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89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包括连接线与连接端,所述连接线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线与连接端热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端的上端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与连接端热熔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外壳热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在该连接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这样可以使得在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的共同的作用下可以使得在信号的传输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更好的进行传输,通过在传输线插接固定之后,再通过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这样可以使得连接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并且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分别进行不同对象的屏蔽。

A kind of ultra thin notebook transmission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
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
技术介绍
传输线以横电磁模的方式传送电能和电信号的导波结构。传输线的特点是其横向尺寸远小于工作波长。主要结构型式有平行双导线、平行多导线、同轴线、带状线,它们都可借助简单的双导线模型进行电路分析。或其混合模的波导都可认为是广义的传输线。波导中电磁场沿传播方向的分布规律与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情形相似,可用等效传输线的观点分析。现有的笔记本传输线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笔记本传输线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在传输的时候信号出现失真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在使用该设备时不能很好的操作,会使得用户的体验感极差导致该设备的销量受到极大的影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笔记本传输线在使用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在传输信号的时候出现失真的效果导致用户体验极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包括连接线与连接端,所述连接线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线与连接端热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端的上端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与连接端热熔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外壳热熔连接,所述限位板的上端设置有插接头,所述外壳的内部的左端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与外壳插接固定,所述外壳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外壳插接固定。优选的,所述连接线的组成包括有外保护套、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第三屏蔽层与铜线芯,所述外保护套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屏蔽层,所述第三屏蔽层的内部设置有铜线芯,所述铜线芯共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连接线通过外保护套与连接端热熔固定。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柱的组成包括有螺纹柱、支杆、把手与端盖,所述螺纹柱的下端设置有支杆,所述螺纹柱的外侧表端设置有螺纹槽,所述支杆的下端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外侧表端设置有防滑条纹,所述把手的下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第一定位柱通过支杆与外壳插接固定。优选的,所述插接头的组成包括有插接柱、防护壳与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扁平状的板状结构,所述连接板的左端的外侧表端设置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部设置有插接柱,所述插接头通过连接板与限位板粘接固定。优选的,所述外壳为矩形体的结构,所述外壳通过封胶技术制造,所述外壳的内部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贯穿的通孔,所述外壳具有绝缘的作用。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所述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分别插接在外壳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起到定位固定的作用。优选的,所述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均为圆环体结构,所述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均起到屏蔽的作用。优选的,所述铜线芯共设置有若干根,若干根所述铜线芯的型号均相同,若干根所述铜线芯内部均采用铜线制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通过在该连接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这样可以使得在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的共同的作用下可以使得在信号的传输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更好的进行传输,避免了出现信号失真的问题;(2)、本技术中通过在该传输线插接固定之后,再通过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这样可以使得连接不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并且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与第三屏蔽层分别进行不同对象的屏蔽,从而解决了现有的笔记本传输线在使用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在传输信号的时候出现失真的效果导致用户体验极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笔记本传输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定位柱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插接头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线;11、外保护套;12、第一屏蔽层;13、第二屏蔽层;14、第三屏蔽层;15、铜线芯;2、连接端;3、第一定位柱;31、螺纹柱;32、支杆;33、把手;34、端盖;4、外壳;5、插接头;51、插接柱;52、防护壳;53、连接板;6、限位板;7、第二定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包括连接线1与连接端2,连接线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端2,连接线1的组成包括有外保护套11、第一屏蔽层12、第二屏蔽层13、第三屏蔽层14与铜线芯15,外保护套11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屏蔽层12,第一屏蔽层12、第二屏蔽层13与第三屏蔽层14均为圆环体结构,从而可以使得更好的屏蔽,第一屏蔽层12、第二屏蔽层13与第三屏蔽层14均起到屏蔽的作用,第一屏蔽层12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屏蔽层13,第二屏蔽层13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屏蔽层14,第三屏蔽层14的内部设置有铜线芯15,铜线芯15共设置有若干根,从而可以使得使用寿命得到增强,若干根铜线芯15的型号均相同,若干根铜线芯15内部均采用铜线制造,铜线芯15共设置有若干个,连接线1通过外保护套11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连接线1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连接,连接端2的上端设置有外壳4,外壳4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连接,外壳4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板6,限位板6与外壳4热熔连接,限位板6的上端设置有插接头5,插接头5的组成包括有插接柱51、防护壳52与连接板53,连接板53为扁平状的板状结构,连接板53的左端的外侧表端设置有防护壳52,从而可以使得防护的更加的有效,防护壳52的内部设置有插接柱51,插接头5通过连接板53与限位板6粘接固定,外壳4的内部的左端设置有第二定位柱7,第二定位柱7与外壳4插接固定,外壳4为矩形体的结构,外壳4通过封胶技术制造,从而可以使得更好的进行防护的作用,外壳4的内部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贯穿的通孔,外壳4具有绝缘的作用,外壳4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柱3,第一定位柱3的组成包括有螺纹柱31、支杆32、把手33与端盖34,螺纹柱31的下端设置有支杆32,螺纹柱31的外侧表端设置有螺纹槽,支杆32的下端设置有把手33,把手33的外侧表端设置有防滑条纹,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滑动的现象,把手33的下端设置有端盖34,第一定位柱3通过支杆32与外壳4插接固定,第一定位柱3与第二定位柱7的尺寸与规格均相同,第一定位柱3与第二定位柱7分别插接在外壳4的左右两端,从而可以使得更好的固定稳定,第一定位柱3与第二定位柱7起到定位固定的作用,第一定位柱3与外壳4插接固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包括连接线(1)与连接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端(2),所述连接线(1)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端(2)的上端设置有外壳(4),所述外壳(4)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连接,所述外壳(4)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板(6),所述限位板(6)与外壳(4)热熔连接,所述限位板(6)的上端设置有插接头(5),所述外壳(4)的内部的左端设置有第二定位柱(7),所述第二定位柱(7)与外壳(4)插接固定,所述外壳(4)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柱(3),所述第一定位柱(3)与外壳(4)插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包括连接线(1)与连接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端(2),所述连接线(1)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端(2)的上端设置有外壳(4),所述外壳(4)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连接,所述外壳(4)的上端设置有限位板(6),所述限位板(6)与外壳(4)热熔连接,所述限位板(6)的上端设置有插接头(5),所述外壳(4)的内部的左端设置有第二定位柱(7),所述第二定位柱(7)与外壳(4)插接固定,所述外壳(4)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位柱(3),所述第一定位柱(3)与外壳(4)插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1)的组成包括有外保护套(11)、第一屏蔽层(12)、第二屏蔽层(13)、第三屏蔽层(14)与铜线芯(15),所述外保护套(11)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屏蔽层(12),所述第一屏蔽层(12)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屏蔽层(13),所述第二屏蔽层(13)的右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屏蔽层(14),所述第三屏蔽层(14)的内部设置有铜线芯(15),所述铜线芯(15)共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连接线(1)通过外保护套(11)与连接端(2)热熔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的笔记本传输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柱(3)的组成包括有螺纹柱(31)、支杆(32)、把手(33)与端盖(34),所述螺纹柱(31)的下端设置有支杆(32),所述螺纹柱(31)的外侧表端设置有螺纹槽,所述支杆(32)的下端设置有把手(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碧云张俊何双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冠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