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40508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6 06:49
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包括设置在井筒中的双流道管柱;所述双流道管柱包括注入流道和采出流道,所述注入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注入口,所述采出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采出口,所述双流道管柱与井壁之间的环空中设有由封隔颗粒堆积形成的连续封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井筒中堆积形成的连续封隔体能把整个截面堆满,密封隔离效果好、具有很强的空间自适应性。下入管柱过程中,不受预设在管柱上的封隔器的阻碍,施工过程容易,不会发生封隔器在井筒中遇卡的问题。管柱回收时可先将封隔颗粒返排至井口外,使得管柱回收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A completion structure for injection production in the same w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
本技术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涉及一种同井注采油气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
技术介绍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为提高藏的生产效果,通常采用注水注气的开发方式以驱替地层油,加快油气产出速度和提高最终采收率。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是在生产井周边设置专用的注水井,由于该方法需要专门打注水井,必然增加开采成本;另一方面,遇到带裂缝的油藏易水窜,水驱动效果较差。基于上述问题,人们提出了同井注采的方法。例如,中国专利CN201810104442.9公开了一种采用双层同心油管或平行双油管作为双流道管柱,通过二氧化碳吞吐转驱开采致密油的方法;CN201510506961.4公开了一种水平井分段压裂同井注采采油方法;CN201480038110.5公开了一种使用多次诱导裂缝的改进的烃类采收方法;CN201610294730.6公开了一种裂缝性油藏水平井注采异步(即呼吸式)开采方法;CN201710078354.1公开了一种拉链式(即奇偶交替式)布缝的双压裂水平井注水吞吐采油方法;CN201510103268.2公开了一种海上低渗油藏厚油层开发的一井多控方法。上述技术方案中,为实现同井注采,需要将注入裂缝井段与采出裂缝井段进行隔离密封,以避免从注入流道输出的驱替介质(水、气等)通过双流道管柱与井壁之间的环空,直接流至环空的采出裂缝位置并进入采出流道。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在合适位置设置封隔器的方式,对不同井段进行隔离密封,常用的封隔器包括活塞打压密封胶筒外扩式封隔器、遇液膨胀封隔器等。实际使用中,由于同井注采往往需要对多条裂缝、多个井段进行隔离,需要在井筒中设置较多数量的封隔器,这便会带来以下问题:一是封隔效果较差,特别是井筒的井壁不规则时,往往无法实现有效隔离,且无法对隔离效果进行检验,不能够及时发现某个封隔器未密封的问题,也无法进行及时的补救;二是由于封隔器数量较多,封隔器遇卡的概率也大幅度增大;另外设置封隔器的管柱下入井后无法提出,严重影响施工井未来后续作业的进行;三是对于套管射孔井,如果套管外存在窜槽,现有的封隔器无法对窜槽进行密封。上述技术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同井注采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封隔自适应能力强、封隔效果好、成本低廉,管柱便于回收的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包括设置在井筒中的双流道管柱;所述双流道管柱包括注入流道和采出流道,所述注入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注入口,所述采出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采出口,所述双流道管柱与井壁之间的环空中设有由封隔颗粒堆积形成的连续封隔体。进一步,所述井的井口设有井口装置或采油树;所述井口装置或采油树的套管环空阀门为关闭状态,将连续封隔体封闭在环空中。进一步,所述双流道管柱的跟端设有带充填通道封隔器;所述带充填通道封隔器的充填口为关闭状态,将连续封隔体封闭在环空中。进一步,所述双流道管柱的跟端设有遇液膨胀封隔器,将连续封隔体封闭在环空中。进一步,所述封隔颗粒包括沙子、砂子、石英砂、砾石、陶粒、空心玻璃微珠或粉煤灰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所述封隔颗粒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烯、聚氯乙烯、尼龙66或苯乙烯二乙烯苯交联共聚物材质的球形或异形结构,粒径为50-300目,真实密度为0.8-1.4g/cm3。进一步,所述注入口和采出口设有过滤器。进一步,所述注入口和/或采出口设有流量控制装置。本技术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相对于采用传统的封隔器,连续封隔体是在充填中颗粒堆积形成的,能把整个截面堆满,密封隔离效果好、具有很强的空间自适应性,即使是套管外存在窜槽套管射孔井,采用本技术也可实现同井注采,极大拓展了同井注采的应用范围。下入管柱过程中,不受预设在管柱上的封隔器的阻碍,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井上下入管柱设备,施工过程容易,不会发生封隔器在井筒中遇卡的问题。管柱回收时可先将封隔颗粒返排至井口外,使得管柱回收从不可能变成可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封隔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的整体结构及工作过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地面;2-井口密封;3-套管;4-水泥环;5-套管环空阀;6-环空;7-注入管柱;8-采出管柱;9-注入口;10-采出口;11-注入裂缝;12-采出裂缝;13-环空中封隔颗粒堆积形成的连续封隔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给出一种建立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1)向井内下入双流道管柱;所述双流道管柱包括注入流道和采出流道,所述注入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注入口,所述采出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采出口;(2)向双流道管柱与井壁之间的环空中充填封隔颗粒,直至封隔颗粒充满环空并堆积形成连续封隔体;(3)封闭环空;从而使封隔颗粒固定在环空中,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以避免生产过程中注入流道注入驱替介质时,封隔颗粒受压力差和介质流动的作用,从封隔段往井口方向移动,从而破坏了连续封隔体,导致连续封隔体对注采段间的封隔作用失效;(4)生产结束后或需要时,对双流道管柱进行回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4.1)建立返排通道;(4.2)向双流道管柱的注入流道和/或采出流道中注入返排液;(4.3)将封隔体颗粒从环空返排至井口外;(4.4)上提取出双流道管柱。本方法的工作原理如下:结合图2所示,井筒垂直穿越多条裂缝(包括人工裂缝或天然裂缝);根据预先设定,有的裂缝设置为注入裂缝,注入口与之对应,有的裂缝设置为采出裂缝,采出口与之对应;此时,每组采出口与相邻的注入口构成一组注采单元。如果不对相邻的注入口与采出口进行密封隔离,从注入口注入井筒环空的驱替介质将直接通过井筒环空,流至采出口,从而造成注入口与采出口的“短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环空中充满封隔颗粒,并将其封闭在环空中,形成充满环空的连续封隔体,从而将相邻的注入口与采出口彼此隔离,阻止从注入口流出的驱替介质在井筒环空中流动,同时还可允许驱替介质在压差作用下从注入口径向流动至注入裂缝中,以及允许注入裂缝中的驱替介质在压差作用下从从注入裂缝经地层流动到采出裂缝,再从采出裂缝流动至采出口。生产过程中,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当驱替介质进入注入裂缝后,将进入注采单元的地层并驱替该地层中的油气向压力较小的采出裂缝移动,最终通过采出口进入采出流道并被采出。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针对不同的井筒结构,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充填封隔颗粒以形成连续封隔体,具体如下:针对井口设有井口装置或采油树的井,充填封隔颗粒的方法为:通过井口装置或采油树的套管环空通道向环空中注入携带封隔颗粒的充填液;所述封闭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包括设置在井筒中的双流道管柱;所述双流道管柱包括注入流道和采出流道,所述注入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注入口,所述采出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采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道管柱与井壁之间的环空中设有由封隔颗粒堆积形成的连续封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包括设置在井筒中的双流道管柱;所述双流道管柱包括注入流道和采出流道,所述注入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注入口,所述采出流道设有一个或多个采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流道管柱与井壁之间的环空中设有由封隔颗粒堆积形成的连续封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的井口设有井口装置或采油树;所述井口装置或采油树的套管环空阀门为关闭状态,将连续封隔体封闭在环空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同井注采的完井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柏林聂建飞
申请(专利权)人:安东柏林石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