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焦吸附塔及活性焦吸附净化烟气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7669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28
本公开涉及一种活性焦吸附塔及活性焦吸附净化烟气的方法。本公开的活性焦吸附塔通过设置两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并使吸附塔内活性焦由上至下流动、烟气与活性焦错流接触并折流向下流动,从而使得经喷氨脱硝后的烟气与位于活性焦吸附区下部的第二级床层的活性焦接触,第二级的活性焦的孔隙内储存了H

A kind of active coke adsorption tower and the method of purifying flue gas by active coke adsorp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性焦吸附塔及活性焦吸附净化烟气的方法
本公开涉及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工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活性焦吸附塔及活性焦吸附净化烟气的方法。
技术介绍
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工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应用。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工艺由于具有脱硫效率高、多污染物同时脱除、反应不耗水、无废水废渣排放、系统设备无腐蚀问题等突出优势,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该工艺应用日益广泛。活性焦具有脱硫、脱硝、除尘及多种污染物同时脱除的功能,原理在于其多孔及表面活性官能团丰富的结构特征。具体来说,活性焦通过吸收SO2并将其催化转化为H2SO4储存在活性焦的孔隙内,实现脱硫的功能;活性焦表面的活性基团能够催化NOx与NH3反应生成N2,同时活性焦本体的含氮基团也能够与NOx反应生成N2,实现脱硝的功能;活性焦床层有一定的过滤功能,能够吸附过滤颗粒物、汞及其他有机物等,实现除尘及多种污染物同时脱除的功能。典型的活性焦干法烟气净化工艺的核心依托于活性焦移动床吸附塔和再生塔,其中吸附塔多为两段错流式结构,吸附塔分上下两段吸附床层,两段均为错流接触。一方面,原烟气从下部入口气室进入吸附塔,在第一级错流吸附区与活性焦错流接触,然后从第一级错流吸附区侧出进入级间气室,然后从侧面进入第二级错流吸附区,与活性焦再次错流接触,最后从第二级错流吸附区侧出,汇集至出口气室并引出。另一方面,活性焦自上而下依次通过第二级错流吸附区和第一级错流吸附区,完成吸附的活性焦即待生焦从吸附塔底出来,送至再生后返回吸附塔顶部,完成活性焦在吸附再生之间的循环。吸附塔如果要进行脱硝,需要在级间气室进行喷氨,由第二级错流吸附区进行催化脱硝。主要是因为入口烟气中的SO2一般浓度较高,如果直接在吸附塔入口烟道或入口气室喷氨的话,由于高SO2下氨会先与SO2反应生成铵盐,会影响活性焦的脱硝效果,且会增加氨的消耗。烟气经过第一级错流吸附区进行脱硫除尘后,SO2含量降低至200~300mg/Nm3以下,此时在级间气室喷氨,有利于提高脱硝效率及氨利用率。即使在待处理烟气中SO2浓度较低时,如果在下部入口气室进行喷氨,由于第一级错流吸附区为自第二级错流吸附区来的孔隙内储存有H2SO4的活性焦,其对NH3的捕捉能力很强,会优先和NH3反应生成硫酸铵,影响活性焦的脱硝效果。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烟气中NOx排放要求也日益严格,为了提高脱硝效率,需要增加喷氨量。根据目前的生产运行经验,由于活性焦对于氨的吸附能力不高,导致吸附塔烟气出口的氨逃逸量达10~30mg/Nm3,带来了氨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性焦吸附塔及活性吸附焦净化烟气的方法,该装置及方法能够降低净烟气NOx和SO2排放浓度、降低氨逃逸,同时可稳定控制吸附塔入口及级间气室烟气温度及吸附塔床层的温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活性焦吸附塔,该活性焦吸附塔包括待净化烟气入口、活性焦吸附区、气体缓冲区和净烟气出口;所述活性焦吸附区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连通的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的顶部设有活性焦入口,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的底部设有待生焦出口,以使活性焦由上至下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所述气体缓冲区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活性焦吸附区的两侧的第一气体缓冲区和第二气体缓冲区,所述活性焦吸附区通过侧壁开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和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由上至下分隔为入口气室和出口气室,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与所述入口气室的上部连通,所述净烟气出口与所述出口气室连通,以使所述待净化烟气可依次流过所述入口气室、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所述出口气室;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内设有喷氨装置;所述净烟气出口通过回流气体管路与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连通并可选地与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连通,所述回流气体管路上设有气体冷却装置。可选地,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形成为由顶部密封板、底部密封板和侧壁围成的方形筒体;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内设有一个或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所述活性焦吸附区,所述活性焦吸附区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之间,以及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活性焦吸附区之间形成为所述气体缓冲区。可选地,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内平行间隔设置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第二烟气分布格栅,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的边缘分别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密闭连接,以在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之间围成所述活性焦吸附区,在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与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之间围成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并在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与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之间围成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或者,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内平行间隔设置两个第一烟气分布格栅,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的边缘分别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密闭连接,以在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之间围成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的外侧分别平行间隔设有两个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两个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的边缘分别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密闭连接,以在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的两侧分别围成两个所述活性焦吸附区,并分别在两个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与所述吸附塔内壁之间形成两个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分别具有格栅孔,所述格栅孔的倾斜角为5°~30°。可选地,所述入口气室、所述出口气室和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的底部分别设有流化气分布管,所述净烟气出口通过流化气管路与所述流化气分布管连通,所述流化气管路上设有气体增压装置。可选地,所述入口气室、所述出口气室和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的底部分别设有与水平方向夹角为20°~70°的倾斜底板,所述倾斜底板的上表面朝向所述活性焦吸附区,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的流化气分布管设置于所述倾斜底板上,所述流化气分布管的喷口方向与所述倾斜底板的夹角为60°~90°;或者,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的底部设有所述倾斜底板,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的所述倾斜底板上设有所述流化气分布管;所述入口气室和所述出口气室的底部分别设有上凸的底板,所述上凸的底板包括两个顶端密封连接的所述倾斜底板,两个所述倾斜底板的上表面分别朝向两个所述活性焦吸附区,所述入口气室和所述出口气室的所述上凸的底板上分别设置有所述流化气分布管。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活性焦吸附净化烟气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使待净化烟气从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进入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活性焦吸附塔,在所述活性焦吸附区内进行错流吸附脱硫,并经喷氨脱除氮氧化物后,得到净化后的烟气和吸附硫氧化物之后形成的待生焦;使部分所述净化后的烟气经冷却后通过所述回流气体管路返回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与所述待净化烟气混合;所述净化后的烟气中氨的含量为2mg/Nm3以下。可选地,所述待净化烟气中SO2的含量为1000mg/Nm3以下,SO3的含量为100m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性焦吸附塔,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焦吸附塔包括待净化烟气入口、活性焦吸附区、气体缓冲区和净烟气出口;/n所述活性焦吸附区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连通的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的顶部设有活性焦入口,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的底部设有待生焦出口,以使活性焦由上至下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n所述气体缓冲区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活性焦吸附区的两侧的第一气体缓冲区和第二气体缓冲区,所述活性焦吸附区通过侧壁开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和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由上至下分隔为入口气室和出口气室,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与所述入口气室的上部连通,所述净烟气出口与所述出口气室连通,以使所述待净化烟气可依次流过所述入口气室、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所述出口气室;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内设有喷氨装置;/n所述净烟气出口通过回流气体管路与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连通并可选地与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连通,所述回流气体管路上设有气体冷却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性焦吸附塔,其特征在于,该活性焦吸附塔包括待净化烟气入口、活性焦吸附区、气体缓冲区和净烟气出口;
所述活性焦吸附区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连通的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的顶部设有活性焦入口,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的底部设有待生焦出口,以使活性焦由上至下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
所述气体缓冲区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活性焦吸附区的两侧的第一气体缓冲区和第二气体缓冲区,所述活性焦吸附区通过侧壁开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和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由上至下分隔为入口气室和出口气室,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与所述入口气室的上部连通,所述净烟气出口与所述出口气室连通,以使所述待净化烟气可依次流过所述入口气室、所述第一级活性焦吸附床层、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所述第二级活性焦吸附床层和所述出口气室;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内设有喷氨装置;
所述净烟气出口通过回流气体管路与所述待净化烟气入口连通并可选地与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连通,所述回流气体管路上设有气体冷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焦吸附塔,其中,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形成为由顶部密封板、底部密封板和侧壁围成的方形筒体;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内设有一个或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所述活性焦吸附区,所述活性焦吸附区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之间,以及可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活性焦吸附区之间形成为所述气体缓冲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焦吸附塔,其中,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内平行间隔设置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第二烟气分布格栅,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的边缘分别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密闭连接,以在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和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之间围成所述活性焦吸附区,在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与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之间围成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并在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与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之间围成所述第二气体缓冲区;或者,
所述活性焦吸附塔内平行间隔设置两个第一烟气分布格栅,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分别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的边缘分别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密闭连接,以在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之间围成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两个所述第一烟气分布格栅的外侧分别平行间隔设有两个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两个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的边缘分别与所述活性焦吸附塔的内壁密闭连接,以在所述第一气体缓冲区的两侧分别围成两个所述活性焦吸附区,并分别在两个所述第二烟气分布格栅与所述吸附塔内壁之间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孟旗孙丽丽李浩郝少博张喆周桂娟韩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