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1427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05: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暗挖连接隧道从盾构井和车站两个工作面双向掘进,车站端掘进43.8m,盾构端掘进14m,采用CRD法施工,预留核心土,利用盾构井和车站作为吊出井,土方吊出采用10t行吊和钢板吊斗;S2:降水施工,暗挖区间全线地面降水,采用管井降水,施工期间将地下水降至开挖面以下1米,同时结合洞内明排方式进行处理;左线暗挖隧道两侧各设置2口降水井,减少地下水对该区域内暗挖隧道的影响。在隧道内设置排水明沟或盲管和集水井,使地下水沿明沟或盲管流入集水井,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出隧道之外,确保无水施工。利用超前锚杆、深孔注浆技术封堵地下水,并且能够起到加固围岩稳定地层的作用。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hallow and close connection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地铁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隧道下穿既有1号线车站段地面环境复杂,洞身穿越区域上部为卵石土、下部为中风化泥岩,富水,且新建隧道与既有车站之间的净距约为2.3~2.6m,如何在施工过程中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1号线和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层来减小地层沉降,从而将既有地铁线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避免因沉降过大而影响既有线隧道的正常运营是本工程的重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旨在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暗挖连接隧道从盾构井和车站两个工作面双向掘进,车站端掘进43.8m,盾构端掘进14m,采用CRD法施工,预留核心土,利用盾构井和车站作为吊出井,土方吊出采用10t行吊和钢板吊斗;S2:降水施工,暗挖区间全线地面降水,采用管井降水,施工期间将地下水降至开挖面以下1米,同时结合洞内明排方式进行处理;S3:进洞施工在明暗挖交界处结构侧墙以及相邻底板、顶板、管棚施做完毕后进行,洞口处先破除围护桩,且洞口处采用三榀钢架并联密排加强处理;S4:隧道贯通且初支封闭成环后,施工下穿段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采用简易I16钢拱架和组合钢模施工,单次施工长度6m;S5:待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车站作为通道,采用绳锯由小里程向大里程方向破除1号线桩,人工打磨修整桩头:S6:内层衬砌由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逐环施工,分仰拱及拱墙两部施工,仰拱采用弧形钢模施工,拱墙采用整体式台车施工,仰拱及拱墙每环施工长度6m,仰拱超前衬砌1环;S7:临时支撑拆除由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逐榀拆除,每次拆除长度6m,超前仰拱1环,初支及衬砌施工后要及时进行回填注浆,确保背后密实。进一步的,在步骤S2中,在既有地铁车站西侧左线暗挖隧道区间,设置4口降水井,左右侧各设置1口,每口井深25m,间距15m;其余区间段落在无法施工地面降水井的情况下,开挖过程中,在掌子面开挖轮廓线附近,泥岩交界面高度,左右侧各施工一个超前钻孔,孔径Φ80,每10~15m施工一次,并在洞内设置排水明沟,水沟设置在中心位置,及时将地下水引排至洞外,确保掌子面开挖无积水,避免两侧拱脚被水泡软造成隧道变形。进一步的,在步骤S3中,暗挖区间隧道全段设置超前大管棚支护,暗挖段左右线分别分3组施作管棚,第一组设置在车站处洞口+561,水平长12m;第二组设置在变截面二处+570,水平长26m,设置双层管棚;第三组设置在盾构井处洞口+618.8,水平长26m。进一步的,暗挖连接通道全段设置超前小导管,小导管每循环施工长度与钢架间距匹配,保证搭接不小于1m,+561~+570、+618.8~+594.8段每2榀施作1循环,水平长2m;+570~+594.8段每榀施作1循环,水平长1.5m。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开挖支护,洞身段超前大管棚和超前小导管支护与开挖循环进尺协同进行施工。进一步的,还包括防水施工,包括变形缝结构防水、施工缝结构防水、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并在结构迎水面设置全包防水层加强防水。进一步的,所述衬砌施工,包括断面二+570~+594.8段二次衬砌施工,分仰拱、拱墙两部分施工,以轨顶面上20cm为施工缝位置,每环施工长度6m,仰拱部分采用弧形钢模施工,拱墙部分模板采用P2012标准组合钢模板,钢架采用工16工字钢弯制而成,钢架纵向间距600mm,支架采用48*3.2mm钢管搭设,工字钢之间采用M24螺栓连接;以及断面一及管棚工作室断面二次衬砌及断面二+572~+593.8段三次衬砌,暗挖区间内侧衬砌分仰拱、填充、拱墙三部分施工,以内轨顶面下30cm为施工缝位置,每环施工长度6m,仰拱浇筑完成且终凝后施工填充,同步进行,仰拱及填充超前拱墙施工2~3环,仰拱部分采用弧形钢模施工,拱墙部分采用一台6m整体式台车施工,外模板采用大块钢模,防水板的铺设和钢筋绑扎采用自制作业台架施工,地泵放置车站底部,混凝土采用行吊或吊车吊至地泵斗,再利用地泵泵送至浇筑部位。进一步的,在步骤S5中,待断面二的二次衬砌全部施工完成后,从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破除既有1号线桩基,先进行抗拔桩破除施工,在进行结构主体桩基破除施工,利用中隔壁作为施工作业平台;根据右线内抗拔桩长度及位置关系,采用绳锯分两段截断,自上而下,每次截断长度控制在1m内;右线内主体桩基采用人工风镐自上而下、逐步破除;根据左线内主体桩基长度及位置关系,采用绳锯分三段截断,自上而下,每次截断长度控制在1m内;截断后的桩基,先外运、再破碎;沿衬砌轮廓将截桩的根部采用人工风镐及砂轮打磨平整,并低于衬砌轮廓内缘3cm,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磨平。进一步的,在步骤S7中,在仰拱初支封闭成环且背后注浆完成后,根据衬砌施工进度,临时支撑拆除由大里程方向向小里程方向施工,与仰拱施工同步进行,并超前仰拱1环施工,利用中隔壁横撑作为施工作业平台,由上至下拆除临时支撑,先拆除中隔壁上部单元,再拆除临时横撑单元,最后拆除中隔壁下部单元,其中,断面一:拆除前先人工风镐凿除接头处喷砼,采用氧焊割断连接板螺栓,拆除临时支撑;断面二:拆除前先人工风镐凿除接头处二衬表面砼,采用氧焊直接割断临时钢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既有1号线与盾构接收井之间,左线暗挖隧道两侧各设置2口降水井,减少地下水对该区域内暗挖隧道的影响。每隔一定距离在掌子面泥岩交界面处施工两个超前钻孔,提前对地下水进行引排,减少前方地方水的影响。在隧道内设置排水明沟或盲管和集水井,使地下水沿明沟或盲管流入集水井,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出隧道之外,确保无水施工。利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深孔注浆技术封堵地下水,并且能够起到加固围岩稳定地层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施工工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超前大管棚施工工艺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超前小导管施工工艺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开挖支护正洞施工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根据本隧道的工程规模、专业特点及工期要求,结合盾构接收井节点安排及车站中板施工进度,孵化园站暗挖连接通道矿山法隧道由盾构井和车站两个工作面双向掘进,贯通里程预计在+604.8,车站端掘进43.8m,盾构端掘进14m,采用CRD法施工,必要时预留核心土,利用盾构井和车站作为吊出井,土方吊出采用10t行吊和钢板吊斗,进洞施工须在明暗挖交界处结构侧墙以及相邻底板、顶板、管棚施做完毕后进行,洞口处先破除围护桩,且洞口处采用三榀钢架并联密排加强处理。隧道贯通且初支封闭成环后,施工下穿段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采用简易I16钢拱架+组合钢模施工,单次施工长度6m。待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车站作为通道,采用绳锯由小里程向大里程方向破除1号线桩,人工打磨修整桩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暗挖连接隧道从盾构井和车站两个工作面双向掘进,车站端掘进43.8m,盾构端掘进14m,采用CRD法施工,预留核心土,利用盾构井和车站作为吊出井,土方吊出采用10t行吊和钢板吊斗;/nS2:降水施工,暗挖区间全线地面降水,采用管井降水,施工期间将地下水降至开挖面以下1米,同时结合洞内明排方式进行处理;/nS3:进洞施工在明暗挖交界处结构侧墙以及相邻底板、顶板、管棚施做完毕后进行,洞口处先破除围护桩,且洞口处采用三榀钢架并联密排加强处理;/nS4:隧道贯通且初支封闭成环后,施工下穿段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采用简易I16钢拱架和组合钢模施工,单次施工长度6m;/nS5:待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车站作为通道,采用绳锯由小里程向大里程方向破除1号线桩,人工打磨修整桩头:/nS6:内层衬砌由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逐环施工,分仰拱及拱墙两部施工,仰拱采用弧形钢模施工,拱墙采用整体式台车施工,仰拱及拱墙每环施工长度6m,仰拱超前衬砌1环;/nS7:临时支撑拆除由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逐榀拆除,每次拆除长度6m,超前仰拱1环,初支及衬砌施工后要及时进行回填注浆,确保背后密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暗挖连接隧道从盾构井和车站两个工作面双向掘进,车站端掘进43.8m,盾构端掘进14m,采用CRD法施工,预留核心土,利用盾构井和车站作为吊出井,土方吊出采用10t行吊和钢板吊斗;
S2:降水施工,暗挖区间全线地面降水,采用管井降水,施工期间将地下水降至开挖面以下1米,同时结合洞内明排方式进行处理;
S3:进洞施工在明暗挖交界处结构侧墙以及相邻底板、顶板、管棚施做完毕后进行,洞口处先破除围护桩,且洞口处采用三榀钢架并联密排加强处理;
S4:隧道贯通且初支封闭成环后,施工下穿段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采用简易I16钢拱架和组合钢模施工,单次施工长度6m;
S5:待断面二部分二次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车站作为通道,采用绳锯由小里程向大里程方向破除1号线桩,人工打磨修整桩头:
S6:内层衬砌由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逐环施工,分仰拱及拱墙两部施工,仰拱采用弧形钢模施工,拱墙采用整体式台车施工,仰拱及拱墙每环施工长度6m,仰拱超前衬砌1环;
S7:临时支撑拆除由大里程向小里程方向逐榀拆除,每次拆除长度6m,超前仰拱1环,初支及衬砌施工后要及时进行回填注浆,确保背后密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在既有地铁车站西侧左线暗挖隧道区间,设置4口降水井,左右侧各设置1口,每口井深25m,间距15m;其余区间段落在无法施工地面降水井的情况下,开挖过程中,在掌子面开挖轮廓线附近,泥岩交界面高度,左右侧各施工一个超前钻孔,孔径Φ80,每10~15m施工一次,并在洞内设置排水明沟,水沟设置在中心位置,及时将地下水引排至洞外,确保掌子面开挖无积水,避免两侧拱脚被水泡软造成隧道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暗挖区间隧道全段设置超前大管棚支护,暗挖段左右线分别分3组施作管棚,第一组设置在车站处洞口+561,水平长12m;第二组设置在变截面二处+570,水平长26m,设置双层管棚;第三组设置在盾构井处洞口+618.8,水平长26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暗挖连接通道全段设置超前小导管,小导管每循环施工长度与钢架间距匹配,保证搭接不小于1m,+561~+570、+618.8~+594.8段每2榀施作1循环,水平长2m;+570~+594.8段每榀施作1循环,水平长1.5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浅埋近接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宁宁阳家明杨根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成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