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0472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及其制作方法,该组合式补强板包括:至少两个补强板本体;围绕在所述补强板本体外侧的冲切边料;每个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设有若干连接薄片;其中,所述补强板本体、所述冲切边料以及所述连接薄片由一块整板材料冲切形成;当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发生相对转动或相对摆动时,所述连接薄片被折断或扭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合式补强板既能在常态下保持整板形态,又可让组合式补强板在受定向外力的作用下快速落料分离,形成多个单独的补强板本体,方便客户进行下一步组装。

A combined reinforcing plate and its mak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补强板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是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因其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以及弯折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在使用FPC板过程中,由于FPC较柔软而导致其强度和平整度较差,故通常需要在FPC板下方设置补强板。在补强板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其尺寸很小,且客户通常要求按某一方式排列,因此生产厂商一般将补强板四周的某些部位不与冲切边料裁断,从而使补强板稳定固定在冲切边料上(如图1所示);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出货的话,客户在取出补强板进行组装时,需要借助冲床进行裁断,从而导致客户生产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补强板,该组合式补强板只需要使用简易治具、不需要通过新开冲床模具即可取出补强板本体,从而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其包括:至少两个补强板本体;围绕在所述补强板本体外侧的冲切边料;每个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设有若干连接薄片;其中,所述补强板本体、所述冲切边料以及所述连接薄片由一块整板材料冲切形成;当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发生相对转动或相对摆动时,所述连接薄片被折断或扭断。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补强板,通过使至少两个补强板本体分别通过若干连接薄片与冲切边料连接,而上述的补强板本体、连接薄片和冲切边料是由一块材料冲切而成的,并且连接薄片可以被折断或扭断;在该连接薄片的作用下,该组合式补强板既能在常态下保持整板形态,又可让组合式补强板在受定向外力的作用下快速落料分离,形成多个单独的补强板本体,方便客户进行下一步组装。具体地,所述连接薄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补强板本体的侧壁、所述冲切边料的侧壁连接,且所述连接薄片的厚度小于所述补强板本体的厚度、所述冲切边料的厚度。作为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薄片的厚度小于0.03mm。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补强板,通过使连接薄片的厚度小于0.03mm,使得连接薄片被折断或扭断后,补强板本体上形成较小的披锋、甚至不形成披锋,则客户在取出单独的补强板本体后不需要进行去披锋操作,进一步减少客户的工作量。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薄片向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补强板本体上与柔性电路板的贴合面。本专利技术的组合式补强板,通过设置连接薄片向第一方向延伸(或将连接薄片设置在非柔性电路板贴合部位),则即使取出后补强板本体上形成披锋,该披锋在补强板本体贴合在柔性电路板上时也不会正对柔性电路板,从而避免披锋对柔性电路板造成损伤。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补强板本体之间也设有所述连接薄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制作如上述所述的组合式补强板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之间的冲切间隙,制作冲切模具;S2:在所述冲切模具上制作若干组冲针,一组所述冲针与一个所述连接薄片相对应;S3:采用所述冲切模具对板料进行冲切;其中,每组所述冲针包括两个V形冲针,且两个所述V形冲针分别设置在所述冲切模具的上、下模,用于在板料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一个V形缺口,两个所述V形缺口之间的板料形成所述连接薄片。进一步地,在同一组所述冲针中,两个所述V形冲针的针头相互错开布置。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两个所述V形冲针的针头相互错开的距离为0.05mm。其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组合式补强板的制作方法,其优点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的阐述。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补强板的出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组合式补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组合式补强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组合式补强板取出补强板本体后并贴合在柔性电路板上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组合式补强板中的连接薄片的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组合式补强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组合式补强板的制作方法在冲切时的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组合式补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阐述本专利技术,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2、3所示,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其包括:至少两个补强板本体10;围绕在所述补强板本体10外侧的冲切边料20;每个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设有若干连接薄片30;其中,所述补强板本体10、所述冲切边料20以及所述连接薄片30由一块整板材料冲切形成;如图4所示,当所述补强板本体10与所述冲切边料20发生相对转动或相对摆动时,所述连接薄片30被折断或扭断。具体地,所述连接薄片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补强板本体10的侧壁、所述冲切边料20的侧壁连接,且所述连接薄片30的厚度小于所述补强板本体10的厚度、所述冲切边料20的厚度。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薄片30的厚度d小于0.03mm。本实施例的组合式补强板,其中若干个补强板本体分别通过若干连接薄片与冲切边料连接,而上述的补强板本体、连接薄片和冲切边料是由一块材料冲切而成的,并且连接薄片可以被折断或扭断;在该连接薄片的作用下,该组合式补强板既能在常态下保持整板形态,又可让组合式补强板在受定向外力的作用下快速落料分离,形成多个单独的补强板本体,方便客户进行下一步组装。进一步地,通过限定连接薄片30的厚度小于0.03mm,使得连接薄片被折断或扭断后,补强板本体上形成较小的披锋、甚至不形成披锋,则客户在取出单独的补强板本体后不需要进行去披锋操作,进一步减少客户的工作量;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连接薄片30向第一方向延伸,或将连接薄片设置在非柔性电路板贴合部位;其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补强板本体10上与柔性电路板40的贴合面。本实施例的组合式补强板,通过设置连接薄片向第一方向延伸,则即使取出后补强板本体上形成披锋,该披锋在补强板本体贴合在柔性电路板上时也不会正对柔性电路板,从而避免披锋对柔性电路板造成损伤。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制作如上述所述的组合式补强板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所述补强板本体10与所述冲切边料20之间的冲切间隙,制作冲切模具50;S2:在所述冲切模具50上制作若干组冲针,一组所述冲针与一个所述连接薄片30相对应;S3:采用所述冲切模具50对板料60进行冲切;如图7所示,其中,每组所述冲针包括两个V形冲针501,且两个所述V形冲针501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两个补强板本体;/n围绕在所述补强板本体外侧的冲切边料;/n每个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设有若干连接薄片;/n其中,所述补强板本体、所述冲切边料以及所述连接薄片由一块整板材料冲切形成;/n当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发生相对转动或相对摆动时,所述连接薄片被折断或扭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补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补强板本体;
围绕在所述补强板本体外侧的冲切边料;
每个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设有若干连接薄片;
其中,所述补强板本体、所述冲切边料以及所述连接薄片由一块整板材料冲切形成;
当所述补强板本体与所述冲切边料发生相对转动或相对摆动时,所述连接薄片被折断或扭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补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薄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补强板本体的侧壁、所述冲切边料的侧壁连接,且所述连接薄片的厚度小于所述补强板本体的厚度、所述冲切边料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补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薄片的厚度小于0.03mm。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组合式补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薄片向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补强板本体上与柔性电路板的贴合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求华谭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加特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