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包括门锁面板以及门把手,门把手的握把上设置有信息采集器,门把手的根部转动连接在门锁面板上,连接线一部分位于门把手的内腔中,且其第一端与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由根部的内腔穿出后固定于门锁面板的接线点上,且连接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该门把手布线结构,在握把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与信息采集器相接的连接线产生大幅摆动,这就有效避免了连接线因弯折而导致的失效;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卡入运动部件的缝隙内,这同样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出现损坏,保证了智能门锁的可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门把手布线结构的智能门锁。
A kind of intelligent door lock and its door handle wir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门把手布线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家居设计生产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门把手布线结构。
技术介绍
智能门锁的把手上设置有信息采集模块,信息采集模块通过连接线与智能门锁的中控模组相连,在开门时,用户需要通过信息采集模块进行信息采集并由中控模组进行信息验证,信息验证通过后转动门把手即可将门打开。门把手转动连接于门锁面板上,并且门把手的转轴与驱动转块相连,驱动转块中的驱动方轴用于驱动锁体组件转动,从而实现智能门锁的打开和关闭。请参考图1,现有技术中的信息采集模块设置在门把手06上,中控模组01设置在门锁面板04内,连接信息采集模块和中控模组01的连接线材03从驱动转块07的侧面线槽中穿过,其靠近信息采集模块的一端通过线夹05固定在驱动转块07上,靠近中控模组01的一端通过线夹02固定在中控模组01上。当门把手做下压或者反向提拉动作时,信息采集模块和驱动转块会跟随门把手做相应运动,连接线材被固定在驱动转块上的位置会跟随驱动转块做往复大角度弯折摆动,这非常容易导致连接线材的损坏;另外,为了使智能门锁同时适应左开门方式和右开门方式,门把手还需能够进行左右换向,因此连接线材需要留出较大的自由长度,在跟随驱动转块动作的过程中,连接线材的自由长度部分处于不可控状态,这部分非常容易卡入相邻两个运动部件的缝隙中,最终导致连接线材损坏失效,智能门锁发生故障。因此,如何能够有效避免连接线材的损坏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以便能够有效避免信息采集器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线损坏,提高智能门锁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门把手布线结构的智能门锁。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包括门锁面板以及门把手,所述门把手的握把上设置有信息采集器,所述门把手的根部转动连接在所述门锁面板上,连接线位于所述门把手的内腔中,且其第一端与所述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由所述根部的内腔穿出后固定于所述门锁面板的接线点上,且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优选地,所述门锁面板内设置有驱动转块,所述驱动转块包括主体盘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门把手的根部套设配合并与所述根部同步旋转,所述第二套筒用于与离合器的输入端套设配合,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套筒穿入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并由所述第二套筒穿出所述驱动转块。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套入所述门把手的根部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套筒的侧壁开设有连接线入口,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与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配合,且所述第二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线出口,且所述连接线出口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所述驱动转块的最大旋转角度,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由所述连接线入口穿入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中,由所述连接线出口穿出所述驱动转块。优选地,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位于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筒靠近所述连接线入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与所述连接线入口之间的所述连接线弯折形成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抵的第一限位部。优选地,还包括嵌设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或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中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与所述连接线出口之间,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供所述连接线穿出的通孔,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与所述通孔之间的所述连接线弯折形成与所述通孔配合的第二限位部。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门锁面板上的导线槽,所述导线槽靠近所述连接线出口设置,以承接由所述连接线出口穿出的所述连接线,并将所述连接线导向所述接线点。优选的,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为螺旋弹性段、折线弹性段或波浪线弹性段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优选的,所述连接线为圆线或扁线。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智能门锁,包括门把手,所述门把手内部的布线结构为上述任意一项中所公开的门把手布线结构。本专利技术中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中,连接线位于门把手的内腔中,并且连接线的第一端与设置在握把上的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沿着门把手的内腔延伸并从根部穿出后固定在门锁面板的接线点上,除了第一端和第二端被固定之外,该连接线的其余位置在门把手根部的旋转方向上均处于自由状态,并且连接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还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当握把转动时,连接线的第一端跟随握把旋转,当连接线第一端的旋转运动传递至弹性过渡连接段时,弹性过渡连接段通过自身弹性形变可以将旋转运动缓冲吸收,弹性过渡连接段至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线保持不动。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在握把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与信息采集器相接的连接线产生大幅摆动,这就有效避免了连接线因弯折而导致的失效;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卡入运动部件的缝隙内,这同样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出现损坏,保证了智能门锁的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驱动转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门锁面板,2为第二套筒,3为主体盘,4为第一套筒,5为弹性过渡连接段,6为握把,7为根部,8为第一限位板,9为第一限位部,10为第二限位部,11为第二限位板,12为离合器的输入端,13为导线槽,14为第一端,15为第二端,16为连接线入口,17为连接线出口。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以便能够有效避免信息采集器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线损坏,提高智能门锁的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门把手布线结构的智能门锁。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包括门锁面板1以及门把手,门把手的握把6上设置有信息采集器,并且门把手的根部7转动连接在门锁面板1上,连接线的作用在于将信息采集器与智能门锁的中控模组连接,中控模组通常固定于门锁面板1的内侧面上,中控模组的接线端即构成位于门锁面板1上且供连接线相连的接线点,亦或是连接线通过设置在门锁面板1上的接线点间接与中控模组相连,请参考图2,连接线的一部分位于门把手的内腔中,连接线的第一端14与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15由门把手的根部7的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包括门锁面板(1)以及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把手的握把(6)上设置有信息采集器,所述门把手的根部(7)转动连接在所述门锁面板(1)上,连接线一部分位于所述门把手的内腔中,且其第一端(14)与所述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15)由所述根部(7)的内腔穿出后固定于所述门锁面板(1)的接线点上,且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之间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包括门锁面板(1)以及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把手的握把(6)上设置有信息采集器,所述门把手的根部(7)转动连接在所述门锁面板(1)上,连接线一部分位于所述门把手的内腔中,且其第一端(14)与所述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15)由所述根部(7)的内腔穿出后固定于所述门锁面板(1)的接线点上,且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之间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面板(1)内设置有驱动转块,所述驱动转块包括主体盘(3)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套筒(4)和第二套筒(2),所述第一套筒(4)与所述门把手的根部(7)套设配合并与所述根部(7)同步旋转,所述第二套筒(2)用于与离合器的输入端(12)套设配合,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15)由所述第一套筒(4)穿入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并由所述第二套筒(2)穿出所述驱动转块后与所述接线点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4)套入所述门把手的根部(7)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套筒(4)的侧壁开设有连接线入口(16),所述第二套筒(2)的端部与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12)配合,且所述第二套筒(2)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线出口(17),且所述连接线出口(17)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所述驱动转块的最大旋转角度,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15)由所述连接线入口(16)穿入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中,由所述连接线出口(17)穿出所述驱动转块后与所述接线点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把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利学,卓训隆,陈彬,张东胜,
申请(专利权)人: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