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毕海舟专利>正文

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及生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8776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3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孔的笼形外壳,在所述笼形外壳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所述笼形外壳的孔径小于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外径;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成梯度分布,且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tank of cage microbial pack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及生化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及生化池。
技术介绍
厌氧污水处理工艺中,常见的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IC塔、EGSB等采用底部布水顶部出水的方式,靠产生的厌氧气体和升流水速搅动污泥,达到膨胀污泥的目的;但是,反应器内污泥的分布依然以沉在底部的污泥床为主,造成升流式厌氧反应器中上部污泥量很少,污泥分布不均匀,会带来处理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该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应用到厌氧池中,能够改善升流式厌氧反应器内污泥分布不均的弊端,提高厌氧菌污泥量,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一种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包括带孔的笼形外壳,在所述笼形外壳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所述笼形外壳的孔径小于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外径;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成梯度分布,且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3之间;所述笼形外壳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3之间。上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所述微生物载体至少包括两种密度,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介于0.95至0.98g/cm3之间,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介于0.98至1.0g/cm3之间。上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分三种,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密度为0.95g/cm3,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密度为0.98g/cm3,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密度为1.0g/cm3。上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所述笼形外壳的孔为矩形或者为圆形,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所述高分子聚合材料为PP、PE或者为PO。上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所述笼形外壳的孔的大小为10mm*10mm,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大小为20mm*20mm*20mm或者为40mm*40mm*40mm。上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所述笼形外壳采用经纬线编织而成,相邻的两个纬线之间的间距不超过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外径。上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所述笼形外壳的直径为1000mm,相邻的两个纬线之间的间距为14mm,且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大小为20mm*20mm*20mm或者为40mm*40mm*40mm。上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所述微生物载体是由PE或PP或丙纶材质制成的带有孔状的结构,在微生物载体的孔内设置活性炭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的生化池,多个所述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之间彼此通过固定装置接触相连。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在实际应用中,将上述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置入污水中,厌氧菌会附着到微生物载体内,由于微生物载体在笼形外壳内包络,并且笼形外壳具有一定的支撑力,污水处理池中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会堆积起来,相当于微生物载体更多的充满污水处理池,使得厌氧菌分布均匀,避免了传统污水池中,污泥沉在池底的弊端,厌氧污泥通过附着在微生物载体上达到污泥在反应器内分布更为均匀,提高活性污泥量,提高厌氧处理效果,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并且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成梯度分布,在笼形外壳内的微生物载体会在空间高度上分布更均匀,进一步改善微生物的分布;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的整体密度略小于水,可以轻浮在水上;方便从反应器池顶部打捞出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在污水池中分布的示意图;图2为笼形外壳的俯视图;图3为笼形外壳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包括带孔的笼形外壳,在所述笼形外壳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所述笼形外壳的孔径小于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外径;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成梯度分布,且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3之间;所述笼形外壳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3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将上述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置入污水中,厌氧菌会附着到微生物载体内,由于微生物载体在笼形外壳内包络,并且笼形外壳具有一定的支撑力,污水处理池中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会堆积起来,相当于微生物载体更多的充满污水处理池,使得厌氧菌分布均匀,避免了传统污水池中,污泥沉在池底的弊端,厌氧污泥通过附着在微生物载体上达到污泥在反应器内分布更为均匀,提高活性污泥量,提高厌氧处理效果,提升污水处理效率。以下提供一种应用例:在本应用例中,以常规的底部进水,顶部出水的厌氧反应器为例,在厌氧反应器中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堆积在厌氧反应器中,由于笼形外壳具有一定的支撑力,且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成梯度分布,首先保证了笼形外壳包络的微生物载体能够充满厌氧反应器,避免了沉于水底的弊端;另外在每个笼形外壳内的微生物载体也是密度分梯度的,保证了笼形外壳内充满微生物载体,也不会沉在笼形外壳的底部;最后,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的整体密度略小于水,可以轻浮在水上;方便从反应器池顶部打捞出来。如图1所示,厌氧反应器内堆积着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几乎充满整个厌氧反应器,且每个微生物调料内的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是呈梯度分布的,在每个微生物调料的笼形外壳内,底层为高密度微生物载体,该密度可以选择1.0g/cm3,中层为中密度微生物载体,该密度可以选择0.98g/cm3,顶层为低密度微生物载体,该密度可以选择0.95g/cm3。可选的实施方式包括:所述微生物载体至少包括两种密度,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介于0.95至0.98g/cm3之间,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介于0.98至1.0g/cm3之间。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所述笼形外壳的孔为矩形或者为圆形,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所述高分子聚合材料为PP、PE或者为PO。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所述笼形外壳的孔的大小为10mm*10mm,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大小为20mm*20mm*20mm或者为40mm*40mm*40mm。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所述微生物载体是由PE或PP或丙纶材质制成的带有孔状的结构,在微生物载体的孔内设置活性炭粒。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如下: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笼形外壳为球体,采用经纬线编织而成;分为两个半球,两个半球之间采用连接件组装为一体,连接件可以选择卡扣连接,通过卡扣组合后的笼形外壳内可以用来包络微生物载体。相邻的两个纬线之间的间距不超过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外径。具体的,所述笼形外壳的直径为1000mm,相邻的两个纬线之间的间距为14mm。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笼形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孔的笼形外壳,在所述笼形外壳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所述笼形外壳的孔径小于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外径;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成梯度分布,且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带孔的笼形外壳,在所述笼形外壳内填充有微生物载体,所述笼形外壳的孔径小于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外径;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成梯度分布,且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3之间;所述笼形外壳的密度介于0.9至1.0g/cm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至少包括两种密度,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介于0.95至0.98g/cm3之间,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介于0.98至1.0g/cm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密度分三种,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密度为0.95g/cm3,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密度为0.98g/cm3,一种密度的所述微生物载体密度为1.0g/cm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笼形外壳的孔为矩形或者为圆形,采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笼形微生物填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海舟
申请(专利权)人:毕海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