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剑勇专利>正文

改进结构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1660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结构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属于制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取消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是必要技术特征的高压液泵连接结构,用两个独立的泵取代了原有的泵,改变了气体回路,并取消了液气分离器。经过实验和测试,样机已完全能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耗电量小、无污染、无压缩机、无室外机、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结构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一)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结构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属于制冷
(二)
技术介绍
现有的空调器的制冷方法,采用氟利昂制冷剂,其沸点在摄氏零下几十度,在室温常压下呈气态,为了达到液体蒸发吸热制冷的效果,必须采用压縮机先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縮成液态。液化过程要产生液化热,称放热过程。则液一气是吸热,气一液是放热。属于蒸汽压縮式制冷法,采用卡诺循环,能效比提高受限制,耗电量大,成本高,对环境有污染、使用寿命短,售后尚有繁重的安装服务。为此,科硏人员正在不断硏究新的制冷系统,其中包括本专利技术人之一提出并获得授权的名为"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200320110213. 7 )的中国专利及一批相关专利。在200320110213. 7号技术中,本专利技术人之一公开了一种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其结构是高压液泵的一端通过截止控制阀和密闭的贮液罐连接,另一端与过滤器及喷射器、密闭的蒸发罐相连接,抽气抽液循环泵的进口端经三通与密闭的蒸发罐上下联通、其出口端与热交换器进口端连接,热交换器的回液管与液气分离器及密闭的贮液罐相接通,液气分离器出气端与单电磁阀及密闭的贮液罐内的充气管相接通,热交换器的一侧设离心风机;制热时,密闭的贮液罐内增装陶瓷电热管和继电器电子恒温器。上述技术技术方案具有耗电量小、无污染、无压縮机、无 室外机、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较现有的空调器有明显的优 点。然而遗憾的是,在该技术方案工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 困难,主要是样机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实用的能够正常工作的改进结构 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较现有的空调器它具有耗电量小、无 污染、无压縮机、无室外机、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通过对本专利技术人之一之前提出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系列专利 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长达两年的反复试验,本专利技术人对原技术解决 方案提出了改进,取消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是必要技术特征的高压 液泵连接结构(这从上述专利的权利要求1中可以看出),改变了原 有的泵,改变了气体回路,并取消了液气分离器。经过实验和测试, 样机已完全能正常工作。具体地说,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改进结构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包括截止控制阀、装有 制冷剂的密闭的贮液罐、过滤器、喷射器、密闭的蒸发罐、热交换 器、回液管、安装于密闭的贮液罐内液面下的充气管、设于一侧热 交换器的离心风机, 一根安装有蒸发量控制阀的管道一端开口于密 闭的P&液罐内部液面上方,其另一端开口于密闭的蒸发罐内液面上 方,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专用于抽液体的抽液泵和一个专用于抽气体的抽气泵,所述密闭的贮液罐通过开口于其下部的管道依次经截止控制 魄、过滤器与安装于密闭的蒸发罐上部的喷射器相连接,所述抽液泵的进口端接通于密闭的贮液罐内的液面下方,其出 口端与热交换器进口端连接,热交换器的出口端通过回液管直接与 密闭的贮液罐内相接通,所述抽气泵的进口端通过抽气管接通于密闭的贮液罐内的液面 上方,其出口端通过排气管直接与安装于密闭的贮液罐内的充气管 相接通。为了便于制热,同样地,密闭的贮液罐内可增装陶瓷电热管和 继电器电子恒温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启动抽气泵和抽液泵,密闭的蒸发罐内由于气体被抽出,压力 下降,形成真空现象,由于密闭的贮液罐内的压力为常压左右,迫 使密闭的贮液罐内的制冷剂液体依次经截止控制阀、过滤器从安装 于密闭的蒸发罐上部的喷射器以雾状喷射出,此时由于密闭的蒸发 罐内压力下降,相应地降低了制冷剂(工质)的蒸发温度(沸点与压 力成正比),大量雾状喷射出制冷剂(工质)加速实现液相向气相的相 变过程(常压下也有少量的液相向气相的相变现象,该现象因工质沸 点的不同有所差异),产生吸热制冷效果。密闭的蒸发罐内温度已降低的制冷剂液体由抽液泵送入热交换 器,设于热交换器一侧的离心风机工作,将室内的热空气吸入进行 热交换降温后排出,经热交换后温度升高的制冷剂液体C^)回到密闭的贮液罐内。经抽气泵抽出的密闭蒸发罐内的气体经安装于密闭的贮液罐内液面下的充气管排气,向贮液罐内的制冷剂液体打气,增加了分子的动能,从初速度至末速度(Vo — Vt ),又产生蒸发气,在此过程中,蒸发气要吸取周围的潜化热,产生制冷,回气中的热量,动能作功变为内能消失了,回液中的低热量被打气产生的蒸发吸收了。从而将气一液的相变过程产生的液化热在密闭的贮液罐内自动平衡解决了,既不要压縮机的液化方法,又不要向室外机排入液化热,抛弃卡诺循环,开创新的绿色制冷循环。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经喷射器以雾状形式喷射出制冷剂小液滴,其实现液相向气相的相变能力而非雾状程度,是影响制冷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当然这与雾状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雾状程度越好,即小液滴的总表面积越大,相变能力越大。优选地是,本技术所述的改进结构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抽气泵和抽液泵可用同一台电机带动,当然,电机有足够的功率。本技术较原技术解决方案有如下差异1、 改变了原有气体回路。原有结构中,蒸发气和部分凝结的冷液一起'由抽气抽液循环泵输入热交换器,再经液气分离器、充气管进入密闭的贮液罐。2、 取消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是必要技术特征的高压液泵连接结构,而利用密闭的贮液罐、密闭的蒸发罐的压差自然从密闭的贮液罐中吸液喷射。从理论上讲,上述差异可能会影响了雾化蒸发气及二次雾化蒸 发气的形成,然而,很难解释原有技术方案的样机无法正常工作。 也很难解释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样机已完全能正常工作。是否因 为采用高压液泵导致雾状的制冷剂小液滴运动速度过快,因其来不 及完成液相向气相的相变过程就进入了蒸发罐的液面下?另,热交 换器内流动的为液气混合体与液体这种差异对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 是否有负面影响,是否对整个系统有影晌,影响大小究竟如何…, 这些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试制成功了样机,经 过实验和测试,样机已完全能正常工作。(四)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中各序号分别为1是密闭的贮液罐、2是充气管、3是 密闭的蒸发罐、4是喷射器、5是抽液泵、6是抽气泵、7是蒸发 气控制阀、8是电机、9是过滤器、10是热交换器、11是离心风 机、12是截止控制阀,13是单向阀、14是截止控制阀、15是截止 控制阀、16是壳体、17是联轴器'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1 ,本技术实施例中,壳体16内主要安装有密闭 的装有制冷剂的贮液罐1、密闭的蒸发罐3、喷射器4 、抽液泵5 、 抽气泵6 、电机8、热交换器10 、离心风机11,抽气泵6和抽液泵5分列于电机8两侧,均由电机8带动,两者的轴通过联轴器17与电机8的输出轴相连接;密闭的贮液罐1内液面下安装有充气管2,该充气管2通过单向阀13及装有截止控制阀14的排气管连接于抽气泵6的出气口端;抽气泵6的进气口端通过另一端开口于密闭的蒸发罐内液面上方的抽气管与密闭的蒸发罐3相连接;密闭的蒸发罐3的上部安装有喷射器4。该喷射器4的上端通过装有过滤器9、截止控制阀12的管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改进结构的机械式喷射吸热制冷装置,包括截止控制阀、装有制冷剂的密闭的贮液罐、过滤器、喷射器、密闭的蒸发罐、热交换器、回液管、安装于密闭的贮液罐内液面下的充气管、设于一侧热交换器的离心风机,一根安装有蒸发量控制阀的管道一端开口于密闭的贮液罐内部液面上方,其另一端开口于密闭的蒸发罐内液面上方,其特征在于: 它还包括一个专用于抽液体的抽液泵和一个专用于抽气体的抽气泵, 所述密闭的贮液罐通过开口于其下部的管道依次经截止控制阀、过滤器与安装于密闭的蒸发罐上部的喷射器相连接,  所述抽液泵的进口端接通于密闭的贮液罐内的液面下方,其出口端与热交换器进口端连接,热交换器的出口端通过回液管直接与密闭的贮液罐内相接通, 所述抽气泵的进口端通过抽气管接通于密闭的贮液罐内的液面上方,其出口端通过排气管直接与安装于 密闭的贮液罐内的充气管相接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剑勇陈明功江德明
申请(专利权)人:陈剑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