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953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包括外闸板,外闸板上滑移连接有内闸板,外闸板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内闸板移动的启闭机,内闸板的内部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边缘板,两个边缘板之间的内闸板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中间板,边缘板与中间板之间及相邻中间板之间均设置有缝隙,内闸板的顶部开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用于驱动边缘板及中间板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可提高闸门的泄洪效率。

An efficient sluic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
技术介绍
泄洪即排泄洪水,由于持续性强降雨导致水库超水位,为避免水漫洪溢,或库坝、堤堰溃塌而造成严重的灾害,开闸向下游泄洪区排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水利泄洪的应用愈加广泛,因此,对水利泄洪闸门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公告号为CN20823545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水利泄洪闸门,包括外闸板、内闸板和固定架,外闸板的内侧滑动连接有内闸板,内闸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螺纹杆,螺纹杆的外侧滑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架,内闸板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滑板,滑板的外侧中央位置处转动连接有主动轮,主动轮的上下两侧设有从动轮,外闸板的内侧开设有连接孔。上述技术方案可减少水流与闸板之间的摩擦,提高闸板的使用寿命,但存在以下缺陷:内闸门的开启速度一般较慢,因此内闸门刚开启的一段时间内,泄洪量较小,存在泄洪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可提高闸门的泄洪效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包括外闸板,所述外闸板上滑移连接有内闸板,所述外闸板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内闸板移动的启闭机,所述内闸板的内部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边缘板,两个所述边缘板之间的内闸板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中间板,所述边缘板与所述中间板之间及相邻所述中间板之间均设置有缝隙,所述内闸板的顶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用于驱动边缘板及中间板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泄洪时,利用启闭机使其带动内闸板上移,洪水可通过内闸板底部空隙流动;同时利用驱动组件使边缘板与中间板同时转动,以此边缘板与中间板之间及相邻中间板之间的缝隙宽度增大,洪水可通过缝隙流出;通过启闭机带动内闸板上移以及驱动组件带动边缘板及中间板转动,从而快速地扩大洪水的流通通道的面积,以此使泄洪闸的开启较为迅速,具有高效率泄洪的优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内闸板上的转动杆、固定在转动杆上的多个锥齿轮一及分别与多个锥齿轮一啮合的多个锥齿轮二,多个所述锥齿轮二分别与所述边缘板及中间板固定连接;所述外闸板的内部侧面上开设有移动腔,所述外闸板上开设有可供转动杆穿过且与移动腔连通的条孔,所述移动腔上设有用于传动转动杆转动的传动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传动组件使转动杆转动,从而可带动多个锥齿轮一同时转动,进而使多个锥齿轮二同时转动;由于多个锥齿轮二分别固定在边缘板及中间板上,从而可使边缘板与中间板同时打开,以此使泄洪闸的开启更为迅速,以此提高了泄洪闸的泄洪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固定在移动腔侧壁上的齿条及与齿条啮合且固定连接在转动杆端部上的齿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传动组件设为齿轮和齿条的组合,在内闸板上移的过程中,可带动齿轮进行移动,由于齿轮与齿条啮合,以此使齿轮发生转动,进而使转动杆转动,从而使边缘板及中间板被打开;无需使用其他动力装置,在内闸板上移的过程中即可实现边缘板及中间板的转动,从而使泄洪闸的使用更加节能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齿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移动腔的长度,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可使所述边缘板及所述中间板同步转动9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条的长度小于移动腔的长度,以此在内闸板移动至限定高度范围内时,齿轮才能发生转动,从而可避免了内闸板移动过程中齿轮不断与啮合二发生转动的问题,以此可避免边缘板及中间板不断地转动的问题;齿条使边缘板及中间板同步转动90°,以此使泄洪闸的开启较为完全,进一步提高了泄洪闸的泄洪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边缘板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封堵边缘板与内闸板之间缝隙的密封垫二,所述中间板的其中一对角位置上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封堵相邻中间板之间或中间板与边缘板中间的密封垫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闸门关闭时,密封垫二及密封垫三可封堵有边缘板及中间板形成的缝隙,减少由缝隙流动的水,从而使泄洪闸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边缘板及中间板之间及相邻中间板之间不易出现漏水的问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板另一对角位置上均固定连接有与密封垫三贴合的密封条,所述密封垫三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条一,所述密封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磁条一相互吸引的磁条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中间板之间的密封垫三与密封条贴合,且磁条一及磁条二相互吸引,使密封垫三与密封条之间的贴合更为紧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相邻中间板之间的密封性,以此提高了泄洪闸的密封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闸板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封堵内闸板与外闸板之间缝隙的密封垫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有密封垫一可封堵内闸板与外闸板之间的空隙,减少睡由内闸板与外闸板之间空隙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泄洪闸的密封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闸板的内部底面上固定连接有缓冲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闸门关闭时,利用启闭机将内闸板降下至外闸板底部,接近底部时内闸板首先与缓冲垫接触,由于缓冲垫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以此可减少内闸板与外闸板接触产生的冲击力,从而起到了保护内闸板的作用,以此延长了泄洪闸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方案中通过启闭机带动内闸板上移以及驱动组件带动边缘板及中间板转动,从而快速地扩大洪水的流通通道的面积,以此使泄洪闸的开启较为迅速,具有高效率泄洪的优点;本方案中将传动组件设为齿条与齿轮的组合,无需使用其他动力装置,在内闸板上移的过程中即可实现边缘板及中间板的转动,从而使泄洪闸的使用更加节能方便;本方案中密封垫二及密封垫三可封堵有边缘板及中间板形成的缝隙,减少由缝隙流动的水,从而使泄洪闸具有较好的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凸显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中B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外闸板;11、缓冲垫;12、移动腔;121、条孔;2、内闸板;21、密封垫一;22、边缘板;221、密封垫二;23、中间板;231、密封垫三;232、密封条;233、磁条一;234、磁条二;24、空腔;3、启闭机;4、驱动组件;41、转动杆;42、锥齿轮一;43、锥齿轮二;44、传动组件;441、齿轮;442、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包括外闸板1,外闸板1为长方形框体结构,外闸板1竖直设置。外闸板1的内部滑移连接有内闸板2,内闸板2为长方形框体结构,内闸板2竖直设置。外闸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启闭机3,启闭机3的底部与内闸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利用启闭机3可带动内闸板2移动,以此将闸门打开。内闸板2的内部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边缘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包括外闸板(1),所述外闸板(1)上滑移连接有内闸板(2),所述外闸板(1)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内闸板(2)移动的启闭机(3),其特征是:所述内闸板(2)的内部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边缘板(22),两个所述边缘板(22)之间的内闸板(2)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中间板(23),所述边缘板(22)与所述中间板(23)之间及相邻所述中间板(23)之间均设置有缝隙,所述内闸板(2)的顶部开设有空腔(24),所述空腔(24)内设有用于驱动边缘板(22)及中间板(23)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包括外闸板(1),所述外闸板(1)上滑移连接有内闸板(2),所述外闸板(1)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内闸板(2)移动的启闭机(3),其特征是:所述内闸板(2)的内部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边缘板(22),两个所述边缘板(22)之间的内闸板(2)上转动连接有多个中间板(23),所述边缘板(22)与所述中间板(23)之间及相邻所述中间板(23)之间均设置有缝隙,所述内闸板(2)的顶部开设有空腔(24),所述空腔(24)内设有用于驱动边缘板(22)及中间板(23)同步转动的驱动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转动连接在内闸板(2)上的转动杆(41)、固定在转动杆(41)上的多个锥齿轮一(42)及分别与多个锥齿轮一(42)啮合的多个锥齿轮二(43),多个所述锥齿轮二(43)分别与所述边缘板(22)及中间板(23)固定连接;所述外闸板(1)的内部侧面上开设有移动腔(12),所述外闸板(1)上开设有可供转动杆(41)穿过且与移动腔(12)连通的条孔(121),所述移动腔(12)上设有用于传动转动杆(41)转动的传动组件(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泄洪闸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传动组件(44)包括固定在移动腔(12)侧壁上的齿条(442)及与齿条(442)啮合且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芳芳赵林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途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