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
技术介绍
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chip)是指把常规实验室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甚至更小)的芯片上,由微通道形成网络,从而控制流体贯穿整个系统,以取代常规实验室的各种功能的一种技术。微流控技术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体系封闭,试剂消耗量少,反应条件稳定,易于控制;液滴生成操作简单,无需引入外界作用力,可一步合成目标尺寸颗粒;液滴单分散性好、大小均一。锂电池行业中材料需要形貌的改变,以适应不同外形电池的生产和组装,而目前并未出现有关微流控技术在锂电行业中应用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锂离子电池材料采用微流控芯片与水热法、凝胶法、模板法、气相沉淀法中的一个或两个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材料采用微流控芯片与水热法、凝胶法、模板法、气相沉淀法中的一个或两个生产方法耦合制备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材料采用微流控芯片与水热法、凝胶法、模板法、气相沉淀法中的一个或两个生产方法耦合制备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仅包含有一个连续流体通道的第一微流控芯片(1)与水热法耦合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实心碳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a:将葡萄糖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溶质含量为5%-25%的溶液A;
步骤2a:将溶液A从第一微流控芯片(1)的第一分散流体通道(11)的输入口注入,将硅油从第一微流控芯片(1)的第一连续流体通道(12)的输入口注入;以使第一微流控芯片(1)的第一液滴形成通道(13)内形成单层液滴,第一微流控芯片(1)的第一液滴形貌控制通道(14)内形成单层棒状液滴;
步骤3a:在所述第一液滴形貌控制通道(14)处,用紫外放射源对形成的单层棒状液滴进行加热,以使其形成胶粒;
步骤4a:在1000℃-1500℃的温度下,对胶粒进行烧结,即制得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实心碳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散流体通道(11)的输出口和所述第一连续流体通道(12)的输出口在所述第一液滴形成通道(13)的输入口处交汇;所述第一液滴形成通道(13)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一液滴形貌控制通道(14)的输入口相连;所述第一液滴形貌控制通道(14)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液滴形成通道(13)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散流体通道(11)、所述第一连续流体通道(12)和所述第一液滴形成通道(13)呈T型结构、Y型结构、流聚焦结构或共聚焦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a中在对胶粒进行烧结之前,需用洗涤剂对胶粒进行洗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包含有两个连续流体通道的第二微流控芯片(2)与水热法耦合制备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空心碳棒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b:将葡萄糖溶于去离子水中,制备溶质含量为5%-25%的溶液A;
步骤2b:将石油醚从所述第二微流控芯片(2)的第二分散流体通道(21)的输入口注入,将溶液A从所述第二微流控芯片(2)的第二连续流体通道(22)的输入口注入,将硅油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娟,徐冬阳,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