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两级热管与车身结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8585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两级热管与车身结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三维超薄热管组和车身热管,三维超薄热管组由若干个超薄蒸发板和一个冷凝器组成,冷凝器中含有气液分流板,其底面含有渐缩接口,超薄蒸发板与渐缩接口通过密封圈和自卡式套环连接,动力电池单体与三维超薄热管组的两个超薄蒸发板紧密贴合,冷凝器的上表面与车身热管的底部吸热腔通过高导热材料紧密贴合,动力电池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两级气液相变传热快速地传输到车顶向环境散热。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与车身结构巧妙融合,增大散热面积,并能够利用汽车运动过程中的气流进行散热,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电池包结构紧凑,控温性能良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A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f power batter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wo-stage heat pipe and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两级热管与车身结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两级热管与车身结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难题,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发展在节能减排领域具有较大潜力。新能源电动汽车以其绿色环保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由多个单体动力电池组成的电池组。动力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由于能量不能完全转换而产生热量,如果散热不及时,将会导致电池局部温度迅速上升,影响电池工作性能,严重时会引发热失控甚至爆炸。因此,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是动力电池高效率、长寿命和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新能源电动汽车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目前常见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方式主要有空气冷却、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以及热管冷却等。空气冷却结构简单,成本低,但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空冷的散热效率已难以满足动力电池的散热需求。液体冷却与空气冷却相比,具有更高的导热系数和热容,散热效率更好,现已成为主流的冷却方式,但液冷系统复杂,占用体积大并且需要泵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两级热管与车身结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上部的车身热管(103)以及车辆下部的三维超薄热管组(102),所述车身热管(103)安装在车身上,所述三维超薄热管组(102)安装在底盘上,车身热管(103)与三维超薄热管组(102)相互连接;/n所述三维超薄热管组(102)包括冷凝器(105)和若干超薄蒸发板(106),冷凝器(105)为空心结构,冷凝器(105)连接于车身热管(103),若干超薄蒸发板(106)均插置连通于冷凝器(105)的下表面,动力电池单体(101)固定于相邻的两个超薄蒸发板(106)之间;所述冷凝器(105)内设有斜向固定的气液分流板(10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两级热管与车身结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上部的车身热管(103)以及车辆下部的三维超薄热管组(102),所述车身热管(103)安装在车身上,所述三维超薄热管组(102)安装在底盘上,车身热管(103)与三维超薄热管组(102)相互连接;
所述三维超薄热管组(102)包括冷凝器(105)和若干超薄蒸发板(106),冷凝器(105)为空心结构,冷凝器(105)连接于车身热管(103),若干超薄蒸发板(106)均插置连通于冷凝器(105)的下表面,动力电池单体(101)固定于相邻的两个超薄蒸发板(106)之间;所述冷凝器(105)内设有斜向固定的气液分流板(104),气液分流板(104)将冷凝器(105)内部分割为相通的两个空间,所述超薄蒸发板(106)内具有回流通道(301)以及盛有液态工质的蒸发腔(308),回流通道(301)和蒸发腔(308)分别连通冷凝器(105)内气液分流板(104)分割的两个空间,所述气液分流板(104)的一侧连接于回流通道(301)连通冷凝器(105)和蒸发腔(308)连通冷凝器(105)之间的位置,气液分流板(104)的另一侧高于该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两级热管与车身结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热管(103)包括位于车身顶部的冷凝腔(401),位于车身底部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佳腾姜威饶中浩周寿斌姜庆海吴战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华富江苏锂电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