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7766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2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前模包括A板和面模板,A板和面模板的中间设置有进胶口,A板的左侧壁上下方对称开设有型腔,A板的左侧壁位于型腔的内部设置有套柱,A板在型腔与进胶口之间处开设有流道,后模包括底板,底板开设有顶棍孔,底板的右侧壁设置有托板,托板的右侧壁设置有B板,底板与托板连接的一侧壁开设有顶针槽,顶针槽的内腔中设置有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且顶针面板固定位于顶针底板的右侧,顶针底板的右侧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拉料杆,顶针底板的右侧壁设置有顶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来提高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生产效率,便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尺寸要求严格的产品。

Mold for rubber and metal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橡胶和金属组合的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橡胶与金属组合密封圈,广泛应用与密封领域,传统的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生产一般使用混炼的方式,但是混炼得到的产品杂乱,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多,控制麻烦,比如油脂、灰尘等环境因素,相较于使用模具生产控制难度稍大,其中对于金属部分为环状,橡胶部分包裹在金属环外部的组合件,可以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来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来提高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生产效率,便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尺寸要求严格的产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包括前模和后模,所述前模包括A板和面模板,所述A板和面模板的中间设置有进胶口,所述A板的左侧壁上下方对称开设有型腔,所述A板的左侧壁位于型腔的内部设置有套柱,所述A板在型腔与进胶口之间处开设有流道,所述后模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开设有顶棍孔,所述底板的右侧壁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的右侧壁设置有B板,所述底板与托板连接的一侧壁开设有顶针槽,所述顶针槽的内腔中设置有顶针底板和顶针面板,且顶针面板固定位于顶针底板的右侧,所述顶针底板的右侧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拉料杆,所述顶针底板的右侧壁设置有顶针,所述拉料杆和顶针均依次贯穿顶针面板、托板和B板。>优选的,所述顶针的长度等于顶针槽的左侧壁与B板的右侧壁之间的距离减去顶针底板的厚度值,在顶杆位于左侧极限位置时,前模和后模处于合模状态,顶针与B板的右侧壁相齐平,减小橡胶产品上的顶针印的深度。优选的,所述拉料杆的右侧设置有缺口,且拉料杆的长度小于顶针的长度,在合模状态下,拉料杆在向左移动时,作用在胶口上便于胶口与产品从前模上分离,随着后模向左移动。优选的,所述顶针位于套柱和套柱所在型腔之间,使顶针在向右移动进行顶出作业时,作用于产品橡胶部分,使产品顶出。优选的,所述进胶口内部的腔体直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便于进胶口内腔中的胶口在前模和后模分离时与进胶口分离。优选的,所述A板位于型腔左侧处开设有喇叭型的开口。优选的,所述B板的右侧壁设置有与A板左侧壁喇叭型开口尺寸相适配的凸出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把金属圈放置在固定的前模上,通过后模的移动,使橡胶在型腔中与金属圈进行复合,在保证金属圈在前模上稳定,不会轻易脱落的同时,通过模具的生产,可以提高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生产效率,便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尺寸要求严格的产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合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产品顶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模;101-A板;102-面模板;103-进胶口;104-型腔;105-套柱;106-流道;2-后模;201-底板;202-顶棍孔;203-托板;204-B板;205-顶针槽;206-顶针底板;207-顶针面板;208-拉料杆;209-顶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3所示的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包括前模1和后模2,前模1包括A板101和面模板102,A板101和面模板102的中间设置有进胶口103,进胶口103内部的腔体直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便于进胶口103内腔中的胶口在前模1和后模2分离时与进胶口103分离,A板101的左侧壁上下方对称开设有型腔104,A板101位于型腔104左侧处开设有喇叭型的开口,A板101的左侧壁位于型腔104的内部设置有套柱105,A板101在型腔104与进胶口103之间处开设有流道106,后模2包括底板201,底板201开设有顶棍孔202,底板201的右侧壁设置有托板203,托板203的右侧壁设置有B板204,B板204的右侧壁设置有与A板101左侧壁喇叭型开口尺寸相适配的凸出块,底板201与托板203连接的一侧壁开设有顶针槽205,顶针槽205的内腔中设置有顶针底板206和顶针面板207,且顶针面板207固定位于顶针底板206的右侧,顶针底板206的右侧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拉料杆208,拉料杆208的右侧设置有缺口,且拉料杆208的长度小于顶针209的长度,在合模状态下,拉料杆208在向左移动时,作用在胶口上便于胶口与产品从前模1上分离,随着后模2向左移动,顶针底板206的右侧壁设置有顶针209,拉料杆208和顶针209均依次贯穿顶针面板207、托板203和B板204,顶针209的长度等于顶针槽205的左侧壁与B板204的右侧壁之间的距离减去顶针底板206的厚度值,在顶杆209位于左侧极限位置时,前模1和后模2处于合模状态,顶针209与B板204的右侧壁相齐平,减小橡胶产品上的顶针印的深度,顶针209位于套柱105和套柱105所在型腔104之间,使顶针209在向右移动进行顶出作业时,作用于产品橡胶部分,使产品顶出。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把组合件中的金属圈套接在套柱105的顶部,其中套柱105设置在前模1中,是因为前模1在实际生产中一般为固定模,不移动,只有后模2进行移动,金属圈套在前模1上的套柱105上在进行前模1和后模2合模的过程中不容易在套柱105上脱落,然后进行前模1和后模2合模,如图2所示,顶针底板206紧贴顶针槽205的左侧壁,此时的顶针209与B板204的右侧壁齐平,拉料杆208位于B板204的中间内腔中,然后通过进胶口103进胶,融化后的橡胶在通过进胶口103的内腔和流道106后进入型腔104中成型,与金属圈进行复合,根据实际生产作业,经过合适的保温时间后,后模2向左移动,与前模1分离,由于拉料杆208左侧的缺口与橡胶胶口卡接,产品随着胶口被拉料杆208拖动向左移动,与前模1分离,然后通过顶棍孔202中的顶棍向右移动,推动顶针底板206向右移动,使得顶针209和拉料杆208向右移动,使产品和胶口与后模2分离脱落,收集后处理胶口即可得到橡胶与金属组合件。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包括前模(1)和后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1)包括A板(101)和面模板(102),所述A板(101)和面模板(102)的中间设置有进胶口(103),所述A板(101)的左侧壁上下方对称开设有型腔(104),所述A板(101)的左侧壁位于型腔(104)的内部设置有套柱(105),所述A板(101)在型腔(104)与进胶口(103)之间处开设有流道(106),所述后模(2)包括底板(201),所述底板(201)开设有顶棍孔(202),所述底板(201)的右侧壁设置有托板(203),所述托板(203)的右侧壁设置有B板(204),所述底板(201)与托板(203)连接的一侧壁开设有顶针槽(205),所述顶针槽(205)的内腔中设置有顶针底板(206)和顶针面板(207),且顶针面板(207)固定位于顶针底板(206)的右侧,所述顶针底板(206)的右侧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拉料杆(208),所述顶针底板(206)的右侧壁设置有顶针(209),所述拉料杆(208)和顶针(209)均依次贯穿顶针面板(207)、托板(203)和B板(204)。/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生产橡胶与金属组合件的模具,包括前模(1)和后模(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模(1)包括A板(101)和面模板(102),所述A板(101)和面模板(102)的中间设置有进胶口(103),所述A板(101)的左侧壁上下方对称开设有型腔(104),所述A板(101)的左侧壁位于型腔(104)的内部设置有套柱(105),所述A板(101)在型腔(104)与进胶口(103)之间处开设有流道(106),所述后模(2)包括底板(201),所述底板(201)开设有顶棍孔(202),所述底板(201)的右侧壁设置有托板(203),所述托板(203)的右侧壁设置有B板(204),所述底板(201)与托板(203)连接的一侧壁开设有顶针槽(205),所述顶针槽(205)的内腔中设置有顶针底板(206)和顶针面板(207),且顶针面板(207)固定位于顶针底板(206)的右侧,所述顶针底板(206)的右侧壁中间位置设置有拉料杆(208),所述顶针底板(206)的右侧壁设置有顶针(209),所述拉料杆(208)和顶针(209)均依次贯穿顶针面板(207)、托板(203)和B板(204)。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传春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申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