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956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涉及水利水电技术领域,其包括安装在水渠内部的清理组件,清理组件包括沿水渠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水渠内部的竖杆、放置在两个竖杆之间竖直设置的方形框、连接在方形框一侧的过滤筐,方形框靠近竖杆的一侧均竖直连接有第一燕尾条,竖杆靠近第一燕尾条的一侧处均开设有第二燕尾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水渠内部的杂物从水渠内部取出后,过滤的效果较好,导致水渠的清理效果较好的效果。

A water diversion mechanism fo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取水一般采用引水渠,可将高山及丘陵附近的水源引到城内;但是由于采用地表水,河道水流在流经林区、村落或城镇等区域后不可避免的会夹带枯枝树叶、生活垃圾、工业污染物等推移质及泥石流,所以,在引水的过程中,如果不将垃圾清理掉,水渠内的垃圾容易将引水渠堵住,给水渠的引水造成麻烦,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结构。现有的,公告号为CN20860456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结构,包括第一水渠,第一水渠的一侧设有开口,开口内设有过滤机构,开口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水渠,开口的一侧第一水渠的上方设有安装块,第一水渠另一侧的上方设有与安装块对应的盒体,盒体的内壁上通过连接框连接有电机,盒体与安装块之间活动连接有滚轴,滚轴的一端贯穿盒体的一侧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滚轴的侧面等距设有多个固定板,固定板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有第一安装框,第一安装框内设有第一过滤网,第一水渠的一端设有收集机构。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电机带动滚轴进行转动,滚轴转动的同时带动固定板进行转动,固定板转动第一安装框转动,附着在第一安装框内部第一过滤网上部的杂物便从水渠内部移出,掉落到收集机构内部,由于第一过滤网从水渠内部移出后,表面杂物附着的杂物表面有水分可能会附着在第一过滤网的表面,不便于从第一过滤网的上部掉落下来,导致清理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水渠内部的杂物从水渠内部取出后,过滤的效果较好,导致水渠的清理效果较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包括安装在水渠内部的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包括沿水渠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水渠内部的竖杆、放置在两个所述竖杆之间竖直设置的方形框、连接在方形框一侧的过滤筐,所述方形框靠近竖杆的一侧均竖直连接有第一燕尾条,所述竖杆靠近第一燕尾条的一侧处均开设有第二燕尾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过滤筐取出进行清理时,人手对方形框进行上移,使方形框两侧的第一燕尾条沿第一燕尾槽进行滑动,便可将过滤筐内部收集的杂物取出。水渠内部的杂物从水渠内部取出后,过滤的效果较好,导致水渠的清理效果较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竖杆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方形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燕尾条,所述方形框对应第二燕尾条的侧壁处开设有第二燕尾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将方形框以及过滤筐从水渠内部取出时,可能会出现杂物从方形框背离过滤筐的一侧掉出的情况,而设置有挡板即可使过滤筐内部的杂物不会从方形框的开口处掉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竖杆上靠近挡板的一侧均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开设在竖杆靠近挡板一侧的开口、放置在开口内部的滑动板、开设在所述竖杆远离挡板一侧处的滑动口、连接在滑动板远离挡板一侧且位于滑动口内部的滑动杆,所述挡板位于两个所述滑动板的上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人手通过滑动杆将滑动板从开口内部滑出,此时挡板放置在两侧的滑动板上部,方便对挡板进行支撑。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方形框靠近水渠内底面的侧壁处水平连接有横板,所述挡板的底面位于横板的上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手在将方形框以及过滤筐上移时,将挡板上的第二燕尾条竖直插接在方形框内部,但是在上移时需要同时对挡板进行固定,使用时较为复杂,而设置有横板即可使挡板竖直插接在方形框内部后,人手对方形框进行上移便可带动挡板上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的底部连接有插块,所述横板的上端面处开设有用于放置插块的方形槽,所述插块的水平横截面积小于挡板的水平横截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底部的插块插接在方形槽内部,使挡板与横板之间的连接情况较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理组件沿水渠的长度方向设置多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对其中一个过滤筐进行清理时,不影响其他的过滤筐对水渠内部的杂物进行过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多组所述清理组件中的过滤筐内部的孔径不同,靠近所述水渠进水端的过滤筐的孔径大于远离水渠进水端的过滤筐的孔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水渠内部不同大小的杂物进行过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方形框的上端面处连接有把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把手,方便人手对方形框进行移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设置有方形框以及过滤筐,水渠的过滤效果较好;2、为了方便人手对过滤筐的收集效果较好,减小出现过滤筐内部杂物掉落的情况出现,故而设置有挡板;3、设置有支撑组件,便于对挡板进行支撑。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隐去水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水渠;2、清理组件;21、竖杆;211、挡板;212、第二燕尾条;213、第二燕尾槽;22、方形框;221、横板;222、插块;223、方形槽;23、过滤筐;24、第一燕尾条;25、第一燕尾槽;26、把手;3、支撑组件;31、开口;32、滑动板;33、滑动口;34、滑动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包括放置在水渠1内部的多组清理组件2。参照图2-3,清理组件2均包括竖杆21、方形框22、过滤筐23、第一燕尾条24、第一燕尾槽25。竖杆21为两根,竖杆21沿水渠1的长度方向对称设置,两根竖杆21相背的一侧均与水渠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方形框22竖直放置在两个竖杆21之间,方形框22的开口31方形与水渠1的延伸方向相同;过滤筐23固定连接在方形框22竖直的侧壁处;第一燕尾条24设置两个均竖直且固定连接在方形框22靠近竖杆21的一侧处;第一燕尾槽25均开设在竖杆21靠近第一燕尾条24的一侧处,第一燕尾槽25用于放置第一燕尾条24。每组清理组件2中的过滤筐23的孔径不同,靠近水渠1(图1中示出)进水端过滤筐23的孔径大于远离水渠1进水端过滤筐23的孔径。参照图3,由于在将方形框22以及过滤筐23从水渠1内部取出时,可能会出现杂物从方形框22背离过滤筐23的一侧掉出的情况,故而在两个竖杆21之间设置有挡板211,挡板211靠近方形框22的一侧竖直设置有两个第二燕尾条212,第二燕尾条212沿挡板2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燕尾槽213开设在方形框22靠近第二燕尾条212的侧壁处。参照图2,人手在将方形框22以及过滤筐23上移时,将挡板211上的第二燕尾条212竖直插接在方形框22内部,但是在上移时需要同时对挡板211进行固定,使用时较为复杂,故而在方形框22靠近水渠1内底面的侧壁处水平连接有横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包括安装在水渠(1)内部的清理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组件(2)包括沿水渠(1)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水渠(1)内部的竖杆(21)、放置在两个所述竖杆(21)之间竖直设置的方形框(22)、连接在方形框(22)一侧的过滤筐(23),所述方形框(22)靠近竖杆(21)的一侧均竖直连接有第一燕尾条(24),所述竖杆(21)靠近第一燕尾条(24)的一侧处均开设有第二燕尾槽(2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包括安装在水渠(1)内部的清理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组件(2)包括沿水渠(1)长度方向对称设置在水渠(1)内部的竖杆(21)、放置在两个所述竖杆(21)之间竖直设置的方形框(22)、连接在方形框(22)一侧的过滤筐(23),所述方形框(22)靠近竖杆(21)的一侧均竖直连接有第一燕尾条(24),所述竖杆(21)靠近第一燕尾条(24)的一侧处均开设有第二燕尾槽(2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竖杆(21)之间设置有挡板(211),所述挡板(211)靠近方形框(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燕尾条(212),所述方形框(22)对应第二燕尾条(212)的侧壁处开设有第二燕尾槽(2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竖杆(21)上靠近挡板(211)的一侧均设置有支撑组件(3),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开设在竖杆(21)靠近挡板(211)一侧的开口(31)、放置在开口(31)内部的滑动板(32)、开设在所述竖杆(21)远离挡板(211)一侧处的滑动口(33)、连接在滑动板(32)远离挡板(211)一侧且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安赵林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途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