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3179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包括:尘杯,其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分离器,至少部分装配于内腔中,且分离器的外壁与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以及阻隔件,配接于分离器上,且将集尘空间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与集尘腔;其中,阻隔件包括沿周向配接于分离器的外周的阻挡部及引导部,阻挡部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且分离设置的首端与尾端,引导部与首端与尾端中一者连接,且引导部与阻挡部倾斜设置呈位于分离后灰尘的旋转路径上;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在引导部的作用下沉积,并在阻挡部的作用下阻留于集尘腔内。由于阻隔件的阻隔作用,在旋风的扬尘作用下不易从集尘腔再次进入分离腔内,从而提高了气尘的分离效果。

Dust cup assembly and vacuum cleaner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本技术涉及吸尘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尘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手持式吸尘器由于体型小巧,携带及使用较为方便,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手持式吸尘器,分离后的灰尘容易在旋风的扬尘作用下被扬起再次分离,从而导致手持式吸尘器的气尘分离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手持式吸尘器气尘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分离效果较好的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式吸尘器。一种尘杯组件,包括:尘杯,其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分离器,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内腔中,且所述分离器的外壁与所述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以及阻隔件,配接于所述分离器上,且将所述集尘空间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与集尘腔;其中,所述阻隔件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离器的外周的阻挡部及引导部,所述阻挡部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且分离设置的首端与尾端,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首端与所述尾端中一者连接,且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阻挡部倾斜设置呈位于分离后灰尘的旋转路径上;所述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在所述引导部的作用下沉积,并在所述阻挡部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尘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器上开设进气口、进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风口均位于所述分离腔内,且所述进气口连通于外界与所述分离腔之间用于形成切向气流;所述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气体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由与所述出风口排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的尾端与首端沿旋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尾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部与所述首端之间形成灰尘入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密封设置于所述分离器与所述尘杯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的内周侧固定连接于所述分离器上,所述阻隔件的外周侧与所述尘杯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件包括第一阻隔部与第二阻隔部,所述第一阻隔部的内周侧与所述分离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隔部配接于所述第一阻隔部的外周侧且与所述尘杯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其中,所述第一阻隔部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阻隔部的硬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隔部由软质材料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尘杯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分离器的拆卸口,沿所述分离器的拆卸方向上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阻隔件的下游。一种吸尘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尘杯组件。上述尘杯组件及吸尘器,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沿阻隔件由分离腔沉积并阻留于集尘腔内,由于阻隔件的阻隔作用,在旋风的扬尘作用下不易从集尘腔再次进入分离腔内,从而提高了气尘的分离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装配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爆炸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尘杯组件在将分离器从尘杯中取出时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分离器与阻隔件的装配图;图5为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尘杯组件的结构图;图6为图5中所示的尘杯组件在将分离器从尘杯中取出时的结构图;图7为图5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爆炸图。尘杯组件100尘杯10第一开口12内腔13分离器20进气口21进风口22出风口23气流通道24分离主体25过滤件26集尘空间30分离腔31集尘腔32阻隔件40第一阻隔部42第二阻隔部43灰尘入口端44灰尘出口端45阻挡部46首端461尾端462第一阻挡部463第二阻挡部464引导部47第一引导部471第二引导部472灰尘入口5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参阅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主体(图未示)与尘杯组件100,尘杯组件100与主体连接,主体包括外壳、电机及叶片。其中,电机及叶片收容于外壳内,叶片与电机的驱动轴连接,尘杯组件100与外壳连接。在吸尘过程中,电机旋转带动叶片旋转产生负压,外界带尘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尘杯组件100内,进入尘杯组件100内的带尘气体在电机产生的旋风作用下形成旋转气流,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气尘分离。参阅图1及图2,尘杯组件100包括尘杯10及分离器20,尘杯10内开设有内腔13,内腔13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图未示),分离器20从开口至少部分装配于内腔内,分离器20的外壁与内腔13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30。具体地,分离器20上开设有进气口21、进风口22、出风口23以及气流通道24,进气口21连通于外界与集尘空间30之间用于形成切向气流,进风口22连通于集尘空间30与气流通道24的入口端,气流通道24的出口端与出风口23连通。在电机带动叶片旋转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带尘气体从进气口21沿切向进入集尘空间30内(进气口21具有改变带尘气体方向的作用,外界带尘气体在通过进气口21进入集尘空间30时,带尘气体的方向改变为沿分离器20的切向),并在电机所产生的旋风作用下形成旋转气流,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气尘分离,分离后灰尘聚集在集尘空间30,分离后气体经过进风口22流向气流通道24,并通过出风口23流向外界。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分离器20也可以不以上述方式设置,在此不作限定。尘杯组件100还包括阻隔件40,阻隔件40配接于分离器20上,且将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分离腔31与进气口21及进风口22直接连通,集尘腔32通过分离腔31与进气口21及进风口22间接连通,分离腔31分离产生的灰尘沿阻隔件40由分离腔31沉积并阻留于集尘腔32内。由于阻隔件40将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则在吸尘器工作时,分离后的灰尘首先进入分离腔31,并在阻隔件40的引导作用下进入集尘腔32,而灰尘进入集尘腔32后由于阻隔件40的阻隔作用沉积并阻留于集尘腔32内,在旋风的扬尘作用下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尘杯(10),其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13);/n分离器(20),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内腔(13)中,且所述分离器(20)的外壁与所述内腔(13)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30);以及/n阻隔件(40),配接于所述分离器(20)上,且将所述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n其中,所述阻隔件(40)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离器(20)的外周的阻挡部(46)及引导部(47),所述阻挡部(46)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且分离设置的首端(461)与尾端(462),所述引导部(47)与所述首端(461)与所述尾端(462)中一者连接,且所述引导部(47)与所述阻挡部(46)倾斜设置呈位于分离后灰尘的旋转路径上;/n所述分离腔(31)内分离产生的灰尘在所述引导部(47)的作用下沉积,并在所述阻挡部(46)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尘腔(3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杯(10),其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13);
分离器(20),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内腔(13)中,且所述分离器(20)的外壁与所述内腔(13)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30);以及
阻隔件(40),配接于所述分离器(20)上,且将所述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
其中,所述阻隔件(40)包括沿周向配接于所述分离器(20)的外周的阻挡部(46)及引导部(47),所述阻挡部(46)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且分离设置的首端(461)与尾端(462),所述引导部(47)与所述首端(461)与所述尾端(462)中一者连接,且所述引导部(47)与所述阻挡部(46)倾斜设置呈位于分离后灰尘的旋转路径上;
所述分离腔(31)内分离产生的灰尘在所述引导部(47)的作用下沉积,并在所述阻挡部(46)的作用下阻留于所述集尘腔(3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20)上开设进气口(21)、进风口(22)、出风口(23)以及连通于所述进风口(22)与所述出风口(23)之间的气流通道(24);
所述进气口(21)与所述进风口(22)均位于所述分离腔(31)内,且所述进气口(21)连通于外界与所述分离腔(31)之间用于形成切向气流;
所述分离腔(31)内分离产生的气体经所述进风口(22)进入所述气流通道(24)内并由与所述出风口(23)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闪毅陈勇任敏黄月林李吉王德旭李锦坤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