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绕组电感器及滤波电路,属于电磁兼容领域;其具体包括主绕组和次绕组,主绕组用于与主电路电连接;次绕组缠绕在主绕组上,且次绕组与主绕组之间设有绝缘层;其中,次绕组首尾两端电连接形成回路;主电路中通过主绕组的交变杂波除了受到主绕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外,交变杂波产生的变化的磁场还会使得次绕组上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次绕组的回路中发热,将杂波的能量最终以次绕组发热的形式消耗;相比与传统的电感器,仅仅是利用主绕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交变杂波,抗电磁干扰的效果明显提高。
Double winding inductor and filter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绕组电感器及滤波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磁兼容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绕组电感器及应用其的滤波电路。
技术介绍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简称EMI),是指电磁波与电子元件作用后而产生的干扰现象,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在高速PCB及系统设计中,高频信号线、集成电路的引脚、各类接插件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天线特性的辐射干扰源,能发射电磁波并影响其他系统或本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现有的市电均为交流电,无论是像手机的充电器一样的小配件或是家电或者智能家居这样的大型电器均是直接与市电连接;在这些电器在通电使用的过程中,市电的杂波容易对电器内的电子元件造成干扰;电感作为电路中的基础元件,具有“通直流,阻交流”的特性;通常的在电路中设置电感的方式,用以滤除杂波以降低电磁干扰;但是现有的电感滤除电磁干扰的程度不强,有时为了使得产品满足EMC的认证要求,通常需要在电路设计另外下功夫,这就增加了电路设计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绕组电感器,利用双绕组的特征将交变杂波产生的感应磁场转换为感应电流后,以热量的形式消耗;相比于传统的滤波电感,抗电磁干扰的效果明显提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双绕组电感器,包括主绕组和次绕组,主绕组用于与主电路电连接;次绕组与主绕组互感形成互感线圈组,且次绕组首尾两端电连接形成回路。其中,次绕组线圈匝数不小于3匝。其中,还包括骨架,主绕组缠绕在骨架上,且骨架为绝缘材料;次绕组缠绕在主绕组上与主绕组互感上。其中,骨架还设有内腔,内腔设有磁芯。其中,还包括磁芯,主绕组缠绕在磁芯上,且主绕组与磁芯之间设有绝缘层;次绕组缠绕在主绕组上与主绕组互感。其中,次绕组首尾两端通过导线直接连接,形成闭合回路。其中,次绕组首端与电容一端连接,电容另一端与次绕组尾端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滤波电路,包括整流桥和双绕组电感器,整流桥的输入端接收市电的输入,输出端正极或负极与主绕组连接,主绕组与外界负载连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双绕组电感器,包括双绕组电感器,还包括骨架,主绕组包括第一主绕组和第二主绕组,第一主绕组与第二主绕组对称缠绕在骨架上;第一次绕组缠绕在第一主绕组上,第二次绕组缠绕在第二主绕组上;且第一主绕组与电路的正极电连接,第二主绕组与电路的负极电连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滤波电路,包括整流桥和双绕组电感器;整流桥的输入端接收市电的输入,输出端正极与第一主绕组连接,第一主绕组与外界负载正极电连接;输出端负极与第二主绕组连接,第二主绕组与外界负载负极电连接。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滤波电路,包括整流桥和双绕组电感器,整流桥的输入端接收市电的输入,输出端正极或负极与主绕组连接,主绕组与外界负载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包括主绕组和次绕组,主绕组用于与主电路电连接;次绕组缠绕在主绕组上与主绕组形成互感,且次绕组与主绕组之间设有绝缘层;其中,次绕组首尾两端电连接形成回路;主电路中通过主绕组的交变杂波除了受到主绕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外,交变杂波产生的变化的磁场还会使得次绕组上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次绕组的回路中发热,将杂波的能量最终以次绕组发热的形式消耗;相比与传统的电感器,仅仅是利用主绕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交变杂波,抗电磁干扰的效果明显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双绕组滤波电感等效电子元器件图;图2为本技术的空心电感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差模滤波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的具有骨架的双绕组滤波电感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的具有骨架和磁芯的的双绕组滤波电感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具有磁芯的无骨架的双绕组滤波电感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的次绕组回路串接电容等效电路图;图8为本技术的次绕组回路串接电阻等效电路图;图9为本技术的具有共模次绕组的双绕组滤波电感结构图;图10为本技术的共模滤波电路图;图11为本技术差模时零线上未设置次绕组的MEI测试报告;图12为本技术差模时零线上设置1圈次绕组的MEI测试报告;图13为本技术差模时零线上设置3圈次绕组的MEI测试报告;图14为本技术差模时零线上设置9圈次绕组的MEI测试报告;图15为本技术共模时零线上未设置绕组的MEI测试报告;图16为本技术共模时零线上设置3圈次绕组的MEI测试报告;图17为本技术共模时火线上未设置绕组的MEI测试报告;图18为本技术共模时火线上设置3圈绕组的MEI测试报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2、整流桥;3、电容;4、电阻;11、主绕组;12、次绕组;13、骨架;14、磁芯;111、第一主绕组;112、第一次绕组;121、第二主绕组;122、第二次绕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EMC(电磁兼容性)的全称是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其定义为“设备和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该定义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该设备应能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即该设备应具备一定的电磁抗扰度(EMS);其次,该设备自身产生的电磁骚扰不能对其他电子产品产生过大的影响,即电磁骚扰(EMI)。随着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产品日益普及和电子化,广播电视、邮电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日益发达,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和恶化,使得电气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也受到各国政府和生产企业的日益重视。电子、电器产品的电磁兼容性(EMC)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它不仅关系到产品本身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设备和系统的正常工作,关系到电磁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了规范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电磁兼容标准;电磁兼容标准是使产品在实际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产品如果投入生产使用至少应该满足该电磁兼容标准,避免在实际使用中发生干扰问题。EMI又包括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常用的抑制辐射干扰的手段是采用磁珠,抑制传导干扰采用电感器;电感器包括电感线圈,电感线圈用导线绕制而成,具有一定匝数;其中电感器抑制传导干扰的原理为: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候,线圈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当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时,其周围的磁场也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变化的磁场可使线圈自身产生感应电动势(感生电动势),这就是自感;无论通过线圈的电流方向如何变化自感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绕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绕组和次绕组,主绕组用于与主电路电连接;次绕组与主绕组互感形成互感线圈组,且次绕组与主绕组之间设有绝缘层;其中次绕组首尾两端电连接形成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绕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绕组和次绕组,主绕组用于与主电路电连接;次绕组与主绕组互感形成互感线圈组,且次绕组与主绕组之间设有绝缘层;其中次绕组首尾两端电连接形成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绕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次绕组线圈匝数不小于3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绕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骨架,主绕组缠绕在骨架上,且骨架为绝缘材料;次绕组缠绕在主绕组上与主绕组互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绕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骨架还设有内腔,内腔设有磁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绕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芯,主绕组缠绕在磁芯上,且主绕组与磁芯之间设有绝缘层;次绕组缠绕在主绕组上与主绕组互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绕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次绕组首尾两端通过导线直接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五星,
申请(专利权)人:兰五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