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298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0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包括第一混凝土梁、第二混凝土梁、第一混凝土柱、第二混凝土柱、第一钢支撑、第二钢支撑、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及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该改造结构对原有结构破坏较小,且能够有效的避免植筋数量多、原有结构受力钢筋易于损伤及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An improved structure to sol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rringbone steel support and concrete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
本技术属于火电厂环保改造工程中既有结构改造领域,涉及一种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
技术介绍
伴随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的不断推进,火电厂中原有的建筑结构不能满足新的工艺设备的要求,对既有建构筑物进行结构改造加固的项目越来越多,并且由于电厂改造项目的特殊性,对工期颇为敏感,为缩短工期,尽可能的要求采用钢结构的加固方式,而加固方式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即为新增人字形钢支撑,通过改变原结构的传力形式,用较少的钢材即可获得较大的刚度,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解决混凝土框架与新增人字形钢支撑的连接,提出本改造结构。混凝土框架与新增人字形钢支撑连接的常规做法多为在混凝土框架梁底、梁顶、柱侧植筋,穿孔塞焊连接钢板,通过连接钢板与支撑进行连接。该方法的缺点有:1、植筋数量多;2、植筋过程中对原结构破坏大;3、容易损伤原结构受力钢筋;4、工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该改造结构对原有结构破坏较小,且能够有效的避免植筋数量多、原有结构受力钢筋易于损伤及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包括第一混凝土梁、第二混凝土梁、第一混凝土柱、第二混凝土柱、第一钢支撑、第二钢支撑、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及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第一混凝土梁的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柱上,第一混凝土梁的另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的另一端均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柱上,且第一混凝土梁位于第二混凝土梁的上部;第一混凝土梁上套接有第一钢套筒,第二混凝土梁上套接有第二钢套筒及第三钢套筒,第一混凝土柱上套接有第四钢套筒,第二混凝土柱上套接有第五钢套筒,第四钢套筒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五钢套筒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钢套筒的端部固定于第四钢套筒的侧面上,第三钢套筒的端部固定于第五钢套筒的侧面上。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一钢套筒的底部,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二钢套筒与第四钢套筒的连接位置处,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三钢套筒与第五钢套筒的连接位置处;第一钢支撑的一端及第二钢支撑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上,第一钢支撑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上,第二钢支撑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上。第一钢套筒与第一混凝土梁之间、第二钢套筒及第三钢套筒与第二混凝土梁之间、第四钢套筒与第一混凝土柱之间以及第五钢套筒与第二混凝土柱之间均浇筑有灌浆材料。第一钢套筒、第二钢套筒、第三钢套筒、第四钢套筒及第五钢套筒均通过钢板焊接而成。还包括若干对穿螺栓,其中,各对穿螺栓均穿过第一混凝土梁及第一钢套筒,各对穿螺栓均正对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第一混凝土梁上开设有用于供对穿螺栓穿过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浇筑有灌浆材料。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与第一钢套筒的底部通过双面角焊缝相连接。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与第二钢套筒及第四钢套筒之间通过双面角焊缝相连接;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与第三钢套筒及第五钢套筒之间通过双面角焊缝相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在具体操作时,第一混凝土梁上套接有第一钢套筒,第二混凝土梁上套接有第二钢套筒及第三钢套筒,第一混凝土柱上套接有第四钢套筒,第二混凝土柱上套接有第五钢套筒,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一钢套筒的底部,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二钢套筒与第四钢套筒的连接位置处,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三钢套筒与第五钢套筒的连接位置处,通过在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柱上包裹钢套筒,从而通过钢套筒有效的均匀分散作用到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柱的受力,减小框架结构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荷载,实现混凝土梁和混凝土柱的加固,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集中荷载处应提高横向抗剪能力的概念,符合抗震设计中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概念,并且不对原有结构进行破坏,且施工周期短,便于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2b为图2a为1-1方向的截面图;图3a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3b为图3a中2-2方向的截面图。其中,1为第一钢套筒、2为第二钢套筒、3为第四钢套筒、4为第五钢套筒、5为第一钢支撑、6为第二钢支撑、7为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8为对穿螺栓、9为第一混凝土梁、10为第二混凝土梁、11为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2为第一混凝土柱、13为第三钢套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至图3b,本技术所述的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包括第一混凝土梁9、第二混凝土梁10、第一混凝土柱12、第二混凝土柱、第一钢支撑5、第二钢支撑6、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及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第一混凝土梁9的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10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柱12上,第一混凝土梁9的另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10的另一端均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柱上,且第一混凝土梁9位于第二混凝土梁10的上部;第一混凝土梁9上套接有第一钢套筒1,第二混凝土梁10上套接有第二钢套筒2及第三钢套筒13,第一混凝土柱12上套接有第四钢套筒3,第二混凝土柱上套接有第五钢套筒4,第四钢套筒3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10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五钢套筒4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10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钢套筒2的端部固定于第四钢套筒3的侧面上,第三钢套筒13的端部固定于第五钢套筒4的侧面上。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固定于第一钢套筒1的底部,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固定于第二钢套筒2与第四钢套筒3的连接位置处,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三钢套筒13与第五钢套筒4的连接位置处;第一钢支撑5的一端及第二钢支撑6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上,第一钢支撑5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上,第二钢支撑6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上。第一钢套筒1与第一混凝土梁9之间、第二钢套筒2及第三钢套筒13与第二混凝土梁10之间、第四钢套筒3与第一混凝土柱12之间以及第五钢套筒4与第二混凝土柱之间均浇筑有灌浆材料;第一钢套筒1、第二钢套筒2、第三钢套筒13、第四钢套筒3及第五钢套筒4均通过钢板焊接而成。本技术还包括若干对穿螺栓8,其中,各对穿螺栓8均穿过第一混凝土梁9及第一钢套筒1,各对穿螺栓8均正对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第一混凝土梁9上开设有用于供对穿螺栓8穿过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内浇筑有灌浆材料。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与第一钢套筒1的底部通过双面角焊缝相连接;第二人字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混凝土梁(9)、第二混凝土梁(10)、第一混凝土柱(12)、第二混凝土柱、第一钢支撑(5)、第二钢支撑(6)、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及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n第一混凝土梁(9)的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10)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柱(12)上,第一混凝土梁(9)的另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10)的另一端均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柱上,且第一混凝土梁(9)位于第二混凝土梁(10)的上部;/n第一混凝土梁(9)上套接有第一钢套筒(1),第二混凝土梁(10)上套接有第二钢套筒(2)及第三钢套筒(13),第一混凝土柱(12)上套接有第四钢套筒(3),第二混凝土柱上套接有第五钢套筒(4),第四钢套筒(3)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10)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五钢套筒(4)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10)穿过的第二通孔;/n第二钢套筒(2)的端部固定于第四钢套筒(3)的侧面上,第三钢套筒(13)的端部固定于第五钢套筒(4)的侧面上,/n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固定于第一钢套筒(1)的底部,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固定于第二钢套筒(2)与第四钢套筒(3)的连接位置处,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三钢套筒(13)与第五钢套筒(4)的连接位置处;/n第一钢支撑(5)的一端及第二钢支撑(6)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上,第一钢支撑(5)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上,第二钢支撑(6)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解决人字形钢支撑与混凝土框架连接的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混凝土梁(9)、第二混凝土梁(10)、第一混凝土柱(12)、第二混凝土柱、第一钢支撑(5)、第二钢支撑(6)、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及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
第一混凝土梁(9)的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10)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混凝土柱(12)上,第一混凝土梁(9)的另一端及第二混凝土梁(10)的另一端均固定于第二混凝土柱上,且第一混凝土梁(9)位于第二混凝土梁(10)的上部;
第一混凝土梁(9)上套接有第一钢套筒(1),第二混凝土梁(10)上套接有第二钢套筒(2)及第三钢套筒(13),第一混凝土柱(12)上套接有第四钢套筒(3),第二混凝土柱上套接有第五钢套筒(4),第四钢套筒(3)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10)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五钢套筒(4)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混凝土梁(10)穿过的第二通孔;
第二钢套筒(2)的端部固定于第四钢套筒(3)的侧面上,第三钢套筒(13)的端部固定于第五钢套筒(4)的侧面上,
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固定于第一钢套筒(1)的底部,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固定于第二钢套筒(2)与第四钢套筒(3)的连接位置处,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固定于第三钢套筒(13)与第五钢套筒(4)的连接位置处;
第一钢支撑(5)的一端及第二钢支撑(6)的一端均固定于第一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7)上,第一钢支撑(5)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11)上,第二钢支撑(6)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三人字形钢支撑连接板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冲司小飞李元昊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