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石灰窑煅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包括,进风管道、炉风座、支风梁、集风腔壳体及风帽组件,其中,所述的进风管道安装于炉风座外部侧面位置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所述的支风梁设置于炉风座内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风帽组件与进风管道、炉风座、支风梁、集风腔壳体的共同配合作用,实现了对石灰竖窑窑内的均匀鼓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石灰竖窑在对石灰石进行煅烧时所存在的煅烧不均匀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石灰竖窑的煅烧质量。
Air supply device for lime shaft kil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
本技术属于石灰窑煅烧
,具体涉及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
技术介绍
石灰竖窑在煅烧过程中,窑内供风的大小和均匀程度直接影响到石灰石煅烧的生熟均匀度,也是决定石灰窑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如果石灰竖窑内供风不均匀就会在窑内出现偏烧,以至于过烧和生烧现象的发生,大大影响了石灰的品质。石灰石煅烧速度与温度有极大的关系,当煅烧温度为900度时,石灰石的分解速度为3.3mm/h;1000度时为6.6mm/h;1100度时为14mm/h。煅烧温度不同,分解速度也不一样。由于石灰竖窑窑内窑壁现象的存在,风从石灰竖窑窑底部鼓入后,沿竖窑窑壁附近的风阻小流量大,竖窑窑中心的风阻大流量小,从而造成石灰竖窑窑内边火旺温度高,中心火弱温度低。靠近石灰竖窑窑壁附近的温度高,石灰石分解速度快,而靠近石灰竖窑窑中心的温度低,分解速度慢,因此造成生过烧不均匀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石灰竖窑在煅烧过程中所存在的靠近石灰竖窑窑壁附近的温度高,石灰石分解速度快,而靠近石灰竖窑窑中心的温度低,分解速度慢,进而造成生过烧不均匀的现象发生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包括,进风管道、炉风座、支风梁、集风腔壳体及风帽组件,其中,所述的进风管道安装于炉风座外部侧面位置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所述的支风梁设置于炉风座内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所述的集风腔壳体安装于支风梁上且与支风梁相连通,所述的风帽组件安装于集风腔壳体上部位置且与集风腔壳体相连通,所述的炉风座内设置有环形中空腔体,所述的支风梁内设置有方形中空腔体,所述的集风腔壳体内设置有集风腔体,所述的环形中空腔体与方形中空腔体相连通,所述的方形中空腔体与集风腔体相连通;所述的风帽组件包括,铸造锥帽、圆锥帽檐I、支撑板I、圆锥帽檐II、支撑板II、圆锥帽檐III、支撑板III、圆锥帽檐IV、支撑板IV、圆锥帽檐V、支撑管及连接法兰,其中,支撑管安装于连接法兰上且与连接法兰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V设置于支撑管上且与支撑管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V上设置有支撑板IV,所述的支撑板IV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V,所述的圆锥帽檐IV上设置有支撑板III,所述的支撑板III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II,所述的圆锥帽檐III上设置有支撑板II,所述的支撑板II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I,所述的圆锥帽檐II设置于支撑板I,所述的支撑板I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所述的铸造锥帽设置于圆锥帽檐I上且与圆锥帽檐I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II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所述的支撑板I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圆锥帽檐III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I,所述的支撑板II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圆锥帽檐IV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II,所述的支撑板III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圆锥帽檐V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V,所述的支撑板IV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支撑板IV的长度大于支撑板III的长度,所述的支撑板III的长度大于支撑板II的长度,所述的支撑板II的长度大于支撑板I的长度;所述的支撑管外侧壁上安装有支撑筋板,所述的支撑筋板一侧与支撑管外侧壁相连接另一侧与圆锥帽檐V相连接将支撑管外侧壁于圆锥帽檐V连为一体;所述的炉风座内设置有六个支风梁;所述的支撑管外侧壁上安装有N个支撑筋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设计科学,生产加工工艺简单方便,本技术通过风帽组件与进风管道、炉风座、支风梁、集风腔壳体的共同配合作用,实现了对石灰竖窑窑内的均匀鼓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石灰竖窑在对石灰石进行煅烧时所存在的煅烧不均匀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石灰竖窑的煅烧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风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风帽组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为:1-进风管道、2-炉风座、3-支风梁、4-集风腔壳体、5-风帽组件、6-铸造锥帽、7-圆锥帽檐I、8-支撑板I、9-圆锥帽檐II、10-支撑板II、11-圆锥帽檐III、12-支撑板III、13-圆锥帽檐IV、14-支撑板IV、15-圆锥帽檐V、16-支撑管、17-连接法兰、18-支撑筋板。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1: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说明书附图2级说明书附图3对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包括,进风管道1、炉风座2、支风梁3、集风腔壳体4及风帽组件5,其中,所述的进风管道1安装于炉风座2外部侧面位置且与炉风座2相连通,所述的支风梁3设置于炉风座2内且与炉风座2相连通,所述的集风腔壳体4安装于支风梁3上且与支风梁3相连通,所述的风帽组件5安装于集风腔壳体4上部位置且与集风腔壳体4相连通,所述的炉风座2内设置有环形中空腔体,所述的支风梁3内设置有方形中空腔体,所述的集风腔壳体4内设置有集风腔体,所述的环形中空腔体与方形中空腔体相连通,所述的方形中空腔体与集风腔体相连通;所述的风帽组件5包括,铸造锥帽6、圆锥帽檐I7、支撑板I8、圆锥帽檐II9、支撑板II10、圆锥帽檐III11、支撑板III12、圆锥帽檐IV13、支撑板IV14、圆锥帽檐V15、支撑管16及连接法兰17,其中,支撑管16安装于连接法兰17上且与连接法兰17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V15设置于支撑管16上且与支撑管16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V15上设置有支撑板IV14,所述的支撑板IV14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V13,所述的圆锥帽檐IV13上设置有支撑板III12,所述的支撑板III12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II11,所述的圆锥帽檐III11上设置有支撑板II10,所述的支撑板II10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I9,所述的圆锥帽檐II9设置于支撑板I8,所述的支撑板I8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7,所述的铸造锥帽6设置于圆锥帽檐I7上且与圆锥帽檐I7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II9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8,所述的支撑板I8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圆锥帽檐III11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I10,所述的支撑板II10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圆锥帽檐IV13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II12,所述的支撑板III12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圆锥帽檐V15上设置有N个支撑板IV14,所述的支撑板IV14两两之间形成出风管路,所述的支撑板IV14的长度大于支撑板III12的长度,所述的支撑板III12的长度大于支撑板II10的长度,所述的支撑板II10的长度大于支撑板I8的长度;上述技术方案中炉风座2通过支风梁3与集风腔壳体4相联接,集风腔壳体4上通过法兰安装有宝塔形的风帽组件5,宝塔形风帽组件5由多层从内向外向下倾斜的圆锥形帽檐(即:圆锥帽檐I7、圆锥帽檐II9、圆锥帽檐III11、圆锥帽檐IV13及圆锥帽檐V15)及支撑板组成(即:支撑板I8、支撑板II10、支撑板II12I及支撑板IV14),采用了下大上小的结构,总体外观呈松塔状,每层之间均由N块支承板(即:支撑板I8、支撑板II10、支撑板III12及支撑板IV14)支承固定,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道、炉风座、支风梁、集风腔壳体及风帽组件,其中,所述的进风管道安装于炉风座外部侧面位置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所述的支风梁设置于炉风座内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所述的集风腔壳体安装于支风梁上且与支风梁相连通,所述的风帽组件安装于集风腔壳体上部位置且与集风腔壳体相连通,所述的炉风座内设置有环形中空腔体,所述的支风梁内设置有方形中空腔体,所述的集风腔壳体内设置有集风腔体,所述的环形中空腔体与方形中空腔体相连通,所述的方形中空腔体与集风腔体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道、炉风座、支风梁、集风腔壳体及风帽组件,其中,所述的进风管道安装于炉风座外部侧面位置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所述的支风梁设置于炉风座内且与炉风座相连通,所述的集风腔壳体安装于支风梁上且与支风梁相连通,所述的风帽组件安装于集风腔壳体上部位置且与集风腔壳体相连通,所述的炉风座内设置有环形中空腔体,所述的支风梁内设置有方形中空腔体,所述的集风腔壳体内设置有集风腔体,所述的环形中空腔体与方形中空腔体相连通,所述的方形中空腔体与集风腔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灰竖窑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帽组件包括,铸造锥帽、圆锥帽檐I、支撑板I、圆锥帽檐II、支撑板II、圆锥帽檐III、支撑板III、圆锥帽檐IV、支撑板IV、圆锥帽檐V、支撑管及连接法兰,其中,支撑管安装于连接法兰上且与连接法兰固定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V设置于支撑管上且与支撑管相连接,所述的圆锥帽檐V上设置有支撑板IV,所述的支撑板IV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V,所述的圆锥帽檐IV上设置有支撑板III,所述的支撑板III上安装有圆锥帽檐III,所述的圆锥帽檐III上设置有支撑板II,所述的支撑板II上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富江,袁保钦,韩彦彬,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千百度窑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