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951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公开了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包括河道以及设置于河道峡口处的拦水坝,所述河道内底面开设有沉降池,所述拦水坝底部开设有位于所述沉降池开口上侧的泄洪口,所述泄洪口内设有闸门;所述拦水坝靠近所述沉降池的侧壁固定有倾斜设置的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下侧设置于所述泄洪口下侧并与所述拦水坝侧壁固定;所述拦水坝与所述沉降池之间设有设置于河道内底面上的滑泥坡,所述滑泥坡上表面朝向所述沉降池方向倾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该水库结构能够减少河底淤泥对泄洪口的堵塞,使得泄洪工作顺利进行。

A kind of down digging reservoi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
技术介绍
水库是一种用于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可以用来灌溉、防洪、养殖水产以及发电,其定义是在山沟或河流峡口处建设拦河坝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在现有的水库中,拦水坝的泄洪口设置于拦水坝底部,而水库底部河床通常沉淀有大量的淤泥,在拦水坝泄洪时,容易吸引河床底部的淤泥进入拦水坝的泄洪口而堵塞泄洪口,给泄洪工作带来了不便。为此,亟需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该水库结构能够减少河底淤泥对泄洪口的堵塞,使得泄洪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该水库结构能够减少河底淤泥对泄洪口的堵塞,使得泄洪工作顺利进行。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包括河道以及设置于河道峡口处的拦水坝,所述河道内底面开设有沉降池,所述拦水坝底部开设有位于所述沉降池开口上侧的泄洪口,所述泄洪口内设有闸门;所述拦水坝靠近所述沉降池的侧壁固定有倾斜设置的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下侧设置于所述泄洪口下侧并与所述拦水坝侧壁固定;所述拦水坝与所述沉降池之间设有设置于河道内底面上的滑泥坡,所述滑泥坡上表面朝向所述沉降池方向倾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库河道底部开设有沉降池,使得水库内水中的泥沙沉积在沉降池内,且拦水坝的泄洪口即位于沉降池上侧,使得沉降池内的泥沙不易卷入泄洪口内,此外,滑泥坡的设置,使得拦水坝处的泥沙容易沿滑泥坡的倾斜表面流动至沉降池内,当拦水坝上的闸门打开时,水库内的水经过挡泥板与拦水坝侧壁并通过泄洪口排出,在此过程中,挡泥板有效阻隔了泄洪口处的水流扰动沉降池内的泥沙,减少了进入泄洪口的泥沙,从而缓解了泄洪口的堵塞,使得泄洪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泥板顶部与所述拦水坝侧壁之间固定有滤泥板;所述滤泥板上开设并布满有网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泥板设置于挡泥板与拦水板之间,使得流入挡泥板与拦水坝侧壁而通过泄洪口的水经过滤泥板的网孔过滤作用,从而阻隔了水中的泥沙,防止泥沙进入泄洪口内堵塞泄洪口。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泥板倾斜设置,且所述滤泥板与所述拦水坝连接的一侧边缘高于滤泥板连接所述挡泥板的一侧边缘。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泥板倾斜设置,使得滤泥板上的泥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滤泥板表面滑动至滑泥坡上,从而使得泥沙滑落至沉降池内,有利于泥沙的集中处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拦水坝靠近所述挡泥板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滤泥板远离所述挡泥板的一侧边缘的嵌合槽,所述滤泥板另一侧边缘设置于挡泥板顶部;所述滤泥板顶部上设有用于锁定所述滤泥板的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挡泥板顶部的转动柱以及设置于所述转动柱上的抵接柱;所述转动柱与所述滤泥板边缘相抵,且所述抵接柱一端与所述转动柱固定,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滤泥板上侧并与滤泥板相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柱与滤泥板一侧边缘上表面相抵,且滤泥板另一侧边缘设置于嵌合槽内,从而使得滤泥板于拦水坝侧壁与挡泥板之间固定,而当维护人员转动转动柱时,抵接柱逐渐脱离滤泥板,此时,维护人员抽出滤泥板即可完成滤泥板的拆卸,方便维护人员更换滤泥板以及清理滤泥板上的泥沙。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泥板上表面开设有设置于滤泥板靠近挡泥板一侧的抵接槽,所述抵接槽内壁与所述抵接柱底部弧形表面贴合并相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槽的设置,使得滤泥板对抵接柱具有平行于滤泥板表面的限位作用,使得抵接柱与滤泥板的抵接更牢固,防止抵接柱被水流冲击而转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柱远离所述转动柱的一端固定有半球体的圆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头的设置,使得抵接柱远离转动柱的一端靠近滤泥板时,圆头的弧形表面与滤泥板的上侧边缘接触,从而使得抵接柱远离转动柱的一端更容易滑上滤泥板上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泥板设有多块,多块滤泥板沿所述拦水坝相接排列,且相邻的所述滤泥板边缘相互扣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泥板采用拼接的方式组成,方便维护人员拆卸以及取放。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拦水坝靠近所述滤泥板的侧壁上固定有多个攀爬把手,多个所述攀爬把手沿所述拦水坝侧壁由拦水坝顶部至所述滤泥板处排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攀爬把手的设置,方便了维护人员下到拦水坝底部清理滤泥板上的泥沙以及更换滤泥板。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水库河道底部开设有沉降池,使得水库内水中的泥沙沉积在沉降池内,且拦水坝的泄洪口即位于沉降池上侧,使得沉降池内的泥沙不易卷入泄洪口内,此外,滑泥坡的设置,使得拦水坝处的泥沙容易沿滑泥坡的倾斜表面流动至沉降池内,当拦水坝上的闸门打开时,水库内的水经过挡泥板与拦水坝侧壁并通过泄洪口排出,在此过程中,挡泥板有效阻隔了泄洪口处的水流扰动沉降池内的泥沙,减少了进入泄洪口的泥沙,从而缓解了泄洪口的堵塞,使得泄洪工作得以顺利进行;2.滤泥板设置于挡泥板与拦水板之间,使得流入挡泥板与拦水坝侧壁而通过泄洪口的水经过滤泥板的网孔过滤作用,从而阻隔了水中的泥沙,防止泥沙进入泄洪口内堵塞泄洪口;3.抵接柱与滤泥板一侧边缘上表面相抵,且滤泥板另一侧边缘设置于嵌合槽内,从而使得滤泥板于拦水坝侧壁与挡泥板之间固定,而当维护人员转动转动柱时,抵接柱逐渐脱离滤泥板,此时,维护人员抽出滤泥板即可完成滤泥板的拆卸,方便维护人员更换滤泥板以及清理滤泥板上的泥沙。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滤泥板之间的扣合示意图。图中:1、河道;2、拦水坝;21、泄洪口;22、闸门;23、嵌合槽;3、沉降池;4、滑泥坡;5、挡泥板;6、滤泥板;61、网孔;62、抵接槽;63、扣合条;7、锁定部;71、转动柱;72、抵接柱;721、圆头;8、攀爬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包括河道1、拦水坝2、沉降池3、滑泥坡4、挡泥板5、滤泥板6、锁定部7以及攀爬把手8。河道1为河流上游处,拦水坝2设置于河道1内,拦水坝2的横断面呈等腰梯形,且拦水坝2两端与河道1两侧内侧壁连接,从而使得拦水坝2阻隔了河道1内水的流动,形成水库。拦水坝2上设有泄洪口21,泄洪口21开设于拦水坝2的一侧侧壁并与拦水坝2另一侧侧壁连通,且泄洪口21的横断面呈矩形。泄洪口21内设有闸门22,闸门22为现有拦水坝2中的启闭结构,用于开启或者关闭泄洪口21。沉降池3开设于河道1内底面上,其开口呈矩形,且其设置于拦水坝2靠近河流上游的一侧,此外,沉降池3内壁通过混凝土抹面处理。如图1所示,滑泥坡4设置于拦水坝2底部与沉降池3之间,其横断面呈三角形,由混凝土于河道1内底面浇筑形成,滑泥坡4沿拦水坝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滑泥坡4的上表面朝向沉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包括河道(1)以及设置于河道(1)峡口处的拦水坝(2),其特征是:所述河道(1)内底面开设有沉降池(3),所述拦水坝(2)底部开设有位于所述沉降池(3)开口上侧的泄洪口(21),所述泄洪口(21)内设有闸门(22);所述拦水坝(2)靠近所述沉降池(3)的侧壁固定有倾斜设置的挡泥板(5),所述挡泥板(5)下侧设置于所述泄洪口(21)下侧并与所述拦水坝(2)侧壁固定;所述拦水坝(2)与所述沉降池(3)之间设有设置于河道(1)内底面上的滑泥坡(4),所述滑泥坡(4)上表面朝向所述沉降池(3)方向倾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包括河道(1)以及设置于河道(1)峡口处的拦水坝(2),其特征是:所述河道(1)内底面开设有沉降池(3),所述拦水坝(2)底部开设有位于所述沉降池(3)开口上侧的泄洪口(21),所述泄洪口(21)内设有闸门(22);所述拦水坝(2)靠近所述沉降池(3)的侧壁固定有倾斜设置的挡泥板(5),所述挡泥板(5)下侧设置于所述泄洪口(21)下侧并与所述拦水坝(2)侧壁固定;所述拦水坝(2)与所述沉降池(3)之间设有设置于河道(1)内底面上的滑泥坡(4),所述滑泥坡(4)上表面朝向所述沉降池(3)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挡泥板(5)顶部与所述拦水坝(2)侧壁之间固定有滤泥板(6);所述滤泥板(6)上开设并布满有网孔(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滤泥板(6)倾斜设置,且所述滤泥板(6)与所述拦水坝(2)连接的一侧边缘高于滤泥板(6)连接所述挡泥板(5)的一侧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挖式水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拦水坝(2)靠近所述挡泥板(5)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滤泥板(6)远离所述挡泥板(5)的一侧边缘的嵌合槽(23),所述滤泥板(6)另一侧边缘设置于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安朱芳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途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