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电气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8564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在从车辆上方观看的平面图中,旋转机械和小齿轮轴跨过作为差动装置的轴线的第三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开布置在彼此的相反侧。该构造能够使旋转机械、平行轴变速器、小齿轮轴、差动装置等一体地组装至壳体,从而由此将电气驱动单元构造为紧凑的,这在空间方面是有益的。

Vehicle electrical driv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电气驱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向车辆的搭载性出色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已知设置有作为行驶的驱动力源的旋转机械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1-1774号(JP2001-1774A)描述的车辆为这类车辆的一个示例,并且所述车辆设置有与左右半轴同轴设置的一对旋转机械(电动机16),而且所述电动机背靠背对接,从而通过螺栓彼此一体联接。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9911号(JP2004-9911A)提出一种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包括:(a)差动装置(后差速器27),其将从旋转机械传递的动力分配至左右驱动轮;以及(b)小齿轮轴(中间轴55)和驱动小齿轮,所述小齿轮轴设置有从动齿轮,从旋转机械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所述从动齿轮,所述驱动小齿轮与差动装置的齿圈啮合。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JP2001-1774A中描述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的情况下,由于沿车辆宽度方向联接和布置的一对旋转机械是必要的,所以当使用大尺寸的旋转机械时,系统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得较大,并且向车辆的搭载性变得恶化。在JP2004-9911A的情况下,旋转机械、小齿轮轴等布置在比差动装置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因此,例如,如果它们一体组装并且布置在壳体等中,则比差动装置靠车辆前侧定位的部分的重量变得更重,重量平衡被恶化,并且在车辆上的搭载性不总是良好的。即,如果重量平衡差,则为了在向车辆的安装期间使姿态稳定的目的,需要加强构件等。基于上述背景而做出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诸如将车辆电气驱动系统搭载至车辆时的重量平衡的搭载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a)旋转机械,其用作用于行驶的驱动力源;(b)差动装置,其将从所述旋转机械传递的动力分配至左右驱动轮;以及(c)小齿轮轴,其设置有从动齿轮和驱动小齿轮,从所述旋转机械输出的所述动力传递至所述从动齿轮,所述驱动小齿轮与所述差动装置的齿圈啮合,其中(d)在从车辆上方观看的平面图中,所述旋转机械和所述小齿轮轴跨过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差动装置的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开布置在彼此的相反侧。本说明书提到的轴线与中心线或者旋转中心线具有相同的含义,并且实际的轴线不总是必然存在的。作为将旋转机械和小齿轮轴跨过差动装置的轴线而分开布置在彼此的相反侧的构造,可以采用任何构造,只要其相应的重心位置跨过差动装置的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彼此的相反侧即可。在第一专利技术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二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所述旋转机械以所述旋转机械的轴线在平面图中平行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并且(b)所述旋转机械的输出轴以所述输出轴在平面图中以直角与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交叉的姿态布置在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方的位置处。在第二专利技术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三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所述小齿轮轴以所述小齿轮轴的轴线在平面图中平行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并且(b)所述差动装置包括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装置,而且所述齿圈和所述驱动小齿轮包括准双曲面齿轮。在第三专利技术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四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在平面图中,所述小齿轮轴比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靠车辆前侧布置,并且(b)所述齿圈与所述驱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被设定在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下方的位置。在第三专利技术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五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在平面图中,所述小齿轮轴比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靠车辆后侧布置,并且(b)所述齿圈与所述驱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被设定在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上方的位置。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五专利技术中任一项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六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变速机构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械与所述小齿轮轴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并且(b)在平面图中,所述变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跨过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小齿轮轴的相同侧。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六专利技术中任一项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七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所述旋转机械和所述小齿轮轴以所述旋转机械和所述小齿轮轴的各轴线彼此平行的姿态布置,并且(b)横跨所述旋转机械的所述输出轴和所述小齿轮轴而设置有建立具有不同齿数比的多个档位的平行轴变速器。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七专利技术中任一项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八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一体地构造驱动桥壳而不使用螺钉紧固,所述驱动桥壳能够旋转地保持左右半轴并且联接至左右悬架装置,由所述差动装置分配的所述动力传递至所述左右半轴。在第八专利技术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九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所述旋转机械和所述小齿轮轴以所述旋转机械和所述小齿轮轴的所述各轴线在平面图中平行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b)所述旋转机械以使得所述旋转机械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固定至所述驱动桥壳,齿轮壳体以如下方式一体地固定至所述驱动桥壳:使得所述齿轮壳体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突出,而且所述齿轮壳体容纳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撑包括所述小齿轮轴的齿轮机构,并且所述车辆电气驱动系统被一体地构造。在第一专利技术至第七专利技术中任一项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第十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a)所述旋转机械、所述小齿轮轴以及所述差动装置被组装在共用的壳体中,所述车辆电气驱动系统被一体地构造,并且(b)所述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相比的上部或下部处联接至车身侧的构件。注意到的是,第九专利技术能够被看做是第十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并且所述壳体构造为包括驱动桥壳和齿轮壳体。在这样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中,由于在从车辆上方观看的平面图中旋转机械和小齿轮轴跨过差动装置的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开布置在彼此的相反侧,所以跨过差动装置的轴线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的前部与后部之间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从而因此使车辆电气驱动系统构造得紧凑。即,如果重量平衡差,则需要增加每个部件的强度和刚性等,这阻碍了系统的紧凑性。另外,相比于一对旋转机械沿轴向方向联接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情况,能够减小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由于紧凑的构造而增强了在车辆中的搭载性。在第二专利技术中,旋转机械以平行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并且在第三专利技术中,不仅旋转机械以平行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而且小齿轮轴也以平行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因此,能够进一步紧凑地构造旋转机械和小齿轮轴二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在第四专利技术中,在平面图中,小齿轮轴比差动装置的轴线靠车辆前侧布置,并且齿圈与驱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被设定在差动装置的轴线下方的位置。由于该位置关系与动力经由传动轴传递至差动装置的现有技术的普遍车辆相同,所以现有的差动装置和驱动小齿轮等能够被原样使用,或者不需要大的设计改变地使用,并且能够花费不多地构造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在第五专利技术中,在平面图中,小齿轮轴比差动装置的轴线靠车辆后侧布置,并且齿圈与驱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被设定在差动装置的轴线上方的位置。相比于第四专利技术,齿圈与驱动小齿轮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四专利技术相同,除了齿圈和驱动小齿轮绕差动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旋转机械,其用作用于行驶的驱动力源;/n差动装置,其将从所述旋转机械传递的动力分配至左右驱动轮;以及/n小齿轮轴,其设置有从动齿轮和驱动小齿轮,从所述旋转机械输出的所述动力传递至所述从动齿轮,所述驱动小齿轮与所述差动装置的齿圈啮合,/n其中/n在从车辆上方观看的平面图中,所述旋转机械和所述小齿轮轴跨过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差动装置的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开布置在彼此的相反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12 JP 2018-2329821.一种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机械,其用作用于行驶的驱动力源;
差动装置,其将从所述旋转机械传递的动力分配至左右驱动轮;以及
小齿轮轴,其设置有从动齿轮和驱动小齿轮,从所述旋转机械输出的所述动力传递至所述从动齿轮,所述驱动小齿轮与所述差动装置的齿圈啮合,
其中
在从车辆上方观看的平面图中,所述旋转机械和所述小齿轮轴跨过平行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差动装置的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开布置在彼此的相反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机械以所述旋转机械的轴线在平面图中平行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并且
所述旋转机械的输出轴以所述输出轴在平面图中以直角与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交叉的姿态布置在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的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方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轴以所述小齿轮轴的轴线在平面图中平行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姿态布置,
所述差动装置包括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装置,并且
所述齿圈和所述驱动小齿轮包括准双曲面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平面图中,所述小齿轮轴比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靠车辆前侧布置,并且
所述齿圈与所述驱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被设定在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电气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平面图中,所述小齿轮轴比所述差动装置的所述轴线靠车辆后侧布置,并且
所述齿圈与所述驱动小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上被设定在所述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贤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