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铁路软岩深路堑上拱变形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2307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9:11
一种高速铁路软岩深路堑上拱变形控制结构,以有效控制软岩地区高速铁路深路堑持续上拱变形,且可调整岩体应力分布和加固临近边坡,从而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包括构筑于软岩基床之上的无砟轨道路基,所述无砟轨道路基的两侧于右侧坡体、左侧坡体上分别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右侧抗力桩、左侧抗力桩,右侧抗力桩、左侧抗力桩深入基床标高以下一定深度。软岩基床的顶面上设置沿路基中心线对称且下凹的钢筋混凝土弧形板,该钢筋混凝土弧形板的横向两侧分别与右侧抗力桩、左侧抗力桩刚性连接为一体;所述钢筋混凝土弧形板顶面上设置隔水垫层,无砟轨道路基填筑于该隔水垫层之上。

A kind of deformation control structure for the upper arch of soft rock deep cutting of high speed rail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铁路软岩深路堑上拱变形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高速铁路路基,特别是一种高速铁路软岩深路堑上拱变形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高速铁路存在大量软岩深路堑,软岩强度低,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和流变性,并且随着工程建设施工,原始赋存环境改变,软岩的各种力学性能均会发生时效性的劣化现象,从而引起高速铁路深路堑的上拱病害。高速铁路对上拱变形极其敏感,扣件可调节变形能力低,且后期整治异常困难,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路基的上拱变形。目前,对于软岩深路堑上拱控制主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挖除一定深度范围的岩土体,换填力学性能较好的岩土体,然后修筑路基;第二种是在基底一定深度内打入桩或者锚索、锚杆,形成复合地基结构,然后修筑路基。但是,这两种方法的设计都必须基于对基底上拱岩体深度(或者说是卸荷影响深度)和运营期上拱变形总量的准确预测,一旦对基底岩体上拱影响深度和上拱变形量预测失误,将面临线路运营期超限变形,并返工处理的风险。鉴于软岩力学性能的复杂性,并且高速铁路作为百年工程,其运营时间长,目前还无法做到路基上拱岩层深度和运营期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铁路软岩深路堑上拱变形控制结构,包括构筑于软岩基床(C)之上的无砟轨道路基(30),其特征是:所述无砟轨道路基(30)的两侧于右侧坡体(A)、左侧坡体(B)上分别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右侧抗力桩(11)、左侧抗力桩(12),右侧抗力桩(11)、左侧抗力桩(12)深入基床标高以下一定深度;软岩基床(C)的顶面上设置沿路基中心线对称且下凹的钢筋混凝土弧形板(20),该钢筋混凝土弧形板(20)的横向两侧分别与右侧抗力桩(11)、左侧抗力桩(12)刚性连接为一体;所述钢筋混凝土弧形板(20)顶面上设置隔水垫层,无砟轨道路基(30)填筑于该隔水垫层之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铁路软岩深路堑上拱变形控制结构,包括构筑于软岩基床(C)之上的无砟轨道路基(30),其特征是:所述无砟轨道路基(30)的两侧于右侧坡体(A)、左侧坡体(B)上分别沿线路方向间隔设置右侧抗力桩(11)、左侧抗力桩(12),右侧抗力桩(11)、左侧抗力桩(12)深入基床标高以下一定深度;软岩基床(C)的顶面上设置沿路基中心线对称且下凹的钢筋混凝土弧形板(20),该钢筋混凝土弧形板(20)的横向两侧分别与右侧抗力桩(11)、左侧抗力桩(12)刚性连接为一体;所述钢筋混凝土弧形板(20)顶面上设置隔水垫层,无砟轨道路基(30)填筑于该隔水垫层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铁路软岩深路堑上拱变形控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无砟轨道路基(30)横向两侧外设置排水沟(31),右侧抗力桩(11)、左侧抗力桩(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志彬邓荣贵李安洪吴沛沛吕蕾姚裕春周成胡会星陈裕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