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44321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的筒体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第三管组、第四管组,第一管组与第二管组连通,第二管组与第三管组连通,第三管组与第四管组连通,其中,第一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这样该换热管束为四流程结构,连接相邻管组的管路的弯曲半径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管束的稳定性,减小管束振动。管组的布置方式占用了筒体内的腔体的较大空间,换热管分布比较均匀,减小了筒体内的空腔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换热效果。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制冷行业的水冷空调干式机组配套的蒸发器有固定管板式和U形管两种主要类型,U形管蒸发器的蒸发管组件可以方便的抽出清洗,并且节省了一组管板和冷媒室,同时胀管数量减少50%,相应的泄漏的风险也降低50%。因此U形管换热器在中小冷量的水冷螺杆和风冷涡旋机组中应用极为广泛。这种U形管结构,将管程自然地分成了两个流程。随着U形管蒸发器单机冷量越来越大,尾部的U形管弯曲半径也越来越大,换热器尾部的无支撑跨距增大将逐渐触及管束振动的临界值,造成产品使用寿命下降。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水冷机组满负荷运行时间短,通常为长时间维持部分负荷运行,换热器的两流程导致制冷剂流速低,制冷剂流速低不利于管路中的油回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中的管束容易振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筒体,筒体内的腔体被预设水平面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沿筒体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均为半圆形;换热管束,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第三管组、第四管组,第一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二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三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四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三管组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的第二端连通;其中,第一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进一步地,第一管组位于第二管组的下方,第一管组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且第一管组中的换热管的行数大于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的行数。进一步地,第一管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行换热管、第二行换热管、第三行换热管和第四行换热管,第二管组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五行换热管、第六行换热管和第七行换热管;其中,第一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第七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进一步地,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第三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第三行换热管、第四行换热管、第五行换热管以及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均相同。进一步地,第一行换热管中的全部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二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二行换热管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第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五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第二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三行换热管中的其余换热管与第七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四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与第五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第四行换热管中的另一部分换热管与第六行换热管中的一部分换热管对应连通。进一步地,在任意一行换热管中,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管的之间的间距相等。进一步地,第一管组与第四管组相对预设水平面对称设置,第二管组与第三管组相对预设水平面对称设置。进一步地,筒体内的腔体被预设竖直面划分为对称设置的两部分,换热管束为两组,两组换热管束对称设置地分布在预设竖直面的两侧。进一步地,第一管组中的换热管、第二管组中的换热管、第三管组中的换热管以及第四管组中的换热管均平行于筒体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管组、第二管组、第三管组以及第四管组由多个管路弯曲成型;或,第一管组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二管组连通,第二管组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三管组连通,第三管组通过多个U形弯头与第四管组连通。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换热器的筒体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的第一管组、第二管组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第三管组、第四管组,第一管组与第二管组连通,第二管组与第三管组连通,第三管组与第四管组连通,其中,第一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在水平方向的尺寸。这样该换热管束为四流程结构,连接相邻管组的管路的弯曲半径减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管束的稳定性,减小管束振动。管组的布置方式占用了筒体内的腔体的较大空间,换热管分布比较均匀,减小了筒体内的空腔体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避免了水侧短路的问题,提高了换热效果。而且,采用该方案可提高换热器的安全冷量范围以及使用范围,四流程的设计使得换热器更加适用于长期部分负荷运行的机组以及中低温冷冻机组。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管束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筒体;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20、第一管组;30、第二管组;40、第三管组;50、第四管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筒体10,筒体10内的腔体被预设水平面分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沿筒体1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均为半圆形;换热管束,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的第三管组40、第四管组50,第一管组2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四管组5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筒体10的第二端连通;其中,第一管组2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3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2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换热器的筒体10内的腔体分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以及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的第三管组40、第四管组50,第一管组20与第二管组30连通,第二管组30与第三管组40连通,第三管组40与第四管组50连通,其中,第一管组2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管组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第二管组3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管组20在水平方向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筒体(10),所述筒体(10)内的腔体被预设水平面分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二腔体(12)沿所述筒体(1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均为半圆形;/n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第三管组(40)、第四管组(50),所述第一管组(2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所述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所述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第四管组(5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所述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所述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所述筒体(10)的第二端连通;/n其中,所述第一管组(2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管组(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管组(3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管组(2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10),所述筒体(10)内的腔体被预设水平面分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二腔体(12)沿所述筒体(10)的径向方向的截面均为半圆形;
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管组(20)、第二管组(3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第三管组(40)、第四管组(50),所述第一管组(2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所述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所述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第四管组(5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所述筒体(10)的第一端一一对应地连通,所述第二管组(30)中的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第三管组(40)中的多个换热管在所述筒体(10)的第二端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管组(2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管组(30)在竖直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管组(3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管组(20)在水平方向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组(20)位于所述第二管组(30)的下方,所述第一管组(20)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所述第二管组(30)中的换热管呈多行排列,且所述第一管组(20)中的换热管的行数大于所述第二管组(30)中的换热管的行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组(20)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行换热管、第二行换热管、第三行换热管和第四行换热管,所述第二管组(30)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第五行换热管、第六行换热管和第七行换热管;
其中,所述第一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所述第七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所述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小于所述第三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数量,所述第三行换热管、所述第四行换热管、所述第五行换热管以及所述第六行换热管中的换热管的数量均相同。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迎刘红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赛富特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