足投放量后,泵1停止工作,实现液体配料的定量添加,从而保证精准地向锅体内添加液体配料,同时,喷嘴6可将液体配料均匀喷洒到锅体内,方便食材与液体配料混合,提高烹饪菜品的品质,而且,液体配料盒独立于炒菜机,可由用户自备,方便调换配料盒的同时,可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支撑架4的高度等于液体进料口至底座承载面的垂直距离。本实施例中,支撑架4设置在液体进料口的一侧,支撑架4承托第三引流管5,使得第三引流管5的端口可以对准液体进料口,同时,固定第三引流管5相对于液体进料口的位置,确保液体配料能够被投放入锅体内,当支撑架4的高度等于液体进料口至底座承载面的垂直距离时,第三引流管5可与支撑架4垂直连接,这样,第三引流管5的设置长度较短,节约生产成本,而且,使得炒菜机内的结构排布更加规则。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引流管2包括相互连通的连接管20和加料管(图中未示出),连接管20的一端与泵1的入口连接,另一端贯穿通孔与加料管的一端连通,加料管的另一端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内。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连接管20和第二引流管3均为食品级硅胶软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泵1设置在炒菜机的底座内,为不妨碍烹饪工序,以及保证液体配料能够均匀喷洒到锅体内的各个位置,液体进料口设置在锅体上方,而且炒菜机内的构件较多,空余空间较小,为充分利用炒菜机的空间,连接管20和第二引流管3需要多次折弯,才能由底座延伸至锅体上方,而硅胶质软,方便折弯,降低了成产制造难度,同时,提高了炒菜机内的空间利用率,使得炒菜机内的结构更紧凑、合理。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料管可为食品级的硅胶软管,以方便用户将加料管放入液体配料盒内或由液体配料盒内抽出,或者,加料管还可为满足食品加工领域要求的任一种材质的管。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三引流管5为食品级不锈钢管,当然,还可以为满足食品加工领域要求且质地较硬的任一种材质的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食品级不锈钢性质较稳定,不会与液体配料反应,且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管,满足食品加工领域的要求;同时,不锈钢质地较硬,食品级不锈钢材质的第三引流管5设置在支撑架4上,不易变形,可确保液体配料能够准确通过与液体进料口,投放入锅体内。...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泵,所述泵设置在炒菜机的底座内;/n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泵的入口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底座上开设的第一通孔,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内;/n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泵的出口连接;/n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的承载面垂直连接,所述炒菜机的内壳上开设有液体进料口,所述支撑架位于靠近所述液体进料口的一侧;/n第三引流管,所述第三引流管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引流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液体进料口的上方,所述底座的承载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引流管的另一端连通;/n喷嘴,所述喷嘴的入口与所述第三引流管另一端连通、出口与所述液体进料口相对,以向所述炒菜机的锅体内喷洒液体配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炒菜机用液体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所述泵设置在炒菜机的底座内;
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泵的入口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底座上开设的第一通孔,浸没在液体配料盒内;
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泵的出口连接;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的承载面垂直连接,所述炒菜机的内壳上开设有液体进料口,所述支撑架位于靠近所述液体进料口的一侧;
第三引流管,所述第三引流管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引流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液体进料口的上方,所述底座的承载面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引流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引流管的另一端连通;
喷嘴,所述喷嘴的入口与所述第三引流管另一端连通、出口与所述液体进料口相对,以向所述炒菜机的锅体内喷洒液体配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料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川濮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