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1944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上端设置有密封盖,所述筒体的内侧设置有内筒,所述筒体的内侧外表面靠近内筒的下端外表面边缘处固定设置有限位底块,所述内筒的下端固定设置有通气板,所述通气板的上端外表面的中心处垂直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与内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内筒的内侧靠近通气板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线,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以及内筒的内壁的靠近防护线的两端处设置有限位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为食品的取出过程带来便利,防止材料倒入时与筒体内侧的底面碰撞而变形损坏,提高生产的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
本技术涉及膨化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
技术介绍
在魔芋制作食品的加工过程中,有些产品需要经过膨化罐进行膨化加工过,通过向罐体内通入高温蒸汽使得魔芋粉末制成的成型食品进行膨化加工;而膨化罐在加工过后取出过程较为不便,不利于内部食品的取出,其次,在导入材料的过程中,落入过程受重力影响与内侧的底面碰撞,造成材料形状改变,降低生产的品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上端设置有密封盖,所述筒体的内侧设置有内筒,所述筒体的内侧外表面靠近内筒的下端外表面边缘处固定设置有限位底块,所述内筒的下端固定设置有通气板,所述通气板的上端外表面的中心处垂直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与内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内筒的内侧靠近通气板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线,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以及内筒的内壁的靠近防护线的两端处设置有限位环。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与筒体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密封盖的上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上端敞开连通于外部,所述排气管的下端延伸至筒体的内侧。优选的,所述筒体的内侧靠近通气板的下方设置有储水室,所述筒体的下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下端管口处设置有球阀,所述排水管连通于储水室的内侧,所述筒体时一侧外表面贯穿开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连通于筒体的内侧。优选的,所述筒体与内筒的外表面形状均成圆柱状,所述内筒的外表面与筒体的内壁之间活动贴合,所述限位底块的上端外表面与内筒的下端外之间活动贴合。优选的,所述支撑柱与通气板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通气板的上端外表面贯穿开设有若干组圆柱状通孔,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外表面与内筒的上端外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加强杆位于支撑柱的外表面的靠近上端处,所述加强杆与支撑柱以及内筒之间均为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杆的数量为四组。优选的,所述防护线呈松弛状态,所述防护线的数量为若干组,所述防护线以支撑柱为中轴呈环形阵列排布,所述防护线的两端捆绑于限位环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通过设置有内筒、限位底块、加强杆与支撑柱,在内筒内的食品加工完成后,开启密封盖后,借助加强杆将内筒从筒体的内侧竖直向上提出,即可将内部的食品共同取出,便于后续倾倒收集,再将内筒重新置于筒体内的原位即可,在限位底块的作用下防止内筒的掉落,为食品的取出过程带来便利,通过设置有防护线与限位环,在材料倒入的过程中,开启密封盖后将待加工的材料从上方倒入,落下过程中靠近底部的材料与防护线接触,由于防护线呈松弛状态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以防止材料直接与通气板的之间碰撞而发生变形破损现象,同时由于防护线捆绑于限位环上,便于使用者的后续取下与清理,防止材料倒入时变形损坏,提高生产的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的正剖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的内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的图2中A的放大图。图中:1、筒体;11、进气管;12、储水室;13、排水管;2、密封盖;21、排气管;3、内筒;31、通气板;32、支撑柱;33、加强杆;34、防护线;35、限位环;4、限位底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包括筒体1,筒体1的上端设置有密封盖2,筒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筒3,筒体1的内侧外表面靠近内筒3的下端外表面边缘处固定设置有限位底块4,内筒3的下端固定设置有通气板31,通气板31的上端外表面的中心处垂直设置有支撑柱32,支撑柱32的外表面与内筒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加强杆33,内筒3的内侧靠近通气板31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线34,支撑柱32的外表面以及内筒3的内壁的靠近防护线34的两端处设置有限位环35。密封盖2与筒体1之间为活动连接,便于密封盖2的取下,密封盖2的上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排气管21,排气管21的上端敞开连通于外部,排气管21的下端延伸至筒体1的内侧,用以平衡筒体1内侧的气压;筒体1的内侧靠近通气板31的下方设置有储水室12,筒体1的下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排水管13,用以将蒸汽产生的水排出,排水管13的下端管口处设置有球阀,排水管13连通于储水室12的内侧,筒体1时一侧外表面贯穿开设有进气管11,进气管11连通于筒体1的内侧,便于气体的打入;筒体1与内筒3的外表面形状均成圆柱状,内筒3的外表面与筒体1的内壁之间活动贴合,便于内筒3的取出,限位底块4的上端外表面与内筒3的下端外之间活动贴合,确保对内筒3起到支撑的作用;支撑柱32与通气板31之间为固定连接,通气板31的上端外表面贯穿开设有若干组圆柱状通孔,确保蒸汽的通过以进行加热,支撑柱32的上端外表面与内筒3的上端外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加强杆33位于支撑柱32的外表面的靠近上端处,加强杆33与支撑柱32以及内筒3之间均为固定连接,加强杆33的数量为四组,用以增加内筒3的整体强度;防护线34呈松弛状态,起到缓冲效果,防护线34的数量为若干组,防护线34以支撑柱32为中轴呈环形阵列排布,防护线34的两端捆绑于限位环35上,以便于防护线34的拆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在使用时,在材料倒入的过程中,使用者开启密封盖2后将待加工的材料从上方倒入,落下过程中靠近底部的材料与防护线34接触,由于防护线34呈松弛状态可以起到较好的缓冲效果,以防止材料直接与通气板31的之间碰撞而发生变形破损现象,同时由于防护线34捆绑于限位环35上,便于使用者的后续取下与清理,提高了生产的品质,倒入后合上密封盖2,由进气管11通入蒸汽,部分水体积累于储水室12内,后续可通过排水管13排出,蒸汽对材料进行膨化,在内筒3内的食品加工完成后,使用者开启密封盖2后,借助加强杆33将内筒3从筒体1的内侧竖直向上提出,即可将内部的食品共同取出,便于后续倾倒收集,再将内筒3重新置于筒体1内的原位即可,在限位底块4的作用下防止内筒3的掉落,为食品的取出过程带来便利。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包括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置有密封盖(2),所述筒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筒(3),所述筒体(1)的内侧外表面靠近内筒(3)的下端外表面边缘处固定设置有限位底块(4),所述内筒(3)的下端固定设置有通气板(31),所述通气板(31)的上端外表面的中心处垂直设置有支撑柱(32),所述支撑柱(32)的外表面与内筒(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加强杆(33),所述内筒(3)的内侧靠近通气板(31)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线(34),所述支撑柱(32)的外表面以及内筒(3)的内壁的靠近防护线(34)的两端处设置有限位环(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包括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置有密封盖(2),所述筒体(1)的内侧设置有内筒(3),所述筒体(1)的内侧外表面靠近内筒(3)的下端外表面边缘处固定设置有限位底块(4),所述内筒(3)的下端固定设置有通气板(31),所述通气板(31)的上端外表面的中心处垂直设置有支撑柱(32),所述支撑柱(32)的外表面与内筒(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加强杆(33),所述内筒(3)的内侧靠近通气板(31)的上方设置有防护线(34),所述支撑柱(32)的外表面以及内筒(3)的内壁的靠近防护线(34)的两端处设置有限位环(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与筒体(1)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密封盖(2)的上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排气管(21),所述排气管(21)的上端敞开连通于外部,所述排气管(21)的下端延伸至筒体(1)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魔芋加工的膨化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内侧靠近通气板(31)的下方设置有储水室(12),所述筒体(1)的下端外表面贯穿设置有排水管(13),所述排水管(13)的下端管口处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曦赵娟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安福魔芋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