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5716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3 1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包括外筒体,外筒体的下端旋接有下接头,外筒体的上端口设有锥形母螺纹,锥形母螺纹的下方设有筒体第一内台阶,外筒体的内腔中段设有滑套,滑套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滑套的上端面抵靠在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滑套的中心孔上端设有滑套喇叭口,滑套喇叭口处坐封有可溶球;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设有贯通的筒体出液口,筒体出液口的内端口被滑套所遮盖;滑套下方支撑有滑套弹簧,滑套弹簧环绕在衬套的外周,衬套旋接在滑套的下端,滑套弹簧的下端支撑于下接头的上端面,上端顶在滑套的下端面。该注酸滑套阀可向地层注入酸液,注酸完毕后可以及时关闭注酸通道,酸化反应后能够恢复注水通道。

Acid injection sliding sleeve valve for resuming water inj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酸化注水管柱用的开关阀,尤其涉及一种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属于注水管柱井下阀

技术介绍
注水井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后,尤其是油田开发后期,大部分注水井的注水压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注水量越来越少,对注水开发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大大降低了油田产量。酸化是对地层经常采取的解堵增注措施,利用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以及向地层挤酸时的水力作用,溶蚀地层堵塞物和部分地层矿物,扩大、延伸、沟通地层缝洞,或在地层中造成具有较高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以恢复和提高地层渗透性,减少油气流入井底的阻力和提高注水井的注入能力,从而达到油井增产、水井增注的目的。目前注水井解堵或增注施工中,分注、解堵由两趟管柱分别实施,作业工序一般为:提井下注水管柱→处理井筒→下分层解堵或增注管柱→解堵或增注施工→排液→下分注管柱,分层解堵或增注管柱一般采用机械坐封或液压坐封封隔器,配套筛管或单流阀滑套开关。传统的酸化解堵工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⑴由于酸化后要进行泄压或排液,可能造成油层激动,造成颗粒运移从而对储层造成伤害,存在一定的风险;⑵酸化解堵后要进行长时间的返排处理,占井时间长;⑶施工工序多,周期长,使用工具多,增加作业成本;⑷抽汲排液过程中为了防止筛管下方的涂料油管的涂层损伤,需重新上一套普通油管进行酸化、排液施工,增加了材料费用;⑸返排出来的酸液不能就地排放,需要用专门的车辆运输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增加后续的处理费用。在目前低油价的形势下,开展分层酸化、分层注水一体化不返排工艺的研究,提高水驱开发效果,降低作业成本,节约材料费用,减少占井周期,可以达到降低油田开发成本,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并且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酸化注水一体化管柱包括与两注水层相对应的两偏心配水器,两偏心配水器之间安装有封隔器,下偏心配水器的下方设有酸化单流阀、筛管、涂料油管和丝堵,酸化单流阀可以控制封隔器下方的地层注酸,上偏心配水器的上方需要配套一个开关阀,控制封隔器上方的地层注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应用于酸化注水一体化管柱中,可向地层注入酸液,注酸完毕后可以及时关闭注酸通道,酸化反应后能够恢复注水通道。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的下端旋接有下接头,所述外筒体的上端口设有锥形母螺纹,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母螺纹的下方设有筒体第一内台阶,所述外筒体的内腔中段设有滑套,所述滑套的外壁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滑套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所述滑套的中心孔上端设有滑套喇叭口,所述滑套喇叭口处坐封有可溶球;所述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设有贯通的筒体出液口,所述筒体出液口的内端口被滑套所遮盖;所述滑套的下端设有推动其上行的滑套弹簧,所述滑套弹簧环绕在所述衬套的外周,所述衬套的上端旋接在所述滑套下端的内螺纹中,所述衬套的下端插入于所述下接头的内腔;所述滑套弹簧的下端支撑于所述下接头的上端面,所述滑套弹簧的上端内缘顶在所述滑套的下端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当投入可溶球并坐封在滑套的上端口后,水泥车正打压,可溶球推动滑套下滑,衬套的下端在下接头的中心孔中滑动,起到导向及稳定滑套弹簧的作用,当滑套下移至筒体出液口露出时,通过水泥车向管柱内注入酸液,酸液从筒体出液口流出,从管柱的环空进入注水层。酸液进完后继续注顶替液,保证管柱内腔充满顶替液;然后关水泥车,可溶球上方的高压消失,滑套弹簧推动滑套上行,将筒体出液口遮住,关闭酸化出液通道。接着关井,注水层进行酸化反应,可溶球溶解,注酸滑套阀的中心通道重新畅通,供注水使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衬套的下端外壁与所述下接头的中心孔内壁相贴合,所述下接头中心孔的中段设有下接头内台阶,所述衬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头内台阶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滑套的上端面与所述筒体出液口的下缘之间的距离。衬套的下端与下接头的中心孔形成良好的配合,使得衬套的导向更精密,当衬套的下端面下行并抵靠在下接头内台阶上时,滑套的上端面已下行至筒体出液口的下方,将筒体出液口完全露出,一方面确保酸液通道的流畅,另一方面实现了滑套下行程的定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与滑套的下端面平齐的位置设有筒体第二内台阶,所述滑套弹簧的上端外缘抵靠在所述筒体第二内台阶的下方。筒体第二内台阶可以对滑套弹簧的上行程进行辅助定位,筒体第二内台阶下方的凹腔为滑套弹簧提供了容纳空间,尽可能扩大衬套的内孔直径,为密封钢球及下井仪器提供更大的下行通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套的上部外周嵌装有至少两道上密封圈,所述滑套的中部外周嵌装有至少两道中密封圈,所述筒体出液口在高度方向位于所述上密封圈与中密封圈之间。上密封圈将筒体出液口向上的泄漏间隙密封住,中密封圈将筒体出液口向下的泄漏间隙密封住,使得滑套下行前,酸液不会从筒体出液口漏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接头的外螺纹段下方设有下接头外台阶,所述外筒体的下端面抵靠在所述下接头外台阶上,所述下接头外螺纹段的上方设有下接头密封段,所述下接头密封段的外周嵌装有至少两道下密封圈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实现密封。下接头外台阶对下接头的旋进起到轴向定位作用,下接头密封段可以安装至少两道下密封圈,使得下接头与外筒体之间的密封良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套喇叭口的上端口内径与所述筒体第一内台阶的内径相等,所述衬套的内径与所述滑套的内径相等。滑套喇叭口的上端口与筒体第一内台阶光滑对接,衬套与滑套的内壁光滑对接,有利于下井仪器的顺利下行。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筒体;1a.锥形母螺纹;1b.筒体第一内台阶;1c.筒体出液口;1d.筒体第二内台阶;2.可溶球;3.滑套;3a.上密封圈;3b.中密封圈;4.滑套弹簧;5.衬套;6.下接头;6a.下密封圈;6b.下接头内台阶;6c.下接头外台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包括外筒体1,外筒体1的下端旋接有下接头6,外筒体1的上端口设有锥形母螺纹1a,锥形母螺纹1a的下方设有筒体第一内台阶1b,外筒体1的内腔中段设有滑套3,滑套3的外壁与外筒体1的内壁相贴合,滑套3的上端面抵靠在筒体第一内台阶1b的下方;滑套3的中心孔上端设有滑套喇叭口,滑套喇叭口上坐封有可溶球2。筒体第一内台阶1b的下方设有贯通的筒体出液口1c,筒体出液口1c的内端口被滑套3所遮盖;滑套3的下端设有推动其上行的滑套弹簧4。滑套弹簧4环绕在衬套5的外周,衬套5的上端旋接在滑套3下端的内螺纹中,衬套5的下端插入于下接头6的内腔,滑套弹簧4的下端支撑于下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的下端旋接有下接头,所述外筒体的上端口设有锥形母螺纹,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母螺纹的下方设有筒体第一内台阶,所述外筒体的内腔中段设有滑套,所述滑套的外壁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滑套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所述滑套的中心孔上端设有滑套喇叭口,所述滑套喇叭口处坐封有可溶球;所述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设有贯通的筒体出液口,所述筒体出液口的内端口被滑套所遮盖;所述滑套的下端设有推动其上行的滑套弹簧,所述滑套弹簧环绕在衬套的外周,所述衬套的上端旋接在所述滑套下端的内螺纹中,所述衬套的下端插入于所述下接头的内腔;所述滑套弹簧的下端支撑于所述下接头的上端面,所述滑套弹簧的上端内缘顶在所述滑套的下端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的下端旋接有下接头,所述外筒体的上端口设有锥形母螺纹,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母螺纹的下方设有筒体第一内台阶,所述外筒体的内腔中段设有滑套,所述滑套的外壁与所述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滑套的上端面抵靠在所述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所述滑套的中心孔上端设有滑套喇叭口,所述滑套喇叭口处坐封有可溶球;所述筒体第一内台阶的下方设有贯通的筒体出液口,所述筒体出液口的内端口被滑套所遮盖;所述滑套的下端设有推动其上行的滑套弹簧,所述滑套弹簧环绕在衬套的外周,所述衬套的上端旋接在所述滑套下端的内螺纹中,所述衬套的下端插入于所述下接头的内腔;所述滑套弹簧的下端支撑于所述下接头的上端面,所述滑套弹簧的上端内缘顶在所述滑套的下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恢复注水的注酸滑套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的下端外壁与所述下接头的中心孔内壁相贴合,所述下接头中心孔的中段设有下接头内台阶,所述衬套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接头内台阶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滑套的上端面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涛程浩聂厚文赵智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