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包括横板、竖板、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横板和竖板呈相互垂直设置形成L型固定抱箍,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的结构相同,相互式缓震管一设于横板外侧,相互式缓震管一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一端,相互式缓震管一另一端沿远离L型抱箍方向延伸,相互式缓震管二设于竖板外侧,相互式缓震管二和相互式缓震管一呈垂直设置,相互式缓震管二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另一端,相互式缓震管二另一端沿远离L型固定抱箍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抗震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解决了抗震支架在钢结构建筑上无法安装的问题,实现抗震支架稳固安装的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
A fixed device of mutual cushioning suppo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
本技术属于抗震支架
,尤其涉及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抗震支架是限制附属机电工程设施产生位移,控制设施振动,并将荷载传递至承载结构上的各类组件或装置。经抗震加固后的建筑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热力、电力、通讯等机电工程设施,当遭遇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发生时,可以达到减轻地震破坏,减少和尽可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目的。抗震支架为非焊接结构,主要靠锚栓与墙体连接固定,但钢结构建筑无法利用锚栓固定,便无法安装抗震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解决了抗震支架在钢结构建筑上无法安装的问题,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相互支撑挤压和受力,实现抗震支架稳固安装,且操作方便。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包括横板、竖板、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所述横板和竖板呈相互垂直设置形成L型固定抱箍,所述L型固定抱箍一体成型,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的结构相同,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呈中空的管体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设于横板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抱箍方向延伸,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设于竖板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和相互式缓震管一呈垂直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另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固定抱箍方向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横板和竖板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相同,横板和竖板一体成型的L型固定抱箍,在固定抗震支架时,使抗震支架受力均匀,不发生位移。进一步地,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的管体长度和直径均相同,保证抗震支架的平衡。进一步地,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距离横板中心轴的距离与相互式缓震管二距离竖板的中心轴的距离相同,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设于横板上的长度与相互式缓震管二设有竖板上的长度相同,保证本装置自身受力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管体管壁的厚度相同。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横板和竖板一体成型形成的L型固定抱箍,在安装抗震支架时增加了受力面积,提高了抗震支架安装的稳定性;通过相互垂直的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在安装抗震支架时,在抗震之间的四角形成互相作用的力,保证抗震支架安装的稳定性;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的交错设置,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形成稳定的力学三角形,进一步保证抗震支架的稳固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安装抗震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横板,2、竖板,3、相互式缓震管一,4、相互式缓震管二,5、L型固定抱箍,6、钢梁,7、丝杆,8、螺母。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它包括横板1、竖板2、相互式缓震管一3和相互式缓震管二4,所述横板1和竖板2呈相互垂直设置形成L型固定抱箍5,所述L型固定抱箍5一体成型,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和相互式缓震管二4的结构相同,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和相互式缓震管二4呈中空的管体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设于横板1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5直角弯折部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抱箍5方向延伸,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4设于竖板2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4和相互式缓震管一3呈垂直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4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5直角弯折部另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4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固定抱箍5方向设置。其中,所述横板1和竖板2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均相同,横板1和竖板2一体成型的L型固定抱箍5,在固定抗震支架时,使抗震支架受力均匀,不发生位移;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和相互式缓震管二4的管体长度和直径均相同,相互式缓震管一3和相互式缓震管二4管体的长度和直径(外径)分别为40mm和15mm,保证抗震支架的平衡;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中心与横板1中心轴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7.5mm,相互式缓震管二4中心与竖板2中心轴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7.5mm,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设于横板1上的长度与相互式缓震管二4设于竖板2上的长度均为30mm,保证本装置自身受力的稳定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3和相互式缓震管二4管体管壁的厚度均为4mm,保证相互式缓震管一3和相互式缓震管二4具备良好的受力能力。具体使用时,本装置四组为一套,分别固定在钢梁6四角,通过丝杆7相互夹紧,从而使抗震支架可以固定在钢梁上。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板、竖板、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所述横板和竖板呈相互垂直设置形成L型固定抱箍,所述L型固定抱箍一体成型,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的结构相同,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呈中空的管体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设于横板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抱箍方向延伸,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设于竖板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和相互式缓震管一呈垂直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另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固定抱箍方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互式缓震支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板、竖板、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所述横板和竖板呈相互垂直设置形成L型固定抱箍,所述L型固定抱箍一体成型,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的结构相同,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和相互式缓震管二呈中空的管体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设于横板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一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抱箍方向延伸,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设于竖板的外侧,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和相互式缓震管一呈垂直设置,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的一端设于L型固定抱箍直角弯折部另一端,所述相互式缓震管二的另一端沿远离L型固定抱箍方向设置。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曦栋,
申请(专利权)人:苇缘建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