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循环浮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187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循环浮鞋,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设的外壳(1)、滑套(4)和内壳(6),外壳(1)的侧壁内设有上水眼通孔(3),内壳(6)内设有单向阀,滑套(4)能够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从关闭状态变换至开启状态,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套(4)封堵上水眼通孔(3);当滑套(4)处于开启状态时,滑套(4)与上水眼通孔(3)分离并且外壳(1)的内部与外壳(1)的外部通过上水眼通孔(3)连通。该双循环浮鞋当下水眼堵塞时,仅需进行蹩压,即可打开浮鞋侧面的上水眼通孔,重新建立循环,继续固井,防止灌香肠事故的发生。

A kind of double circulation floating sho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循环浮鞋
本技术涉及采油设备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双循环浮鞋。
技术介绍
通常情况下固井水泥浆密度大于固井顶替液密度,因此导致固井注水泥结束时,环空静液注压力大于套管内静液注压力。固井施工结束,为了防止环空水泥浆倒流回套管内,设计管串结构时需要采用浮鞋进行阻隔。浮鞋可以看成是一种单向阀,只可允许套管内流体流向环空,环空流体不可流回套管内。注水泥施工过程中,浮鞋处于打开状态,水泥浆可以通过浮鞋返至环空,但注水泥过程中,由于水泥浆中杂质,注水泥管线“内扒皮”等原因,常会造成浮鞋水眼堵塞,注水泥遇阻,导致灌香肠等重大固井事故。国内外目前若发生浮鞋堵塞、灌香肠等事故,通常会先用小钻头将水泥塞钻穿,再在套管内射孔,重新建立循环,进行补救固井,但成本高,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浮鞋堵塞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循环浮鞋,该双循环浮鞋当下水眼堵塞时,仅需进行蹩压,即可打开浮鞋侧面的上水眼通孔,重新建立循环,继续固井,防止灌香肠事故的发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循环浮鞋,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设的外壳、滑套和内壳,外壳的侧壁内设有上水眼通孔,内壳内设有单向阀,滑套能够沿外壳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从关闭状态变换至开启状态,当滑套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套封堵上水眼通孔;当滑套处于开启状态时,滑套与上水眼通孔分离并且外壳的内部与外壳的外部通过上水眼通孔连通。外壳呈直立状态,内壳的上端位于外壳内,内壳的下端位于外壳外,外壳的下端与内壳连接固定。滑套与外壳密封连接,滑套与内壳密封连接,滑套与外壳之间还通过剪切销钉连接。上水眼通孔高于内壳的上端,当滑套处于关闭状态时,内壳的上端位于滑套的上端和滑套的下端之间。当外壳内被注入压力液时,该压力液能够作用于滑套的上端面,并使滑套沿外壳的轴线方向向下移动。外壳的侧壁内还设有排液孔,当滑套处于关闭状态时,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环形空腔,排液孔连通外壳的外部与该环形空腔。沿外壳的轴线方向,上水眼通孔、剪切销钉和排液孔依次排列,当滑套处于关闭状态时,排液孔位于滑套的下方。外壳与滑套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内壳与滑套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外壳的上端为该双循环浮鞋的入口端,内壳的下端为该双循环浮鞋的出口端。所述单向阀含有内外套设的阀芯和阀座,阀芯与阀座之间通过弹簧连接,阀座通过连接销钉和球蓝与内壳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双循环浮鞋结构简单,施工工艺简单。当下水眼堵塞时,仅需进行蹩压,即可打开浮鞋侧面的上水眼通孔,重新建立循环,继续固井,防止灌香肠事故的发生。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所述双循环浮鞋的示意图。1、外壳;2、第一密封圈;3、上水眼通孔;4、滑套;5、剪切销钉;6、内壳;7、排液孔;8、阀座;9、阀芯;10、连接销钉;11、球蓝;12、弹簧;13、下水眼通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一种双循环浮鞋,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设的外壳1、滑套4和内壳6,外壳1的侧壁内设有上水眼通孔3,内壳6内设有单向阀,滑套4能够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从关闭状态变换至开启状态,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套4封堵上水眼通孔3;当滑套4处于开启状态时,滑套4与上水眼通孔3分离(滑套4不再封堵上水眼通孔3)并且外壳1的内部与外壳1的外部通过上水眼通孔3连通,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呈直立状态,外壳1、滑套4和内壳6均为圆筒形结构,外壳1的轴线、滑套4的轴线和内壳6的轴线重合。内壳6的上端位于外壳1内,内壳6的下端位于外壳1外的下方,外壳1的下端与内壳6连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内壳6的上端位于滑套4内,内壳6的下端位于滑套4外的下方;当滑套4处于开启状态时,内壳6的上端与滑套4的上端平齐,或内壳6的上端高于滑套4的上端,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滑套4与外壳1密封连接,滑套4与内壳6密封连接,滑套4与外壳1之间还通过剪切销钉5连接。例如,滑套4与外壳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2,第一密封圈2位于上水眼通孔3的上方,滑套4与内壳6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在本实施例中,内壳6的中部外设有环形凸起,外壳1的下端与该环形凸起螺纹连接。上水眼通孔3高于内壳6的上端,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内壳6的上端位于滑套4的上端和滑套4的下端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当外壳1内被注入压力液时,该压力液能够作用于滑套4的上端面,该压力液对滑套4的上端面的作用力达到可以剪断剪切销钉5时,该压力液将使滑套4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向下移动,从而使滑套4从关闭状态变换至开启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侧壁内还设有排液孔7,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外壳1与内壳6之间形成环形空腔,排液孔7连通外壳1的外部与该环形空腔。当滑套4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向下移动时,该环形空腔中的空气或液体能够从排液孔7排出,从而方便滑套4从关闭状态向下移动至开启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上水眼通孔3、剪切销钉5和排液孔7从上向下依次排列,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排液孔7位于滑套4的下方。外壳1与滑套4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内壳6与滑套4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上端为该双循环浮鞋的入口端,内壳6的下端为该双循环浮鞋的出口端。内壳6中所述单向阀的作用效果是,液体仅能够从外壳1的上端流入该双循环浮鞋内并从内壳6的下端流出,而不能够从内壳6的下端流入该双循环浮鞋内再从外壳1的上端流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单向阀含有内外套设的阀芯9和阀座8,阀芯9与阀座8之间通过弹簧12连接,阀座8通过连接销钉10和球蓝11与内壳6连接固定。阀座8和球蓝11均为圆筒形结构,阀座8的下部设有下水眼通孔13,球蓝11套设于阀座8和内壳6之间,球蓝11的轴线与阀座8的轴线重合。下面介绍该双循环浮鞋的工作过程。工作时,该双循环浮鞋(代替现有的浮鞋)与套管连接并一起下入井底进行固井注替工作。此时,阀芯9会向下移动并压缩弹簧12,露出下水眼通孔13并建立循环。当下水眼通孔13被水泥浆杂质或注水泥管线橡胶堵塞时,循环无法建立,需要进行井口蹩压5MPa~20MPa(可调),即外壳1内被注入压力液,该压力液作用于滑套4的上端面,该压力液对滑套4的上端面的作用力达到可以剪断剪切销钉5时,滑套4向下移动,当漏出上水眼通孔3时,即滑套4并从关闭状态变换至开启状态,将重新建立内外循环并继续进行注替施工。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技术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循环浮鞋,其特征在于,该双循环浮鞋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设的外壳(1)、滑套(4)和内壳(6),外壳(1)的侧壁内设有上水眼通孔(3),内壳(6)内设有单向阀,滑套(4)能够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从关闭状态变换至开启状态,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套(4)封堵上水眼通孔(3);当滑套(4)处于开启状态时,滑套(4)与上水眼通孔(3)分离并且外壳(1)的内部与外壳(1)的外部通过上水眼通孔(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循环浮鞋,其特征在于,该双循环浮鞋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套设的外壳(1)、滑套(4)和内壳(6),外壳(1)的侧壁内设有上水眼通孔(3),内壳(6)内设有单向阀,滑套(4)能够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从关闭状态变换至开启状态,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滑套(4)封堵上水眼通孔(3);当滑套(4)处于开启状态时,滑套(4)与上水眼通孔(3)分离并且外壳(1)的内部与外壳(1)的外部通过上水眼通孔(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浮鞋,其特征在于,外壳(1)呈直立状态,内壳(6)的上端位于外壳(1)内,内壳(6)的下端位于外壳(1)外,外壳(1)的下端与内壳(6)连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循环浮鞋,其特征在于,滑套(4)与外壳(1)密封连接,滑套(4)与内壳(6)密封连接,滑套(4)与外壳(1)之间还通过剪切销钉(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循环浮鞋,其特征在于,上水眼通孔(3)高于内壳(6)的上端,当滑套(4)处于关闭状态时,内壳(6)的上端位于滑套(4)的上端和滑套(4)的下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循环浮鞋,其特征在于,当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帅郭玉超张华沈吉云张弛梅明佳杨晨饶辰威黄昭袁雄刘慧婷冯宇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