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边坡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将开挖形成环境、基坑边坡,对边坡进行支挡治理是必要的,特别是迫切需要对已产生变形的边坡抢险治理。而采用常规的中型、大型支护桩、锚杆、锚索支护,施工工期长,大型机械设备进场或就位困难或对边坡的扰动较大;采用稳定坡率放坡又没有空间。采用微型桩施工进度快,工期短,小型机械设备进场及布置容易,但单排或双排微型桩难以抵抗较大的岩土侧向荷载,或其结构内力较大,抗变形能力弱,受力体系欠合理。而且多排微型桩施工工期长,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支护结构不能完全满足边坡支护的要求,特别是不能满足对已产生变形的边坡抢险治理。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护单元;支护单元包括竖向桩、斜梁以及桩基础;斜梁的两端分别与竖向桩和桩基础连接;相邻竖向桩的顶端通过压顶梁连接,相邻桩基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护单元(10);所述支护单元(10)包括竖向桩(20)、斜梁(30)以及桩基础(40);所述斜梁(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竖向桩(20)和所述桩基础(40)连接;相邻竖向桩(20)的顶端通过压顶梁(50)连接,相邻桩基础(40)之间通过地基梁(6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护单元(10);所述支护单元(10)包括竖向桩(20)、斜梁(30)以及桩基础(40);所述斜梁(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竖向桩(20)和所述桩基础(40)连接;相邻竖向桩(20)的顶端通过压顶梁(50)连接,相邻桩基础(40)之间通过地基梁(6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桩(20)包括悬臂段(21)以及嵌固段(22);所述斜梁(30)与所述悬臂段(21)和所述嵌固段(22)的连接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悬臂段(21)之间设有挡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桩(20)与所述斜梁(30)之间的夹角为45°至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支护单元(10)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竖向桩(20)桩经的3至5倍,并且所述竖向桩(20)桩经小于3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边坡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桩(20)和桩基础(40)均为微型桩,所述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秋元,邓继辉,谢珂,吴晓宁,唐祯,施毅,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