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货厢及具有其的车辆。货厢包括顶板、与顶板相对的底板以及用于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侧围板,侧围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门板、左侧板、前侧板和右侧板,其中,门板的高度小于前侧板的高度,货厢还包括设置在顶板上的减阻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货厢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较高的问题。
Cargo compartment of vehicle and vehicl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货厢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货运汽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的货厢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公路运输其本身具有快捷直达的优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路运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汽车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目前的公路运输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到了7成以上,从而导致了汽车货运耗油量在我国耗油总量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货运汽车的减阻节能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轻量化和有效降低货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气动阻力从而降低单位里程油耗成为当今的一项重要课题。参考行业经验数据,卡车每降低1t,油耗降低8%,纯电动汽车(BEV,即BatteryElectricVehicle)每减重100kg对应百公里电能消耗量减少约0.6kWh,即降重100Kg,耗电量下降0.006Kwh/km。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气动阻力的增加值与车速增加值的平方成正比,据资料显示,当货运汽车车速为80㎞/h时,其所受的气动阻力占总阻力的50%;而当车速达到200㎞/h以上时,其所受的气动阻力占总阻力的85%;对于8吨以上的大型货车,当气动阻力系数降低30%,可使油耗降低12%-13%,因此,对货运汽车采取减阻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技术中,车辆的货厢包括顶板、底板和用于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侧围板,其中,侧围板包括门板、前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前侧板的高度和门板的高度相同,且顶板是平板结构,在行驶过程中,货厢存在受到的空气阻力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货厢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货厢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较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货厢,货厢包括顶板、与顶板相对的底板以及用于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侧围板,侧围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门板、左侧板、前侧板和右侧板,其中,门板的高度小于前侧板的高度,货厢还包括设置在顶板上的减阻结构。进一步地,减阻结构为与顶板分体设置的弧形板,弧形板朝向远离底板的一侧凸出。进一步地,顶板具有朝向远离底板的一侧凸出的弧形表面,减阻结构由弧形表面形成。进一步地,侧围板由铝蜂窝板制成;或者,顶板由聚丙烯蜂窝板制成;或者,底板由纤维板制成;或者,侧围板由铝蜂窝板制成,顶板由聚丙烯蜂窝板制成,且底板由纤维板制成。进一步地,前侧板和门板之间的高度差H满足以下关系:450mm≤H≤600mm。进一步地,货厢还包括框架本体,侧围板、顶板和底板均设置在框架本体上。进一步地,左侧板、前侧板和右侧板均与框架本体焊接连接,门板与框架本体枢转连接;或者,顶板和底板均与框架本体粘结连接;或者,左侧板、前侧板和右侧板均与框架本体焊接连接,门板与框架本体枢转连接,且顶板和底板均与框架本体粘结连接;或者,框架本体由铝合金型材制成。进一步地,顶板具有远离底板的上表面,上表面与左侧板的连接处和/或上表面与右侧板的连接处设有圆角。进一步地,上述车辆的货厢还包括从前侧板向门板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货厢底部纵梁,货厢底部纵梁安装在底板的下部。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和与车架连接的货厢,货厢为上述的货厢。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的方向上,货厢的横截面的面积从前侧板到门板逐渐减小,进而车辆行驶时货厢的迎风面逐渐减小,货厢受到相对车辆向车辆后方运动的气流所带来的阻力逐渐减小;另外,利用减阻结构能够进一步引导车辆行驶时的气流平顺的相对车辆向车辆后方运动,从而对车辆行驶时的气流具有导向作用,进而减少货厢的气动阻力。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货厢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货厢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图1的货厢的左视图;以及图4示出了图1的货厢的右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框架本体;2、右侧板;3、顶板;31、弧形表面;4、前侧板;5、底板;6、门板;7、货厢底部纵梁;8、左侧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及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车辆优选为电动车辆。当然,也可以将本申请的货厢应用于油车或者混合动力的车辆。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因无减阻结构导致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的问题,本技术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货厢。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辆的货厢包括顶板3、与顶板3相对设置的底板5以及用于连接顶板3和底板5的侧围板,侧围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门板6、左侧板8、前侧板4和右侧板2,其中,门板6的高度小于前侧板4的高度,货厢还包括设置在顶板3上的减阻结构。通过上述设置,在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的方向上,货厢的横截面的面积从前侧板4到门板6逐渐减小,进而车辆行驶时货厢的迎风面逐渐减小,货厢受到相对车辆向车辆后方运动的气流所带来的阻力逐渐减小;另外,利用减阻结构能够进一步引导车辆行驶时的气流平顺的相对车辆向车辆后方运动,从而对车辆行驶时的气流具有导向作用,进而减少货厢的气动阻力;进一步地,货厢所受风阻降低,单位里程内需要消耗的能量就相应降低,车辆的排放相应降低,消耗单位能量车辆行驶的里程就相应增加,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顶板3具有朝向远离底板5的一侧凸出的弧形表面31,减阻结构由弧形表面31形成。上述设置中,车辆行驶时,弧形表面31对相对车辆向车辆后方运动的气流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气流平滑运动至门板6,从而减小货厢的气动阻力,降低货厢的风阻。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将减阻罩体设置在货厢的尾部,减阻罩体的两侧设置有射流导出孔,且货厢前端迎风面两侧均设置有空气射流通道入口,空气射流通道入口通过空气射流通道与射流导出孔联通。这样的设置需要对货厢侧壁进行改进,而本申请的将减阻结构直接设置在顶板3上的结构较为简单,无需再额外对货厢的其它部件进行改进。具体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顶板3分别与前侧板4和门板6相连接,且前侧板4的高度高于门板6的高度,顶板3与底板5相对设置,顶板3具有朝向远离底板5的一侧凸出的弧形表面31,弧形表面31形成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货厢包括顶板(3)、与所述顶板(3)相对的底板(5)以及用于连接所述顶板(3)和所述底板(5)的侧围板,所述侧围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门板(6)、左侧板(8)、前侧板(4)和右侧板(2),其中,所述门板(6)的高度小于所述前侧板(4)的高度,所述货厢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3)上的减阻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货厢包括顶板(3)、与所述顶板(3)相对的底板(5)以及用于连接所述顶板(3)和所述底板(5)的侧围板,所述侧围板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门板(6)、左侧板(8)、前侧板(4)和右侧板(2),其中,所述门板(6)的高度小于所述前侧板(4)的高度,所述货厢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板(3)上的减阻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阻结构为与所述顶板(3)分体设置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朝向远离所述底板(5)的一侧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3)具有朝向远离所述底板(5)的一侧凸出的弧形表面(31),所述减阻结构由所述弧形表面(31)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货厢,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围板由铝蜂窝板制成;或者,
所述顶板(3)由聚丙烯蜂窝板制成;或者,
所述底板(5)由纤维板制成;或者,
所述侧围板由铝蜂窝板制成,所述顶板(3)由聚丙烯蜂窝板制成,且所述底板(5)由纤维板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货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4)和所述门板(6)之间的高度差H满足以下关系:
450mm≤H≤6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货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建新,丁乐芳,焦彦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