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钻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760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强度钻头,包括柄部和刃部,所述刃部包括两个刃瓣和两条主排屑槽,所述刃瓣前端形成后刀面,所述主排屑槽前端靠近刃瓣一侧形成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与后刀面之间形成主切削刃,所述主切削刃上形成适于提升切削强度的钝化面。通过在钻头主切削刃上形成钝化面,以使钻头的主切削刃在钻削时强度得到提升,避免主切削刃出现崩口。

High strength b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强度钻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强度钻头。
技术介绍
钻头在钻削一些铸件材料时,由于铸件内部存在夹渣,硬点,铸件空隙等缺陷,使用普通的钻头在钻削铸件的时候,钻头的切削刃在切削到硬质区域的时候,切削刃经常容易因为崩口而损坏,造成整个钻头报废。由于铸件材料有以上这些特点,因此,要想在铸件上钻出孔径满足H7的公差、粗糙度Ra1.6的要求比较困难,一方面是由于钻头的主切削刃容易出现崩口,主切削刃崩口之后,钻出的孔径其公差和粗糙度就完全不满足要求;另一方面是,以往钻头只有一对主切削刃进行钻削,通常铸件钻孔要满足孔径H7,粗糙度Ra1.6公差要求,需要使用钻头和铰刀一粗、一精两次加工,传统钻头一次钻削无法钻出上述要求的孔径。综上所述,传统的钻头,一方面原因是钻头在钻削铸件的时候主切屑刃易崩口,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传统钻头只有切削刃,而缺少修光刃,致使传统钻头无法钻出H7的公差、粗糙度Ra1.6的要求孔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强度钻头,解决以往钻头因切削刃强度低、钻削铸件易崩口、造成以往钻头无法铸件上一次钻削出目标孔径时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强度钻头,包括柄部和刃部,所述刃部包括两个刃瓣和两条主排屑槽,所述刃瓣前端形成后刀面,所述主排屑槽前端靠近刃瓣一侧形成主前刀面,所述主前刀面与后刀面之间形成主切削刃,所述主切削刃上形成适于提升切削强度的钝化面。进一步的,所述钝化面的宽度d为0.2~0.4%的刃径。进一步的,所述钝化面与主前刀面之间的夹角γ为28~32°。进一步的,所述后刀面与主前刀面之间形成第一楔角α,α的角度为75~77°。进一步的,所述刃瓣上开设副排屑槽,所述刃瓣上形成切削刃带和修光刃带,所述副排屑槽位于切削刃带和修光刃带之间;所述后刀面包括第一后刀面和第二后刀面,所述主前刀面与第一后刀面之间形成第一楔角α;所述副排屑槽位于修光刃带一侧的内壁面形成修光前刀面,所述修光前刀面与修光刃带前端的第二后刀面之间形成第二楔角β,β的角度为85~88°。进一步的,所述钝化面通过CNC五轴磨床方式加工得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强度钻头,通过在钻头主切削刃上形成钝化面,以使钻头的主切削刃在钻削时强度得到提升,避免主切削刃出现崩口。在刃瓣上增设了修光刃带,从而形成主修光刃和副修光刃;依靠切削刃带形成的主切削刃实现对孔径的第一次钻削,然后紧接着由副修光刃对第一次钻削完成的孔径进行第二次修正,即对孔径进行修光的目的,通过一次钻削和一次修光,从而确保本专利技术的钻头能钻出孔径满足H7的公差、粗糙度满足Ra1.6要求的孔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钻头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其中,1、刃瓣,2、切削刃带,3、修光刃带,31、修光前刀面,41、主前刀面,51、第一后刀面,52、第二后刀面,6、钝化面。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一种高强度钻头,包括柄部和刃部,所述刃部包括两个刃瓣1和两条主排屑槽,两个刃瓣1、两条主排屑槽均沿钻头的中心轴线呈螺旋对称分布,两个刃瓣1在刃部前端面中心处形成横刃,刃瓣1上设置切削刃带2,切削刃带2位于钻头旋转方向一侧。所述刃瓣1前端形成后刀面,所述主排屑槽前端靠近刃瓣1一侧形成主前刀面41,所述主前刀面41与后刀面之间形成主切削刃,所述主切削刃上形成适于提升切削强度的钝化面6。具体的,钝化面6的宽度d为0.2~0.4%的刃径,宽度d优选0.3%的刃径;具体的,钝化面6与主前刀面41之间的夹角γ为28~32°,夹角γ优选30°。具体的,后刀面与主前刀面41之间形成第一楔角α,α的角度为75~77°。本实施例中,钝化面6在正常肉眼观察下无法查看,需要对其进行放大50~80倍之后才能看到,钝化面6通过CNC五轴磨床方式加工得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切削刃开设钝化面6,使主切削刃在钻削的过程中,由于是钝化面6与工件接触,因此,切削强度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有效避免了主切削刃经常崩口的问题,提升了钻头的作业强度。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改进;在刃瓣1上开设副排屑槽,所述刃瓣1上形成修光刃带3,所述副排屑槽位于切削刃带2和修光刃带3之间;所述后刀面包括第一后刀面51和第二后刀面52,所述主前刀面41与第一后刀面51之间形成第一楔角α;所述切削刃带2的刃背面朝向旋转方向一侧的棱边形成副切削刃,所述副切削刃连接切削刃带2背面和主排屑槽。所述副排屑槽位于修光刃带3一侧的内壁面形成修光前刀面31,所述修光前刀面31,与修光刃带3前端的第二后刀面52之间形成第二楔角β,β的角度为85~88°。所述修光刃带3前端位于旋转方向一侧的棱边形成主修光刃,所述主修光刃连接第二后刀面52和修光前刀面31;所述修光刃带3的刃背面朝向旋转方向一侧的棱边形成副修光刃,所述副修光刃连接修光刃带3的刃背面和副排屑槽。刃瓣1上的第一楔角α可使主切削刃在钻削的时候,可以避免第一后刀面51与工件相接触,刃瓣1上的第二楔角β可以使主修光刃在钻削的时候,可以避免第二后刀面52与工件相接触。本实施例中的钻头,在主切削刃开设钝化面6,提升在主切削刃的钻削强度,主切削刃在完成钻削之后,由于在刃瓣1上增设了修光刃带3,从而形成主修光刃和副修光刃;切削刃实现对孔径的第一次钻削,然后紧接着由主修光刃对第一次钻削完成的孔径进行第二次修正,即对孔径进行修光的目的,通过一次钻削和一次修光,从而确保本发技术的钻头能钻出孔径满足H7的公差、粗糙度Ra1.6要求的孔径。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钻头,包括柄部和刃部,所述刃部包括两个刃瓣和两条主排屑槽,所述刃瓣前端形成后刀面,其特征是,/n所述主排屑槽前端靠近刃瓣一侧形成主前刀面,所述主前刀面与后刀面之间形成主切削刃,所述主切削刃上形成适于提升切削强度的钝化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钻头,包括柄部和刃部,所述刃部包括两个刃瓣和两条主排屑槽,所述刃瓣前端形成后刀面,其特征是,
所述主排屑槽前端靠近刃瓣一侧形成主前刀面,所述主前刀面与后刀面之间形成主切削刃,所述主切削刃上形成适于提升切削强度的钝化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钻头,其特征是,所述钝化面的宽度d为0.2~0.4%的刃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钻头,其特征是,所述钝化面与主前刀面之间的夹角γ为28~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强度钻头,其特征是,所述后刀面与主前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百禄于阳徐丽华马炼航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万众精密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