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286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束式换热器。其主要技术特征为:包括带有至少一个进水管的分水箱和带有至少一个出水管的集水箱,所述分水箱的底部带有多个出水孔,所述集水箱的底部与出水孔对应的进水孔,对应的所述出水孔和所述进水孔之间通过换热管连通,在所述出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一不锈钢网,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周边与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在所述进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二不锈钢网,所述第二不锈钢网周边与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第一不锈钢网和第二不锈钢网下方使得各个换热管中的液体流速和压力的差别进一步减少,各个换热管的液体总阻力更加接近,而且第一不锈钢网还将液体中夹带的固态污垢或工程垃圾阻挡在第一不锈钢网上方使用更加方便。

Tube bundl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束式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尤其涉及一种管束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常见的换热器大多采用金属材质制作,金属换热器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耐高温、耐高压等特点,其换热管通常直径较大,不存在各管束水流不畅的问题。但对于细管束换热器来说,存在以下缺陷:其一,由于水阻、气阻不均,分水箱的进水管和集水箱的出水管直冲的管束走水顺畅,流速较高,而在分水箱和集水箱边缘的管束走水不顺,流速较低甚至出现停顿不走水的现象,个别不走水的管束如处于高温环境中,内部会发生局部汽化,有爆管危险;其二,系统中的固态污垢或工程垃圾,在运行过程中造成换热管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管束中各换热管中液体流速差别小、不易发生局部汽化、不容易造成堵塞、固态污垢或工程垃圾容易被清除的管束式换热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管束式换热器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壳体、带有至少一个进水管的分水箱和带有至少一个出水管的集水箱,所述分水箱的底部带有多个出水孔,所述集水箱的底部与出水孔对应的进水孔,对应的所述出水孔和所述进水孔之间通过换热管连通,在所述出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一不锈钢网,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周边与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在所述进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二不锈钢网,所述第二不锈钢网周边与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其附加技术特征为: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和第二不锈钢网的厚度为5-15mm;在所述进水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分流板,在所述出水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呈“人”字型;在所述分水箱中设置有分水隔板,所述分水箱被所述分水隔板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分水腔,在所述集水箱中设置有集水隔板,所述集水箱被所述集水隔板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集水腔。本技术所提供的管束式换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包括壳体、带有至少一个进水管的分水箱和带有至少一个出水管的集水箱,所述分水箱的底部带有多个出水孔,所述集水箱的底部与出水孔对应的进水孔,对应的所述出水孔和所述进水孔之间通过换热管连通,在所述出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一不锈钢网,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周边与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在所述进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二不锈钢网,所述第二不锈钢网周边与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液体经分水箱的进水管进入分水箱后,液体首先落在第一不锈钢网上,第一不锈钢网对液体产生阻力,液体会迅速在第一不锈钢网上方铺开,在液体压力下,第一不锈钢网上方的液体经第一不锈钢网进入分水箱底部,经换热管流入集水箱中的第二不锈钢网下方,各个换热管中的液体流速和压力差别不大,在到达第二不锈钢网下方后,由于第二不锈钢网再次对其下方的液体产生阻力,使得各个换热管中的液体流速和压力的差别进一步减少,各个换热管的液体总阻力更加接近,而且在液体经第一不锈钢网向下流动时,第一不锈钢网将液体中夹带的固态污垢或工程垃圾阻挡在第一不锈钢网上方,在设备检修时可以很方便清除,不会堵塞换热管,第一不锈钢网不但增大了液体阻力,使各个换热管的水阻接近,而且还起到过滤作用,利用现有分集水箱内部空间,不增加额外的占地空间,采用曲面平滑的不锈钢板,成本有限,缩小了进出水口直冲管束水孔与分集水器边缘管束水孔到分集水箱进出水口路线差距,从而缩小了二者之间的阻力差值;其二,由于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和第二不锈钢网的厚度为5-15mm,水阻为10000-20000Pa,根据流体力学公式可知△H=SG2,当两点之间的压差接近时,两点之间的流量基本相同。从分水箱的进水口到换热管的阻力为200~1500Pa,进水管直冲的换热管的阻力约为200Pa,分水箱边缘的换热管的阻力约为1500Pa,加上出口端的阻力为400~3000Pa,而换热管内的阻力约为4000Pa,总阻力为4400~7000Pa,流量理论偏差1.3倍,实际情况还存在充水过程中的气堵、加工管束水孔偏差造成的阻力偏大,流量实际偏差会更大;其三,由于在所述进水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分流板,在所述出水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呈“人”字型,“人”字型的第一分流板和第二分流板采用曲面平滑的不锈钢板,成本有限,缩小了进出水口直冲管束水孔与分集水器边缘管束水孔到分集水箱进出水口路线差距,从而缩小了二者之间的阻力差值;其四,由于在所述分水箱中设置有分水隔板,所述分水箱被所述分水隔板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分水腔,在所述集水箱中设置有集水隔板,所述集水箱被所述集水隔板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集水腔,各个换热管的水阻更加接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管束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管束式换热器的侧面视图;图3为管束式换热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管束式换热器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管束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6、带有至少一个进水管1的分水箱2和带有至少一个出水管3的集水箱4,分水箱2的底部带有多个出水孔5,集水箱4的底部与出水孔对应的进水孔6,对应的出水孔5和进水孔6之间通过换热管7连通,在出水孔5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一不锈钢网8,第一不锈钢网8的周边与分水箱3的侧壁紧密贴合,在进水孔6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二不锈钢网9,第二不锈钢网9的周边与集水箱4的侧壁紧密贴合。液体经分水箱2的进水管1进入分水箱2后,首先落在第一不锈钢网8上,第一不锈钢网8对液体产生阻力,液体会迅速在第一不锈钢网上方铺开,在液体压力下,第一不锈钢网8上方的液体经第一不锈钢网8进入分水箱2底部,经换热管7流入集水箱4中的第二不锈钢网9下方,各个换热管中的液体流速和压力差别不大,在到达第二不锈钢网下方后,由于第二不锈钢网再次对其下方的液体产生阻力,使得各个换热管中的液体流速和压力的差别进一步减少,各个换热管的液体总阻力更加接近,而且在液体经第一不锈钢网向下流动时,第一不锈钢网将液体中夹带的固态污垢或工程垃圾阻挡在第一不锈钢网上方,在设备检修时可以很方便清除,不会堵塞换热管,第一不锈钢网不但增大了液体阻力,使各个换热管的水阻接近,而且还起到过滤作用,利用现有分集水箱内部空间,不增加额外的占地空间,采用曲面平滑的不锈钢板,成本有限,缩小了进出水口直冲管束水孔与分集水器边缘管束水孔到分集水箱进出水口路线差距,从而缩小了二者之间的阻力差值。第一不锈钢网8和第二不锈钢网9的厚度为5-15mm,水阻为10000-20000Pa。根据流体力学公式可知△H=SG2,当两点之间的压差接近时,两点之间的流量基本相同。从分水箱的进水口到换热管的阻力为200~1500Pa,进水管直冲的换热管的阻力约为200Pa,分水箱边缘的换热管的阻力约为1500Pa,加上出口端的阻力为400~3000Pa,而换热管内的阻力约为4000Pa,总阻力为4400~7000Pa,流量理论偏差1.3倍,实际情况还存在充水过程中的气堵、加工管束水孔偏差造成的阻力偏大,流量实际偏差会更大。在进水管1的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带有至少一个进水管的分水箱和带有至少一个出水管的集水箱,所述分水箱的底部带有多个出水孔,所述集水箱的底部与出水孔对应的进水孔,对应的所述出水孔和所述进水孔之间通过换热管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一不锈钢网,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周边与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在所述进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二不锈钢网,所述第二不锈钢网周边与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管束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带有至少一个进水管的分水箱和带有至少一个出水管的集水箱,所述分水箱的底部带有多个出水孔,所述集水箱的底部与出水孔对应的进水孔,对应的所述出水孔和所述进水孔之间通过换热管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一不锈钢网,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周边与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在所述进水孔上方设置有高目数的第二不锈钢网,所述第二不锈钢网周边与集水箱侧壁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束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不锈钢网和第二不锈钢网的厚度为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雄跃杜天民赵娣娣刘策杨正龙张梦琼张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远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