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微处理器U3、补光模块、滴灌模块、盆栽环境检测模块、电源模块、示警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示警模块、补光模块、滴灌模块和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均与微处理器U3电连接,微处理器U3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输数据至云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盆栽环境检测模块来检测盆栽的水位、土壤湿度和环境温湿度,并将数据传输给微处理器U3,微处理器U3将数据与其预设值进行比对判断,智能控制补光模块和滴灌模块工作,用户可通过访问云端获取盆栽环境检测模块检测到的数据信息,并可通过云端实现对微处理器U3的超远程控制,具有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
An intelligent control device for potted plan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盆栽养护
,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家中、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放置一些盆栽花卉既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室内空气,还可以陶冶情操,一举两得;但有时候人们由于出差或度假等原因外出,导致盆栽在一段时间内无人照料,盆栽容易因缺水等原因而死亡;目前,人们一般采用的解决方案有:1、采用简单的物理原理,如虹吸原理来对盆栽进行供水;2、采用简单的定时控制技术,对盆栽进行定时定量浇水。采用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因长时间外出而导致盆栽无人照料的问题,但上述方案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用户也无法在外了解盆栽的环境情况,无法根据盆栽周围的实际环境来进行按需补给,因此,上述方案仍然存在弊端,稍有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出现盆栽死亡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化程度高的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微处理器U3、补光模块、滴灌模块、盆栽环境检测模块、电源模块、示警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示警模块、补光模块、滴灌模块和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均与所述微处理器U3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3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传输数据至云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盆栽环境检测模块来检测盆栽的水位、土壤湿度和环境温湿度,并将数据传输给微处理器U3,微处理器U3将数据与其预设值进行比对判断,智能控制补光模块和滴灌模块工作,用户可通过访问云端获取盆栽环境检测模块检测到的数据信息,并可通过云端实现对微处理器U3的超远程控制,具有操作简单,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一部分;图3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二部分;图4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三部分;图5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四部分;图6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第五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6,一种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微处理器U3、补光模块、滴灌模块、盆栽环境检测模块、电源模块、示警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示警模块、补光模块、滴灌模块和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均与所述微处理器U3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型号为ATmega328,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处理器U3设置有外围电路,所述外围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4、复位按键RESET、晶体振荡器X2、电阻R1、电阻R3、电容C4、电容C5和电容C6;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通过所述电阻R3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19引脚,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接地;所述晶体振荡器X2的一端分两路,一路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10引脚,另一路通过所述电容C4接地;所述晶体振荡器X2的另一端也分两路,一路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9引脚,另一路通过所述电容C5接所述电容C4与地之间的节点;所述按键RESET的一端接所述电容C4与地之间的节点,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1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1引脚;本实施例中,所述晶体振荡器X2、电容C4和电容C5构成晶振电路,用于给所述微处理器U3提供稳定的工作频率;所述按键RESET为复位按键,用于在微处理U3发生故障时提供复位重启。进一步地,参照图4,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源接口USB1、第二电源接口J2和稳压芯片U1(型号为AMS1117);所述第二电源接口J2的1引脚分两路,一路对外输出12V的VCC电源,另一路通过电容C1接地;所述第二电源接口J2的2引脚接所述电容C1与地的节点;所述第一电源接口USB1的2引脚和3引脚悬空;所述第一电源接口USB1的1引脚分两路,一路接所述稳压芯片U1的3引脚,另一路通过电容C8接地;所述第一电源接口USB1的4引脚接所述电容C8与地的节点;所述稳压芯片U1的4引脚悬空;所述稳压芯片U1的1引脚接地;所述稳压芯片U1的2引脚对外输出3.3V的VCC电源;本实施例中,除所述滴灌模块接12V的VCC电源之外,其他模块均由3.3V的VCC电源提供工作电压。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处理器U3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传输数据至云端;参照图5,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包括WIFI芯片U2(型号为ESP8266);所述WIFI芯片U2的1引脚和2引脚悬空;所述WIFI芯片U2的3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3引脚;所述WIFI芯片U2的4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引脚;所述WIFI芯片U2的5引脚接地;所述WIFI芯片U2的6引脚接VCC电源;本实施例中,用户外出时,可通过智能移动端(如手机等)来与云端建立连接,从而获取云端存储的数据,并可通过云端建立智能移动端与微处理器U3之间的通讯,从而实现对所述微处理器U3的超远程控制。进一步地,参照图6,所述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包括水位传感器U7、比较器U6、光照传感器U5和温湿度传感器U10;所述水位传感器U7的1引脚接地,2引脚接VCC电源,3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4引脚;所述比较器U6的1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3引脚,2引脚悬空,3引脚接地,4引脚接VCC电源;所述光照传感器U5的1引脚接VCC电源,2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8引脚,3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7引脚,4引脚和5引脚共接地;所述温湿度传感器U10的1引脚接VCC电源,2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6引脚,3引脚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水位传感器U7为WaterSensor模拟水位传感器,设置在种植盆栽的容器中,所述水位传感器U7通过一系列的暴露的平行导线轨迹来测量容器中水量电压值大小,从而判断水位,并最终将电压值转换为模拟信号传输给所述微处理器U3;所述比较器U6为LM393比较器,其金属板的部分插入在所述容器的土壤中,能够根据土壤中因为含水量变化导致的电阻变化,使得比较器U6电压数值发生比例变化,水分越大电压值越小,水分越小电压值越大,并最终输出不同占比的模拟数据,所述微处理器U3能直接读取该模拟数据进行处理;所述光照传感器U5为BH1750FVI数字型光强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容器上,或是设置在盆栽附近,用于检测盆栽附近的光照强度,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信息传输给所述微处理器U3;所述温湿度传感器U10为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容器上,或是设置在盆栽附近,用于检测盆栽周围的温湿度情况,并将检测的数据信息传输给所述微处理器U3。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述补光模块包括移位寄存器U4(型号为74HC595)、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5、发光二极管D6、发光二极管D7、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和发光二极管D10;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通过电阻R2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4的15引脚,负极分两路,一路接地,另一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微处理器U3、补光模块、滴灌模块、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补光模块、滴灌模块和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均与所述微处理器U3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3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传输数据至云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微处理器U3、补光模块、滴灌模块、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补光模块、滴灌模块和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均与所述微处理器U3电连接,所述微处理器U3通过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传输数据至云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U3的型号为ATmega32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盆栽环境检测模块包括水位传感器U7、比较器U6、光照传感器U5和温湿度传感器U10;所述水位传感器U7的1引脚接地,2引脚接VCC电源,3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4引脚;所述比较器U6的1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3引脚,2引脚悬空,3引脚接地,4引脚接VCC电源;所述光照传感器U5的1引脚接VCC电源,2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8引脚,3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27引脚,4引脚和5引脚共接地;所述温湿度传感器U10的1引脚接VCC电源,2引脚接所述微处理器U3的6引脚,3引脚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盆栽种植的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模块包括移位寄存器U4、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D5、发光二极管D6、发光二极管D7、发光二极管D8、发光二极管D9和发光二极管D10;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通过电阻R2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4的15引脚,负极分两路,一路接地,另一路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4的8引脚;所述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通过电阻R4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4的2引脚,负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与地之间的节点;所述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通过电阻R5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4的4引脚,负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与地之间的节点;所述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通过电阻R6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4的6引脚,负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与地之间的节点;所述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7接移位寄存器U4的1引脚,负极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与地之间的节点;所述发光二极管D6的正极通过电阻R8接所述移位寄存器U4的3引脚,负极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子川,刘志林,李鑫哲,苏镜宇,卢晓超,水玲玲,白鹏飞,迟锋,张智,张崇富,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