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以比较浅的埋入深度发挥充分的拉伸耐力的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等。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11A)经由粘接剂(12)固定在形成于固定体(C)的锚孔(AH),其具备:头部(14),其插入锚孔(AH)的孔深部;杆部(15),其与头部(14)相连且形成为比头部(14)直径细;以及套筒部(16),其供杆部(15)插通,并且从锚孔(AH)的开口部(Ha)朝向孔深部延伸且前端部抵接于头部(14)。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anchor bolts, adhesive anchors and adhesive anchors for adhesive ancho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粘接类锚以及粘接类锚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后施工锚中的粘接类锚,特别涉及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粘接类锚以及粘接类锚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粘接类锚,公知有由在杆主体形成有显示埋入深度的显示计的化学锚杆和填充于杆主体与埋入孔的内壁的间隙的粘接剂构成的粘接类锚(参照专利文献1)。该化学锚杆具备插嵌于在基材进行穿孔而成的埋入孔的全螺纹的杆主体,在杆主体的露出部分的头部设置有最大口径为最多与杆主体的直径相同的长度的在俯视时为多边形的紧固端。另外,在杆主体的躯干部遍布杆主体的外周刻入有显示埋入深度的显示计。而且,将冲击钻等应用于紧固端,从而能够将杆主体容易地埋入埋入孔,另外以显示计为标准,能够将杆主体以适当的埋入深度埋入至埋入孔。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66103号公报在后施工锚中,将金属扩张锚(机械锚)的埋入深度(有效埋入长度)设为锚的主体直径的4~5倍(在确保可靠性的情况下为7倍),与此相对,如上述那样的以往的粘接类锚(化学锚杆)的埋入深度为锚径的10倍以上(推荐为15倍)(例如,文献:“后施工锚”,1990年6月10日发行,作者:冈田恒男等,发行所:(株)技术书院的P53~P67)。在该文献中,在粘接类锚中,若埋入深度(有效埋入长度)为锚径的5倍左右,则在没有获得充分的拉伸耐力的状态下产生混凝土的锥体破坏。若埋入深度为锚径的7~8倍左右,则在没有获得充分的拉伸耐力的状态下,发生较浅的位置处的混凝土的蘑菇状的重叠破坏,以及较深的位置处的粘接剂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着破坏。此外还记载有为了获得充分的拉伸耐力,埋入深度优选为锚径的10倍以上(但该情况下也成为蘑菇状的破坏)等。另外,有效埋入长度(le)=混凝土的穿孔深度(l)-地脚螺栓的直径(de)。该粘接类锚中的特有的现象(特别是蘑菇状的重叠破坏)也通过申请人进行的拉拔试验而得到了确认。这样,以往的粘接类锚存在与金属扩张锚(机械锚)相比其埋入深度较深,施工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以比较浅的埋入深度发挥充分的拉伸耐力的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粘接类锚以及粘接类锚的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经由粘接剂固定在形成于固定体的锚孔,其特征在于,具备:头部,其插入所述锚孔的孔深部;杆部,其与所述头部相连且形成为比所述头部直径细;以及套筒部,其供所述杆部插通,并且从所述锚孔的开口部朝向孔深部延伸且前端部抵接于所述头部,所述套筒部的外周面被所述粘接剂固定,从而有助于提高拉伸耐力。根据该结构,若在经由粘接剂将地脚螺栓固定于锚孔的状态下,对杆部作用拉伸力(拉拔力),则拉伸力经由头部而作为压缩力作用于套筒部。在该情况下,套筒部被填充于套筒部与锚孔之间的粘接剂被固定,因此地脚螺栓相对于固定体以头部的部分发挥楔形效应。另外,对套筒部经由头部从前端侧作用拉伸力(压缩力),因此拉伸力并不是集中地作用于套筒部的基端侧(开口部侧),在固定体的较浅的部分不产生破坏(蘑菇状的重叠破坏)。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以较浅的埋入深度,发挥充分的拉伸耐力。另外,杆部不直接与粘接剂接触,并不损伤有利于构造物的支承的地脚螺栓(杆部)的韧性。另外,头部与杆部可以为一体,也可以为分体(螺纹接合等)。另外,固定体除了混凝土以外,也包括通常采用粘接类锚的石材等。虽然不言而喻,但在使用胶囊型的粘接剂的情况下,优选为将头部的前端部设为45°切割等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套筒部的前端部固定于头部。根据该结构,使套筒部与头部一体化,因此在施工等中,套筒部不会从头部脱离或位置偏移,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施工性。另外,套筒部向头部的固定优选为熔敷或粘接。在上述情况下,优选为套筒部的与粘接剂接触的外周面形成为凹凸形状。根据该结构,在填充于套筒部与锚孔之间的粘接剂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剪切阻力(拉拔阻力)。另外,优选为锚孔具有从开口部朝向孔深部延伸的直孔部,头部具有在插入时用于使粘接剂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相对地流通的流通部。根据该结构,在地脚螺栓向锚孔插入时,粘接剂在流通部内相对地流动,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的粘性阻力。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地脚螺栓向锚孔的插入。另外,在胶囊型的粘接剂中,能够通过流通部来促进粘接剂的搅拌。另外,流通部优选为形成于头部的外周面的槽或贯通头部的孔。即,流通部除了是相对于轴线平行的纵槽或纵孔以外,还优选为相对于轴线倾斜的倾斜槽或倾斜孔。另外,流通部可以为一个,更优选为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同样地,优选为锚孔在供头部插入的孔深部具有扩径部,扩径部具有朝向孔底侧扩展的锥形孔部,头部具有与锥形孔部对置的锥形面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施加于头部的拉伸力(拉拔力)不仅通过锥形面部作用于粘接剂,还经由锥形孔部分散地作用在固定体。由此,作为整体能够提高拉伸耐力。本专利技术的粘接类锚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和粘接剂,其填充于锚孔与地脚螺栓的间隙。根据该结构,在经由粘接剂固定于锚孔的地脚螺栓中,与以往相比能够以较浅的埋入深度,发挥充分的拉伸耐力。本专利技术的粘接类锚的施工方法为上述的粘接类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工序:穿孔、清扫工序,对固定体穿设锚孔,并且进行锚孔的孔内清扫;注入工序,向锚孔注入粘接剂;插入工序,将地脚螺栓插入锚孔;以及养护工序,维持地脚螺栓在锚孔内的姿势,直到粘接剂固化为止。根据该结构,若粘接剂经过养护工序而固化,则地脚螺栓相对于拉伸力发挥楔形效应。因此,能够构成与以往相比以较浅的埋入深度来发挥充分的拉伸耐力的粘接类锚。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的构造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的施工方法(注入型)的说明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的施工方法(胶囊型)的说明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头部附近的构造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的构造图。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的构造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进行说明。粘接类锚将粘接剂陷入对混凝土(固定体)进行穿孔而成的锚孔的孔壁,通过固化的粘接剂的剪切阻力,将地脚螺栓固定于混凝土。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将拉伸力集中于地脚螺栓的前端侧,由此使混凝土发挥适当的承压强度。另外,“地脚螺栓”的用语,以下在粘接类锚中作为为了支承构造物而被埋入混凝土的部件的总称(并不限定于螺栓)来使用。[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粘接类锚的构造图。如该图所示,粘接类锚10A具备:地脚螺栓11A(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其插入至形成于混凝土C(固定体)的锚孔AH;和粘接剂12,其填充于锚孔AH与地脚螺栓11A的间隙。地脚螺栓11A由钢或不锈钢等形成,并且由插入至锚孔AH的孔深部的头部14和与头部14相连的杆部15一体地形成。另外,在杆部15设置有以前端部抵接于头部14的方式插通的套筒部16。头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经由粘接剂固定在形成于固定体的锚孔,其特征在于,具备:/n头部,其插入所述锚孔的孔深部;/n杆部,其与所述头部相连且形成为比所述头部直径细;以及/n套筒部,其供所述杆部插通,并且从所述锚孔的开口部朝向孔深部延伸且前端部抵接于所述头部,/n所述套筒部的外周面被所述粘接剂固定,从而有助于提高拉伸耐力。/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109 JP 2017-2165461.一种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经由粘接剂固定在形成于固定体的锚孔,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部,其插入所述锚孔的孔深部;
杆部,其与所述头部相连且形成为比所述头部直径细;以及
套筒部,其供所述杆部插通,并且从所述锚孔的开口部朝向孔深部延伸且前端部抵接于所述头部,
所述套筒部的外周面被所述粘接剂固定,从而有助于提高拉伸耐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部的前端部固定于所述头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部的与所述粘接剂接触的外周面形成为凹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粘接类锚用的地脚螺栓,其特征在于,
所述锚孔具有从开口部朝向孔深部延伸的直孔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正吾,
申请(专利权)人:FS技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