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混式自吸离心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354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混式自吸离心泵,它包括水箱、泵体、副叶轮、主叶轮、排气管路、泵轴、抽气管路、平衡管路、喷射器和止回阀。所述水箱为内蓄水的敞口容器,泵体置于水箱中,内置机械密封的一端露出水箱,底端与水箱之间设有止回阀。所述泵轴贯穿机械密封、主叶轮和副叶轮,构成以泵体为载体的定轴转动结构。所述喷射器安装在泵体正对副叶轮所在位置的外壁上,喷射器的吸入口通过抽气管路沟通泵体的吸入管,构成内混式助吸回路。所述平衡管路直接沟通泵体底端的通孔和上端的吸入管,利用两端的压力差驱动止回阀通或断。此种水浸结构合理、简单,实现自吸过程快捷,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易于远程控制。

Internal mixing self-priming centrifugal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混式自吸离心泵
本技术属于泵
的一项技术方案,具体地讲,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心泵,特别是一种内混式自吸离心泵。
技术介绍
泵属于一种通用类机械产品,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一些常规装置中配套的动力元件或控制部件首选泵产品,例如舰船中一些液力驱动控制系统配置多种泵产品,而且多数为离心泵。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对舰船机舱自动化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关键部件配置的离心泵必须具备自吸功能,这样才可能满足远程控制或无人管控要求。市售的自吸离心泵普遍配置直空泵,借助真空泵给配套的离心泵吸入口创造真空吸入条件,从而实现泵自吸目的。此种传统配置结构简单、制作不难、运行可靠。可是,现有技术因配套的设备多,连接件多,造成系统液阻大,运行效率低,而且装置体积相对大,控制协调难,与现代化舰船的配套要求有很大差距。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针对现有技术的自吸离心泵外配真空泵的不足,提出一种内混式自吸离心泵,该泵结构合理、制作容易、性能稳定,实现自吸时间短。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内混式自吸离心泵,它包括水箱、泵体、副叶轮、主叶轮、排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混式自吸离心泵,它包括水箱(1)、泵体(2)、副叶轮(3)、主叶轮(4)、排气管路(5)、泵轴(6)、抽气管路(7)、平衡管路(8)、喷射器(9)和止回阀(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为敞口朝上的蓄水容器,顶部外沿设有一根朝上外斜置的排出管(1.1),从水箱(1)敞口端置入泵体(2);所述泵体(2)为立式离心泵结构,内置机械密封(6.1)的一端朝上露出水箱(1),底端预设通孔与水箱(1)沟通,该通孔处配置止回阀(10);所述泵轴(6)竖置安装,从上而下依次贯穿机械密封(6.1)、主叶轮(4)和副叶轮(3),构成以泵体(2)为载体的定轴转动结构;在机械密封(6.1)和主叶轮(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混式自吸离心泵,它包括水箱(1)、泵体(2)、副叶轮(3)、主叶轮(4)、排气管路(5)、泵轴(6)、抽气管路(7)、平衡管路(8)、喷射器(9)和止回阀(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为敞口朝上的蓄水容器,顶部外沿设有一根朝上外斜置的排出管(1.1),从水箱(1)敞口端置入泵体(2);所述泵体(2)为立式离心泵结构,内置机械密封(6.1)的一端朝上露出水箱(1),底端预设通孔与水箱(1)沟通,该通孔处配置止回阀(10);所述泵轴(6)竖置安装,从上而下依次贯穿机械密封(6.1)、主叶轮(4)和副叶轮(3),构成以泵体(2)为载体的定轴转动结构;在机械密封(6.1)和主叶轮(4)之间的泵体(2)外壁上设有一根朝上外斜置的吸入管(2.1);所述排气管路(5)配置单向阀(5.2)和排气阀(5.1),排气管路(5)一端通过排气阀(5.1)沟通水箱(1)的排出管(1.1),另一端沟通泵体(2)内置的副叶轮(3),径向引出的水源用于机械密封(6.1)的冷却;所述喷射器(9)安装在泵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红兵袁霄邱勇蒋建珍王维刘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振华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