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动力电池及焊接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9465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动力电池及焊接工装。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包括卷芯和与卷芯均连接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转接片,正极转接片与正极耳连接;负极转接片,与负极耳连接,且负极转接片和正极转接片位于电芯的同一侧;防呆结构,正极转接片和/或负极转接片上设有防呆结构,防呆结构被配置为,防呆结构在第一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能够与待安装部件配合,使得负极耳与负极转接片连接,正极耳与正极转接片连接;防呆结构在除第一方位以外的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不能与待安装部件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在与电芯连接时易发生错位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动力电池及焊接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动力电池及焊接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在电池行业中,将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的顶盖与其电芯进行焊接的载体称为转接片,转接片包括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仅有材质之分,结构无差异,这样,在将顶盖与电芯进行焊接时,会出现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装反(即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在与电芯连接时易发生错位)的情况,从而会导致产品强制报废,降低产品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动力电池及焊接工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在与电芯连接时易发生错位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包括卷芯和与卷芯均连接的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转接片,位于电芯的一侧,正极转接片与正极耳连接;负极转接片,与负极耳连接,且负极转接片和正极转接片位于电芯的同一侧;防呆结构,正极转接片和/或负极转接片上设有防呆结构,防呆结构被配置为,防呆结构在第一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能够与待安装部件配合,使得负极耳与负极转接片连接,正极耳与正极转接片连接;防呆结构在除第一方位以外的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不能与待安装部件配合。
[0005]进一步地,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上均设有防呆结构时,设置在正极转接片上的防呆结构包括能够与待安装部件的第一定位销卡接配合的第一防呆孔;设置在负极转接片上的防呆结构包括与待安装部件的第二定位销卡接配合的第二防呆孔。
[0006]进一步地,第一防呆孔的形状和第二防呆孔的形状不同;或者,第一防呆孔为椭圆孔,第二防呆孔为方孔或者圆孔。
[0007]进一步地,第一防呆孔位于正极转接片的靠近电芯的一端;或者,第二防呆孔位于负极转接片的靠近电芯的一端。
[0008]进一步地,电芯组件还包括顶盖,顶盖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于顶盖本体的注液孔,注液孔与待安装基础的防呆部配合,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位于顶盖本体的同一侧。
[0009]进一步地,正极转接片包括正转接片本体和设置于正转接片本体的避让槽,注液孔位于顶盖本体的靠近避让槽的槽口的位置。
[0010]进一步地,顶盖还包括设置于顶盖本体的正极柱和负极柱,正极转接片包括正转接片本体和设置于正转接片本体的第一凸起,负极转接片包括负转接本体和设置于负转接本体的第二凸起,正极转接片通过第一凸起与正极柱连接,负极转接片通过第二凸起与负极柱连接。
[0011]进一步地,顶盖还包括设置于顶盖本体的绝缘件,正极柱和负极柱的外周均设有绝缘件,且正极柱和负极柱的高度为H1,绝缘件的高度为H2,其中,0mm≤H1

H2≤1mm;或者,顶盖还包括防爆阀,顶盖本体设有安装通孔,防爆阀位于安装通孔内。
[001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上述的电芯组件和设置在电芯组件外周的壳体。
[00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焊接工装,焊接工装用于焊接上述的电芯组件,焊接工装包括第一定位机构,第一定位机构的至少部分形成待安装部件。
[0014]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上设置防呆结构,并且防呆结构只有在第一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才能够与待安装部件配合,这样可以使正极转接片与电芯的正极耳连接,负极转接片与电芯的负极耳连接,从而防止正极转接片和负极转接片在与电芯连接时发生错位,进而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图1的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的顶盖与正负极转接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8]图3示出了图1的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0]10、电芯;11、正极耳;12、负极耳;21、正极转接片;22、负极转接片;23、正转接片本体;24、避让槽;25、第一凸起;26、负转接本体;27、第二凸起;30、防呆结构;31、第一防呆孔;32、第二防呆孔;40、顶盖;41、顶盖本体;42、注液孔;43、正极柱;44、负极柱;45、绝缘件;46、防爆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的装配过程中,一般先将正极转接片21与电芯10的正极耳11焊接,负极转接片22与电芯10的负极耳12焊接,然后再将焊接后的正极转接片21与顶盖40的正极柱焊接,负极转接片22与顶盖40的负极柱焊接。
[0023]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电芯组件包括电芯10、正极转接片21、负极转接片22和防呆结构30。其中,电芯10包括卷芯、与卷芯连接的正极耳11和与卷芯连接的负极耳12;正极转接片21位于电芯10的一侧,正极转接片21与正极耳11连接;负极转接片22与负极耳12连接,且负极转接片22和正极转接片21位于电芯10
的同一侧;正极转接片21和/或负极转接片22上设有防呆结构30,防呆结构30被配置为,防呆结构30在第一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30能够与待安装部件配合,使得负极耳12与负极转接片22连接,正极耳11与正极转接片21连接;防呆结构30在除第一方位以外的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30不能与待安装部件配合。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正极转接片21和负极转接片22上设置防呆结构30,并且防呆结构30在第一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防呆结构30与待安装部件配合,这样可以使正极转接片21与电芯10的正极耳11连接,负极转接片22与电芯10的负极耳12连接,从而防止正极转接片21和负极转接片22在与电芯10连接时发生错位,进而可以提高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的良品率。
[0025]优选地,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负极转接片22与负极耳12之间以及正极转接片21与正极耳11之间均通过超声焊接的方式连接。
[0026]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正极转接片21和负极转接片22上均设有防呆结构30时,设置在正极转接片21上的防呆结构30包括能够与待安装部件的第一定位销卡接配合的第一防呆孔31;设置在负极转接片22上的防呆结构30包括与待安装部件的第二定位销卡接配合的第二防呆孔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10),包括卷芯和与所述卷芯均连接的正极耳(11)和负极耳(12);正极转接片(21),位于所述电芯(10)的一侧,所述正极转接片(21)与所述正极耳(11)连接;负极转接片(22),与所述负极耳(12)连接,且所述负极转接片(22)和所述正极转接片(21)位于所述电芯(10)的同一侧;防呆结构(30),所述正极转接片(21)和/或所述负极转接片(22)上设有所述防呆结构(30),所述防呆结构(30)被配置为,所述防呆结构(30)在第一方位安装至待安装部件时,所述防呆结构(30)能够与所述待安装部件配合,使得所述负极耳(12)与所述负极转接片(22)连接,所述正极耳(11)与所述正极转接片(21)连接;所述防呆结构(30)在除第一方位以外的方位安装至所述待安装部件时,所述防呆结构(30)不能与所述待安装部件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转接片(21)和所述负极转接片(22)上均设有所述防呆结构(30)时,设置在所述正极转接片(21)上的所述防呆结构(30)包括能够与所述待安装部件的第一定位销卡接配合的第一防呆孔(31);设置在所述负极转接片(22)上的所述防呆结构(30)包括与所述待安装部件的第二定位销卡接配合的第二防呆孔(3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呆孔(31)的形状和所述第二防呆孔(32)的形状不同;或者,所述第一防呆孔(31)为椭圆孔,所述第二防呆孔(32)为方孔或者圆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呆孔(31)位于所述正极转接片(21)的靠近所述电芯(10)的一端;或者,所述第二防呆孔(32)位于所述负极转接片(22)的靠近所述电芯(10)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顶盖(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洋蔡海侠黄玉元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