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机构以及应用该升降机构的机器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322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机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升降机构以及应用该升降机构的机器人设备。该升降机构包括承载台以及三条齿带。齿带一端连接承载台,另一端连接收纳组件,三条齿带能够从收纳组件传动而出,并两两相互啮合形成一刚性直杆,以抬升承载台;三条齿带进一步能够向收纳组件传送,并相互分离,以降下承载台。齿带包括呈平面设置的主体,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通过齿槽彼此间隔的多个啮合齿,啮合齿具有第一啮合部,第一啮合部相对主体朝向相邻的齿带弯折设置,以插入相邻的齿带上的齿槽,并与相邻的齿带上的啮合齿相互啮合。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改善升降过程的顺畅度,并且能够提供稳定支撑。

Lifting mechanism and robot equipment applying the lifting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升降机构以及应用该升降机构的机器人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机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升降机构以及应用该升降机构的机器人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升降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地,可以将诸如天线、麦克风、摄像机以及相关检测仪器等通信设备和传感器设备安装于升降机构,以通过升降机构抬升或降下其上安装的通信设备和传感器设备,进而将通信设备和传感器设备运输至指定位置,进行数据采集作业。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升降机构由于设计不合理,其升降过程的顺畅度较差,并且对于其上安装的设备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稳定地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升降机构以及应用该升降机构的机器人设备,能够改善升降过程的顺畅度,并且能够提供稳定支撑。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括承载台以及三条齿带。齿带一端连接承载台,另一端连接收纳组件,三条齿带能够从收纳组件传动而出,并两两相互啮合形成一刚性直杆,以抬升承载台;三条齿带进一步能够向收纳组件传送,并相互分离,以降下承载台。齿带包括呈平面设置的主体,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通过齿槽彼此间隔的多个啮合齿,啮合齿具有第一啮合部,第一啮合部相对主体朝向相邻的齿带弯折设置,以插入相邻的齿带上的齿槽,并与相邻的齿带上的啮合齿相互啮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齿带在承载台和收纳组件之间具有弯折处,弯折处与承载台之间的三条齿带彼此啮合,而弯折处与收纳组件之间的三条齿带彼此分离,弯折处的齿带的弯折角为α;第一啮合部相对靠近其所在位置处的主体的侧边缘与其所在位置处的主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其中,90°-arcsin[sin(180°-α)*cos30°]<β<9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啮合部相对靠近其所在位置处的主体的侧边缘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参考平面和第一啮合部所在位置处的主体的相交线的夹角为γ,其中110°<γ<130°,参考平面垂直于第一啮合部所在位置处的主体的延伸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γ为1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啮合齿还具有冠部和第二啮合部,冠部连接主体并与主体共面设置,第一啮合部和第二啮合部分别设于冠部在主体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在第一啮合部插入相邻齿带上的齿槽的过程中,相邻齿带上的第二啮合部能够避让第一啮合部,并在插入后与第一啮合部相互啮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啮合部与冠部共面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啮合部相对冠部朝向或远离相邻的齿带弯折设置,且第一啮合部与冠部之间具有第一连接线,第二啮合部与冠部之间具有第二连接线,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之间成角度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啮合部沿主体的延伸方向连接于主体的侧边。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齿槽邻接啮合齿的部分向内凹陷形成有避让槽,在第一啮合部插入相邻齿带上的齿槽的过程中,相邻齿带上的避让槽能够避让第一啮合部,其中避让槽呈弧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机器人设备。该机器人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升降机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升降机构以及应用该升降机构的机器人设备。该升降机构的三条齿带能够从收纳组件传动而出,并两两相互啮合形成一刚性直杆,以抬升承载台;或是能够向收纳组件传送,并相互分离,以降下承载台。其中,三条齿带相互啮合以及分离的过程较为顺畅,有利于改善升降过程的顺畅度。并且,各齿带上的啮合齿的第一啮合部相对主体朝向相邻的齿带弯折设置,以插入相邻的齿带上的齿槽,并与相邻的齿带上的啮合齿相互啮合。其中,三条齿带通过啮合齿相互啮合,能够降低齿带与齿带之间相互分离的风险,进而使得三条齿带啮合形成的刚性直杆能够向承载台提供稳定支撑。此外,三条齿带啮合形成的刚性直杆其横截面为三角形,能够降低横向力对刚性直杆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保证能够提供稳定支撑。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图1是本专利技术升降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齿带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齿带啮合形式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齿带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齿带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齿带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齿带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机器人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升降机构的升降过程的顺畅度较差以及无法提供稳定支撑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括承载台以及三条齿带。齿带一端连接承载台,另一端连接收纳组件,三条齿带能够从收纳组件传动而出,并两两相互啮合形成一刚性直杆,以抬升承载台;三条齿带进一步能够向收纳组件传送,并相互分离,以降下承载台。齿带包括呈平面设置的主体,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通过齿槽彼此间隔的多个啮合齿,啮合齿具有第一啮合部,第一啮合部相对主体朝向相邻的齿带弯折设置,以插入相邻的齿带上的齿槽,并与相邻的齿带上的啮合齿相互啮合。以下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升降机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升降机构1包括承载台11以及三条齿带12。齿带12一端连接承载台11,另一端连接收纳组件13,即三条齿带12共同连接至承载台11。该三条齿带12能够从收纳组件13传动而出,并两两相互啮合形成一刚性直杆,通过啮合形成的刚性直杆抬升承载台11并提供稳定支撑。并且,三条齿带12进一步能够向收纳组件13传送,并相互分离,从而降下承载台11。承载台11用于安装诸如天线、麦克风、摄像机以及相关检测仪器等通信设备和传感器设备,再通过上述三条齿带12的设计,实现承载台11的升降,进而将承载台11上安装的通信设备和传感器设备等运输至指定位置,以执行相应作业,包括信息、数据采集等。收纳组件13用于收纳、存放齿带12,以在需要齿带12啮合形成刚性直杆,以抬升承载台11时,输出齿带12,即齿带12能够从收纳组件13传动而出;而在需要降下承载台11时,齿带12相互分离,并收回于收纳组件13,即齿带12能够向收纳组件13传送而收回于收纳组件13中。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收纳组件13可以包括一卷轴,齿带12收卷于卷轴上。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n承载台;/n三条齿带,所述齿带一端连接所述承载台,另一端连接收纳组件,所述三条齿带能够从所述收纳组件传动而出,并两两相互啮合形成一刚性直杆,以抬升所述承载台;所述三条齿带进一步能够向所述收纳组件传送,并相互分离,以降下所述承载台;/n所述齿带包括呈平面设置的主体,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通过齿槽彼此间隔的多个啮合齿,所述啮合齿具有第一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相对所述主体朝向相邻的所述齿带弯折设置,以插入相邻的所述齿带上的所述齿槽,并与相邻的所述齿带上的所述啮合齿相互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承载台;
三条齿带,所述齿带一端连接所述承载台,另一端连接收纳组件,所述三条齿带能够从所述收纳组件传动而出,并两两相互啮合形成一刚性直杆,以抬升所述承载台;所述三条齿带进一步能够向所述收纳组件传送,并相互分离,以降下所述承载台;
所述齿带包括呈平面设置的主体,所述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通过齿槽彼此间隔的多个啮合齿,所述啮合齿具有第一啮合部,所述第一啮合部相对所述主体朝向相邻的所述齿带弯折设置,以插入相邻的所述齿带上的所述齿槽,并与相邻的所述齿带上的所述啮合齿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带在所述承载台和所述收纳组件之间具有弯折处,所述弯折处与所述承载台之间的所述三条齿带彼此啮合,而所述弯折处与所述收纳组件之间的所述三条齿带彼此分离,所述弯折处的所述齿带的弯折角为α;
所述第一啮合部相对靠近其所在位置处的所述主体的侧边缘与其所在位置处的所述主体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
其中,90°-arcsin[sin(180°-α)*cos30°]<β<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啮合部相对靠近其所在位置处的所述主体的侧边缘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参考平面和所述第一啮合部所在位置处的所述主体的相交线的夹角为γ,其中110°<γ<130°,所述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啮合部所在位置处的所述主体的延伸方向。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健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仁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