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479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操作平台节点,该若干操作平台节点上部设置有脚踏板和防护栏杆;所述操作平台节点包括上横梁、下横梁、斜支撑、第一立杆和螺栓拉杆;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上下平行设置,且该上横梁和下横梁的一端相对齐并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螺栓孔,两者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斜支撑两端连接固定,所述下横梁另一端与上横梁之间还垂直设置有第一立杆;所述螺栓拉杆与螺栓孔相适配,其两端分别与上横梁和下横梁的螺栓孔连接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悬空式梁高空作业现场条件不满足搭设落地式脚手架及带有滑轮的移动式脚手架,或者搭设费时费力、成本较高时,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并提高施工安全系数。

A simpl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涉及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适用于悬空式梁上高空作业。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的结构体系形式越来越多,针对悬空式梁上高空作业,以往的做法是搭设落地脚手架或者是带有滑轮的移动式脚手架,但是这两种脚手架搭设费时费力,对地面条件要求比较高,危险隐患因素较多,并且这两种脚手架搭设高度有限,遇到高层建筑仍不能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悬空式梁高空作业时遇到的施工技术问题,公开了悬空式梁高空作业时可用到的一种简易的悬挂式施工操作平台,在现场条件不满足搭设落地式脚手架及带有滑轮的移动式脚手架,或者搭设落地式脚手架及带有滑轮的移动式脚手架费时费力、成本较高时,可选用此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并提高了施工安全系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其特点是,它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操作平台节点,该若干操作平台节点的上部设置有脚踏板和防护栏杆;所述操作平台节点包括上横梁、下横梁、斜支撑、第一立杆和螺栓拉杆;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上下平行设置,且该上横梁和下横梁的一端相对齐并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螺栓孔,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斜支撑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下横梁的另一端与上横梁之间还垂直设置有第一立杆;所述螺栓拉杆与螺栓孔相适配,其两端分别与上横梁和下横梁的螺栓孔连接固定。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上相对应的螺栓孔均为若干个,该上横梁或下横梁上相邻螺栓孔的间距为80mm~100mm。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横梁与斜支撑之间设置有第二立杆,该第二立杆与第一立杆平行。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脚踏板的底部设置有次梁,该次梁固定设置在上横梁上,用于支撑脚踏板。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次梁为方木。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横梁、下横梁和斜支撑材质均为工字钢,所述第一立杆材质为槽钢,所述第二立杆的材质为槽钢。所述踏脚板为竹胶板或者模板,所述防护栏杆由普通钢管制成。应用时,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操作平台节点的上横梁、下横梁、斜支撑及第一、二立杆之间用电焊焊接,形成刚性体系,保证受力满足承载要求,在上、下横梁的左边分别钻取若干个螺栓孔,间距为80~100mm,根据需要附着的悬空梁的尺寸选择合适的螺栓孔位置并用螺栓拉杆将操作平台节点很好的固定在附着梁上,形成一个工字钢受力体系,使得每个操作平台节点的受力很好的传递给悬空梁。同时安装2-3个这样的操作平台节点,在工字钢制成的上横梁上固定方木及模板作为踏脚板,在工字钢制成的上横梁端部焊接1200mm长的普通钢管,然后再在这些普通钢管之间同样使用普通钢管并通过扣件连接形成防护栏杆,使整个操作平台形成一个整体的受力体系,以增强稳定性。应用时,可根据需要作业面的大小及施工难度,调整这种操作平台节点的个数及间距,用完之后即可拆除安装至下一处施工部位,方便灵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有效解决了悬空梁高空作业的技术难题,同时此操作平台制作简单,在施工现场即可加工,安装简便,使用方便灵活,可重复使用,安全系数高,可节省施工准备时间提高施工进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应用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应用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应用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操作平台节点的结构简图;图中:1、操作平台节点;11、上横梁;12、下横梁;13、斜支撑;14、第一立杆;16、第二拉杆;15、螺栓拉杆;17、脚踏板;18、防护栏杆;19、悬空梁;20、螺栓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其特点是,它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操作平台节点1,该若干操作平台节点1的上部设置有脚踏板17和防护栏杆18;所述操作平台节点1包括上横梁11、下横梁12、斜支撑13、第一立杆14和螺栓拉杆15;所述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上下平行设置,且该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的一端相对齐并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螺栓孔20,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斜支撑13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下横梁12的另一端与上横梁12之间还垂直设置有第一立杆14;所述螺栓拉杆15与螺栓孔20相适配,其两端分别与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的螺栓孔20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上相对应的螺栓孔20均为4个,该上横梁11或下横梁12上相邻螺栓孔20的间距为80mm~100mm,螺栓孔20的直径为26mm,螺栓拉杆15的规格为M24。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11与斜支撑1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立杆16,该第二立杆16与第一立杆14平行。本实施例中,所述脚踏板17的底部设置有次梁,该次梁固定设置在上横梁11上;更进一步地,所述次梁为方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横梁11、下横梁12和斜支撑13材质均为14#工字钢,所述第一立杆14材质为12#槽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立杆16的材质为12#槽钢。本实施例中,所述踏脚板17为竹胶板或者模板,所述防护栏杆18由普通钢管制成。应用时,取长度2000mm、800mm和1342mm的14#工字钢分别作为上横梁11、下横梁12和斜支撑13,取长度为600mm和380mm的12#槽钢立杆分别作为第一立14杆和第二立杆15,取长度为800mm的M24螺杆作为螺栓拉杆15,防护栏杆18及踏脚板17等几部分各部件的尺寸可根据现场悬空梁19的尺寸进行调整,其施工的具体步骤为:1)、选择符合以上要求的材料,在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上根据设计图在相应位置开制d=26mm的螺栓孔20,开制位置可根据现场悬空梁19的尺寸进行调整,将上、下横梁11、12、斜支撑13、第一立杆14和第二立杆16根据设计图焊接为一个整体,上横梁11端部焊接1200mm的普通钢管作为防护栏杆18,形成一个操作平台节点1。2)、将2-3个以上焊接好的操作平台节点1用螺栓拉杆15固定在相应要作业的悬空梁19上,在操作平台节点1与悬空梁19之间的间隙可通过用木楔加固,使每个操作平台节点牢固的附着于悬空梁19上,操作平台节点的个数可根据施工作业需求安装,在上横梁11上固定次梁方木及模板作为踏脚板,上横梁端部及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普通钢管形成整体的防护栏杆18,使整个操作平台形成一个受力整体,增加稳定性及安全系数。高空作业完成后即可拆除、安装到下一施工部位继续使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其特征是,它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操作平台节点(1),该若干操作平台节点(1)的上部设置有脚踏板(17)和防护栏杆(18);所述操作平台节点(1)包括上横梁(11)、下横梁(12)、斜支撑(13)、第一立杆(14)和螺栓拉杆(15);所述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上下平行设置,且该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的一端相对齐并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螺栓孔(20),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斜支撑(13)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下横梁(12)的另一端与上横梁(12)之间还垂直设置有第一立杆(14);所述螺栓拉杆(15)与螺栓孔(20)相适配,其两端分别与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的螺栓孔(20)连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其特征是,它包括若干均匀设置的操作平台节点(1),该若干操作平台节点(1)的上部设置有脚踏板(17)和防护栏杆(18);所述操作平台节点(1)包括上横梁(11)、下横梁(12)、斜支撑(13)、第一立杆(14)和螺栓拉杆(15);所述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上下平行设置,且该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的一端相对齐并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螺栓孔(20),两者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斜支撑(13)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下横梁(12)的另一端与上横梁(12)之间还垂直设置有第一立杆(14);所述螺栓拉杆(15)与螺栓孔(20)相适配,其两端分别与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的螺栓孔(20)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施工操作平台,其特征是,所述上横梁(11)和下横梁(12)上相对应的螺栓孔(20)均为若干个,该上横梁(11)或下横梁(12)上相邻螺栓孔(20)的间距为80mm~1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先周青柯三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