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多组份注塑机及注塑产品生产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0794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3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机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多组份注塑机及注塑产品生产线,齿隙补偿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同轴设置,且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以及扭力弹簧,扭力弹簧同轴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内。本方案通过同轴设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并在两齿轮之间设置扭力弹簧,使储有势能的扭力弹簧能够推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对转动,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的一个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接触,以实现齿隙自动补偿。

A backlash compensation device, multi-component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and injection molding product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多组份注塑机及注塑产品生产线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多组份注塑机及注塑产品生产线。
技术介绍
注塑是一种工业产品生产成型的方法,产品通常使用橡胶注塑和塑料注塑,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杯子、垃圾桶等,根据产品的要求现已出现多组份注塑的方法,即将两种或多种原料同时注入模腔。目前,多组份注塑机一般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模具,模具的动模固定在动模板的转盘上,通过转盘转动到不同的角度与定模配合实现多组份的注射;转盘角度信息反馈通过齿轮传动、减速器等多机构传递进入驱动电机内的编码器上,这样信息因机构间的配合间隙、装配偏差、零件加工误差等多种因素导致反馈的信息每次都会有误差。可见,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现有的多组份注塑机对转盘转动角度的控制精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齿隙补偿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多组份注塑机对转盘转动角度的控制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隙补偿装置,所述齿隙补偿装置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以及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储有势能的扭力弹簧能够推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相对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工作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接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组份注塑机,所述多组份注塑机包括上述的齿隙补偿装置、编码器、转盘、以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盘转动;所述转盘上设置有与所述齿隙补偿装置啮合的传动齿;所述编码器与所述齿隙补偿装置中的传动轴连接,所述编码器用于接收所述转盘的角位移信息;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转盘转动,所述转盘通过与所述齿隙补偿装置中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带动所述齿隙补偿装置中的所述传动轴转动,进而将所述转盘的角位移信息传递至所述编码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产品生产线,所述注塑产品生产线包括上述的一种多组份注塑机。本方案通过同轴设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并在两齿轮之间设置扭力弹簧,使储有势能的扭力弹簧能够推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对转动,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的一个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接触,以实现齿隙自动补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齿隙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传动轴的齿隙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有传动轴的齿隙补偿装置的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齿隙补偿装置与编码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组份注塑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组份注塑机的正视图;附图中:1、第一齿轮;11、第一安装槽;;13、固定槽;2、第二齿轮;21、第二安装槽;3、扭力弹簧;31、安装臂;4、传动轴;5、轴套;6、限位件;61、紧固件;7、编码器;71、弹性联轴器;8、转盘;9、驱动电机;10、安装基座;101、轴承;102、端盖;110、齿隙补偿装置。具体实施方案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齿隙补偿装置11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齿隙补偿装置110包括:第一齿轮1,所述第一齿轮1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1,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第二齿轮2,所述第二齿轮2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1,所述第二安装槽21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齿轮1和所述第二齿轮2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槽11和所述第二安装槽21相对设置;以及扭力弹簧3,所述扭力弹簧3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1和所述第二安装槽21内;储有势能的扭力弹簧3能够推动所述第一齿轮1和所述第二齿轮2相对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齿轮1、所述第二齿轮2的工作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接触。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均为圆柱齿轮,且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的齿顶圆直径、齿形以及齿数等参数一致。优选的,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同轴设置时其相对的两个端面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可以避免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在扭力弹簧3的作用下相对转动时其端面之间产生摩擦。所述齿隙补偿装置110在使用时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同时与其相配合的齿轮啮合。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对扭力弹簧3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扭力弹簧3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1、第二安装槽21内且和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同轴设置。扭力弹簧3的两端在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的周向上相对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分别固定设置,例如,可以在第一齿轮1的端面上沿第一安装槽11的周向设置一固定槽13,扭力弹簧3的安装臂31嵌设在固定槽13内,扭力弹簧3与第二齿轮2连接的一端可以采用同样的固定方式,但不限于此。优选的,固定槽13可以沿第一安装槽11、第二安装槽21的周向设置多个,以方便调节扭力弹簧3的势能。齿隙补偿装置110在使用时可以使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之间的扭力弹簧3储有一定的势能,这样随着轮齿的磨损,齿隙变大时,扭力弹簧3可以通过释放势能使扭力弹簧3的两端带动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相对转动,从而使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的工作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紧密接触,以实现齿轮间隙的自动补偿,其中工作齿面是指与与其啮合的齿槽相接触的齿面。本方案通过同轴设置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并在两齿轮之间设置扭力弹簧3,使储有势能的扭力弹簧3能够推动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相对转动,使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的一个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接触,以实现齿隙自动补偿。如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齿隙补偿装置110还包括传动轴4,所述第一齿轮1和所述第二齿轮2安装在所述传动轴4上。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根据齿隙补偿装置110的不同的应用环境,本实施例对传动轴4的具体结构以及传动轴4的连接装置不做限制。例如,当齿隙补偿装置110用于驱动传动,传动轴4的一端可以连接电机的输出轴;当齿隙补偿装置110用于记录角位移,传动轴4的一端可以连接编码器。第一齿轮1或第二齿轮2上可以设置键槽,使其中一个齿轮通过键连接固定安装在传动轴4上,传动轴4上还可以设置轴肩以限定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沿传动轴4轴向的位置。优选的,为了便于调节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周向的相对位置,其中一个齿轮固定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隙补偿装置包括:/n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n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以及/n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内;/n储有势能的扭力弹簧能够推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相对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工作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隙补偿装置包括: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为圆形或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相对设置;以及
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储有势能的扭力弹簧能够推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相对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工作齿面分别与其啮合的齿槽的两侧齿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隙补偿装置还包括传动轴,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通过轴套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安装在所述轴套上,且所述扭力弹簧套设在所述轴套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齿隙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中一者一体化设置,另一者转动设置在所述轴套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永超吴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伊之密精密注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