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及轴流泵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40592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该轴流泵具有活塞、活塞杆、叶片(1)。该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叶片(1)上的转臂(2),滑动环(5),该滑动环被构造为适于在该轴流泵的活塞杆的驱动下沿轴向上、下移动;若干平行连杆(13),所述平行连杆布置在所述滑动环(5)的外周,每个平行连杆(13)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固定于轴流泵的叶轮轮毂(3)的内部侧面,另一端与滑动环(5)的径向外周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接;插头连杆(14),所述插头连杆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平行连杆的两端之间,另一端则与转臂(2)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的轴流泵。

Blade angle adjusting device and axial flow pump of axial flow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及轴流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的轴流泵。
技术介绍
大型轴流泵是一种通用机械,它流量大扬程低,应用极广泛,农业大面积灌溉和排涝、城市排水、输送需要冷却水量很大的热电站循环水以及船坞升降水位等。轴流泵的特点和优点是流量大、结构简单、重量轻、外形尺寸小。轴流泵的形体为管状,因此占地面积小。轴流泵根据泵轴安装位置可分为立式、斜式和卧式三种。它们之间仅泵体形式不同,内部结构基本相同。我国生产较多的是立式轴流泵。立式轴流泵工作时叶轮全部浸没在水中,启动时不必灌泵,操作简单方便。对于调节式轴流泵,当工作条件变化时,只要改变叶片角度,即可调节叶片。调节式轴流泵分为半调节式和全调节式两种类型。半调节式的叶片是可拆装的,改变角度需把叶片松开用手工调节。全调节式的是通过一套专门的随动机构自动改变叶片的角度,大型轴流泵的叶片大多为全调节式的,能够在不停机情况下实现叶片全调节。传统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油缸31上、下两油室压力差驱动活塞30,活塞30连接活塞杆33驱动操作架32沿轴向上、下移动。进一步地,由沿图1中A-A剖开的剖面图1A清楚可见,操作架32固定有耳环36,连杆34连接耳环36和拐臂35,拐臂35带动叶片37,从而将活塞30的轴向移动变为叶片37的角度改变。这一技术方案存在以下诸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下部的操作架32通过连杆34驱动叶片,调节叶片需要的力量直接通过单连杆驱动传回油缸31,造成油缸31内压力较高,因而供油站和输油管系统也有较高压力。其次,连杆传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最终会导致叶片37的角度调节误差,从而影响水力效率和径向力。另外,由于拐臂35和连杆34连接空间短,因而叶片37角度无法精准调节,容易造成连杆34与拐臂35的卡死,导致调节结构无法工作。因此,希望能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能够防止调节过程中的卡死、实现角度的精准控制,并且降低供油系统中的压力,从而能够实现更加光滑顺畅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解决了大型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精度不高,叶片与连杆卡死问题,以及液压油站供油压力高、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该轴流泵具有活塞、活塞杆、叶片,该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该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包括:滑动环,所述滑动环被构造为适于在该轴流泵的活塞杆的驱动下沿轴向上、下移动;以及为每个所述叶片对应配设的转臂、平行连杆、插头连杆,其中,所述转臂分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所述叶片上,所述平行连杆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轴流泵的叶轮轮毂的内部侧面,另一端与所述滑动环的径向外周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插头连杆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相应的所述平行连杆的两端之间,另一端则与相应的所述转臂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这种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通过平行连杆和插头连杆形成的杠杆式结构,可以将旋转叶片所需的驱动力减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大大减小了驱动油缸所需的压力,也使得油站所需的液压控制元器件成本降低。优选的是,平行连杆与滑动环的径向外周之间、与插头连杆之间与叶轮轮毂的内部侧面之间都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例如通过关节球轴承连接。进一步优选的是,采用偏心销与关节球轴承组合的连接方式。例如,平行连杆可通过关节球轴承相连与安装在所述滑动环的径向外周上的偏心销相连。同样,平行连杆亦可通过关节球轴承与固定于叶轮轮毂的内部侧面的偏心销相连。偏心销的作用在于补偿了零件的加工误差,同时可以减小叶片相互之间角度误差,降低了水力误差,保证高效平稳运行。在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轴流泵的叶轮盖板的下部位于滑动环径向内侧而上部则与叶轮轮毂连接固定。这样,整个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就被封装在叶轮盖板之下,形成了紧凑的结构,从而节约了轮毂空间。另外,滑动环在这种实施方式下套装在叶轮盖板外,亦能够实现更加稳定平滑的滑动。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叶轮轮毂侧面具有若干叶片孔,所述叶片安装在所述叶片孔内,且在所述叶轮轮毂内与所述转臂通过螺栓连接。转臂的旋转带动叶片发生相应角度的旋转。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轴流泵,该轴流泵包括如上所述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附图说明图1示意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图1A是由沿图1中A-A剖开的剖面图,示意了改变叶片角度的驱动零部件的连接关系;图2以剖面透视图示意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图3以透视图示意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的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图4以俯视图示意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及轴流泵进行详细说明。图2以剖面透视图示意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为清楚起见,叶片盖板以分解形式表示。如图所示,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包括:滑动环5,滑动环被构造为适于在该轴流泵的活塞杆的驱动下沿轴向上、下移动;以及为每个所述叶片1对应配设的转臂2、平行连杆13、插头连杆14。其中,所述转臂分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所述叶片1上,所述平行连杆13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轴流泵的叶轮轮毂3的内部侧面,另一端与所述滑动环5的径向外周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插头连杆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相应的所述平行连杆的两端之间,另一端则与相应的所述转臂2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这样,就为每个叶片提供了由转臂2、插头连杆14、平行连杆13和滑动环5组成的传力路径。活塞、活塞杆带动滑动环5的轴向上、下运动被转换为叶片1的精确转动。如图所示,轴流泵的叶轮盖板4的下部位于滑动环径向内侧而上部则与叶轮轮毂3连接固定。这种径向上的套装布置提高了滑动环5运动的平稳性,也实现了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在叶轮轮毂内的紧凑布置。叶轮轮毂3侧面具有若干叶片孔,叶片1安装在所述叶片孔内,且在叶轮轮毂3内与所述转臂2通过螺栓连接。这样,转臂2的旋转就能精确地转换为叶片1的旋转。图3以透视图示意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的各组成部件的连接关系。对应于每个叶片,相应地配设了转臂2、插头连杆14、平行连杆13并最终与滑动环2相连,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省力杠杆,因此不但可以将旋转叶片1所需的驱动力减小为原来的大约二分之一,从而可以大大减小驱动油缸所需的压力,也使得油站所需的液压控制元器件成本降低,而且,这种省力杠杆的结构也克服了传统顶杆结构中容易卡死的固有结构问题。图4以俯视图示意地示出根据本技术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提供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中,示例性地具有对应配设给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该轴流泵具有活塞、活塞杆、叶片(1),其特征在于,该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包括:/n滑动环(5),所述滑动环被构造为适于在该轴流泵的活塞杆的驱动下沿轴向上、下移动;以及/n为每个所述叶片(1)对应配设的转臂(2)、平行连杆(13)、插头连杆(14),其中,所述转臂分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所述叶片(1)上,所述平行连杆(13)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轴流泵的叶轮轮毂(3)的内部侧面,另一端与所述滑动环(5)的径向外周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插头连杆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相应的所述平行连杆的两端之间,另一端则与相应的所述转臂(2)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该轴流泵具有活塞、活塞杆、叶片(1),其特征在于,该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包括:
滑动环(5),所述滑动环被构造为适于在该轴流泵的活塞杆的驱动下沿轴向上、下移动;以及
为每个所述叶片(1)对应配设的转臂(2)、平行连杆(13)、插头连杆(14),其中,所述转臂分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所述叶片(1)上,所述平行连杆(13)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固定于所述轴流泵的叶轮轮毂(3)的内部侧面,另一端与所述滑动环(5)的径向外周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插头连杆的一端以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相应的所述平行连杆的两端之间,另一端则与相应的所述转臂(2)以可枢转的方式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连杆(13)与所述滑动环(5)的径向外周通过关节球轴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连杆(13)与所述插头连杆(14)通过关节球轴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泵叶片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连杆(13)与所述叶轮轮毂(3)的内部侧面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连永吕鸿彬
申请(专利权)人:安德里茨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