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727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包括有一个以上热交换单元、一个以上的气冷单元、一个以上的水冷单元、一个以上的冷却器单元、一个以上的冷却泵及一对以上的铜管所组成,其主要将冷却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弹性组合不同数量的机组,具有变频原理的效果,并可使得安装场所受限较少,机组可分别安装在不同位置,且维修时可作单机保养,其它单机仍正常运作,可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也不会造成使用的不便。(*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特别是针对使用在如室内送风机或空调箱等相关冷却机构中而能利用特殊的水冷与气冷方式进行更高效率的热交换冷却以降低能源耗费的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一种与本技术相关的冷却装置(如台湾专利tw450348号),该冷却装置可用于冷气机、冷冻机或冷藏机等具降温功能的机构,该冷却装置9包括有一热交换单元91、一气冷单元92、一水冷单元93以及以水循环单元94,其中该热交换单元91由多个散热鳍片911以及连续穿绕于该些散热鳍片911中的冷媒管912所构成,该冷媒管912连接至压缩机913与图所示的蒸发器而构成以冷媒循环系统,冷媒管912中填充有传热介质冷媒,经蒸发器吸热形成气态冷媒并经压缩机913驱动循环而进入该热交换单元91后可经释压降温而凝结成液态冷媒。该气冷单元92具有一散热风扇921,可利用向下风压以造成侧向外吹气流而对位于周围的热交换单元91的散热鳍片911与冷媒管912进行气冷的降温作业。该水冷单元93装设在所述热交换单元91中,包括有为动力装置931所驱转的至少一离心式洒水盘932以及该洒水盘932冷却水的供水管933,使洒水盘932上的冷却水能借洒水盘932转动而四散喷洒的热交换单元91上并顺沿阶梯状散热鳍片911构造流下而逐行冷却作业。该水循环单元94可供收集冷却热交换单元91后的冷却废水并循环供应至供水管933。上述与本技术相关的冷却装置,其虽然能达成效率高且低能源耗量的冷却效果,但由于其规格固定,若欲提供多种不同的规格时,则需分别制造各种不同吨位的机型,造成生产制造不便,且制作成本较高。再者,传统大型的中央空调,若要进行维修时,需耗费大量的维护费用,且整个设备均需停机,也会造成使用上的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其可解决传统大型的中央空调无法模块化的问题,可因应实际需要而弹性组合不同数量的机组,便于组合成各种不同吨位,且具有变频原理的效果,并可使得安装场所受限较少,机组可分别安装在不同位置,其组合简单容易,制作成本较低。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其维修时可作单机保养,其他单机仍可正常运作,除可节省大量的维护费用,亦不会造成使用的不便。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其以水冷及气冷方式双重冷却,可获得较佳的冷却效果,且在停水时可单独以气冷方式正常运转,又每一机组可分别单独设定温度,当冷却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该机组就停止连运,可依室内送风机或空调箱使用状况自动调节冷却机组运转量,不但温度控制叫中央空调准确,且不会有启动频繁所造成的大电流,既省电又安全。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包括一个以上的热交换单元;一个以上的气冷单元,装设在该热交换单元一侧;一个以上的水冷单元。装设在该热交换单元一侧;一个以上的冷却器单元;一对以上的铜管,其连接于该热交换单元及该冷却器单元之间;以及一个以上的冷却泵,以管路与该冷却器单元连接。该每一热交换单元、气冷单元及水冷单元分别设置于一机壳内,组成一冷却机组,各机组单独设置有冷却温度开关。该热交换单元由多个散热鳍片及穿设并连续盘绕于该散热鳍片中冷媒管所组成,该热交换单元的冷媒管连接至压缩机,该冷媒管中填充有传热介质冷媒。该气冷单元包括有一散热风扇及一用以驱动该散热风扇的动力装置。该水冷单元包括有至少一洒水盘、一用以驱动该洒水盘的动力装置,以及供应冷却水至该洒水盘上的供水管。该热交换单元底部设置有一水循环单元,该水循环单元包括有收集冷却水的水箱,该水箱设置有一抽水泵,该抽水泵与供水管另一端连接。该水箱连接一具有排水电磁阀的排水管及一具有浮球开关的进水管。该冷却器单元上设有测温棒。为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与本技术相关的冷却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冷却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冷却装置单一机体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冷却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冷却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9冷却装置91热交换单元911散热鳍片912冷媒管 913压缩机92气冷单元 921散热风扇93水冷单元 931动力装置932洒水盘 933供水管94水循环单元1热交换单元11散热鳍片 12冷媒管13中空容室 14压缩机2气冷单元 21散热风扇3水冷单元31动力装置 32洒水盘 33供水管4冷却器单元 41测温棒棒5冷却泵51管路6铜管 7机壳 71散热孔8水循环单元81水箱82抽水泵83供水管 84排水管85浮球开关86进水管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尤指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依实际需要而弹性组合的冷却装置,包括有一个以上的热交换单元1、一个以上的气冷单元2、一个以上的水冷单元3、一个以上的冷却器单元4、一个以上的冷却泵5及一对以上的铜管6,在本实施例中揭示具有二机组的设计(如图2),当然也可为三机组的设计(如图4)、四机组的设计(如图5)或其他多个机组的设计。该每一热交换单元1、气冷单元2及水冷单元3分别设置于一机壳7内,共组成一冷却机组,其中该热交换单元1由紧密并列的多个散热鳍片11及近水平穿设并连续盘绕于该散热鳍片11中的冷媒管12所组成的直立环框状构造而框围形成由中空容室13,另于该机壳7上设有多个与热交换单元1相对应的散热孔71,该热交换单元1的冷媒管12连接至压缩机14,而与铜管6及冷却器单元4构成一冷媒循环系统。冷媒管12中填充有传热介质冷媒,经冷却器单元4吸热形成气态冷媒,并经压缩机14驱动循环而进入该热交换单元1后可经散热降温而凝结成液态冷媒。该气冷单元2装设在前述热交换单元1的中空容室13上侧,包括有一散热风扇21,利用向下风压以造成侧向外吹气流而对位于周围的热交换单元1的散热鳍片11与冷媒管12进行气冷的降温作业。该水冷单元3装设在前述热交换单元1的中空容室13上侧,包括有马达等动力装置31所驱动的至少一水平离心式洒水盘32,以及供应冷却水至该洒水盘32上的供水管33,该洒水盘32可与前述的散热风扇21共用同一动力装置31,或是各别为一动力装置所驱动,均以同轴设置为佳,且洒水盘32设置的数目可不只为一个,亦可为多个。当供水管33所输出的冷却水落至洒水盘32上时,该冷却水将被其洒水盘32切碎并强力甩向周侧而产生惯性涡流,并在散热风扇21的强风吹拂下能平均散布喷洒至环绕于周边的散热鳍片11与冷媒管12上,并循该散热鳍片11引导顺流而下,使冷却水能充分地与各散热鳍片11保持完全且密切地持续接触,使冷却水均匀且快速地将冷媒的冷凝热吸取带离而促使其迅速降温,进行水冷的降温作业。该热交换单元1底部设置有一水循环单元8,该水循环单元8包括有可供收集冷却的水箱81,该水箱81内设置有一抽水泵82与供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模块化的冷却机构的高效率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以上的热交换单元;    一个以上的气冷单元,装设在该热交换单元一侧;    一个以上的气冷单元,装设在该热交换单元一侧;    一个以上冷却器单元;    一对以上的铜管,其连接于该热交换单元及该冷却器单元之间;以及    一个以上的冷却泵,以管路与该冷却器单元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昌文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日光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