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复合纤维模板和单侧模板支架,单侧模板支架沿复合纤维模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设置,单侧模板支架底部的直角端通过底部固定连接装置与底部结构面板固定连接。以实现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模板支架安装质量、施工进度及提高环保控制措施与降低工程造价。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Single side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of side wall combined with composite fiber formwork and steel tru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属于建筑工程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结构施工的标准越来越高,施工的质量越来越好,施工效率也必须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如何安全有效的提升地下车站侧墙施工效率施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地下车站侧墙结构施工采用比较普遍的施工方法有三种:①大钢模板+单侧模板支架,②为竹胶板+方木(次楞)+型钢+单侧模板支架,③竹胶板+方木(次楞)+双钢管(主楞)+满堂支架对撑钢管。上述三种施工方法施工速度较慢,同时施工过程中需用到大型吊装设备或大量的材料;同时,地下车站侧墙结构施工越来越追求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为达到施工效率高便捷,据了解,侧墙施工90%都是采用单侧模板支架进行施工,在采用单侧模板支架进行施工时,需在支架底部与预埋在混凝土中的预埋件进行连接,常规的施工方法是,在浇筑板面前预埋地脚螺栓,然后地脚螺栓通过连接螺母与上部的外连杆进行连接加固。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地脚螺栓预埋不精准,出现角度及平面位置偏差,导致外连杆连接存在偏差,甚至严重的将造成外连杆无法与单侧模板支架加固;在地下车站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丰富,地下水腐蚀性强,有些时候在完成板面施工后,需要一段施工才进行侧墙施工,地脚螺栓丝头易被锈蚀或被其他东西撞击造成变形,连接螺母将无法与地脚螺栓连接。其中如何保证地脚螺栓与外连杆连接并利于支架底部连接,同时满足侧墙模板支架加固质量得到保证是目前研究的要点。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以实现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模板支架安装质量、施工进度及提高环保控制措施与降低工程造价。为实现上述目的,拟采用这样一种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复合纤维模板和支撑设置于复合纤维模板外侧的单侧模板支架,单侧模板支架为直角三角形钢桁架,单侧模板支架沿复合纤维模板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设置,单侧模板支架底部的直角端通过底部固定连接装置与底部结构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固定连接装置包括预埋钢筋拉环和连接拉钩,预埋钢筋拉环预埋于底部结构面板内,且预埋钢筋拉环的连接环露出至底部结构面板上方,连接拉钩的拉钩端勾设于预埋钢筋拉环的连接环上,连接拉钩的尾端对接有外连拉杆,外连拉杆的另一端经两个平行设置的压梁之间的空隙处引出,两个压梁沿单侧模板支架2的分布方向卡设于单侧模板支架直角端的内侧,压梁上侧的外连拉杆上套设有垫片,所述外连拉杆的另一端上通过外螺纹旋设有螺母,且通过旋紧螺母将垫片压设于压梁上。前述模板支撑体系中,复合纤维模板沿待浇筑侧墙立设于待浇筑侧墙的外侧,单侧模板支架设置于与待浇筑侧墙相对的复合纤维模板的另一侧,单侧模板支架与复合纤维模板固定连接,且二者之间夹设有背楞方木。前述模板支撑体系中,所述预埋钢筋拉环为型结构。前述模板支撑体系中,所述单侧模板支架直角端的内侧设置有斜梁,斜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单侧模板支架的两个直角边上,所述两个压梁压设于斜梁的上侧,两个压梁之间的缝隙略大于外连拉杆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钢筋拉环代替原有的地脚螺栓,钢筋拉环采用现场废弃钢筋即可加工而成,同时连接拉钩也可采用现场废弃的钢板切割而成,可节约材料成本;钢筋拉环在预埋过程中无需调整连接钢筋拉环预埋倾斜角度,可加快连接钢筋拉环预埋效率;外连拉杆与钢筋拉环之间通过拉钩连接,拉钩连接比采取连接螺帽连接可缩短很长时间,可提高工人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钢筋拉环不受外部物体撞击及锈蚀等因素影响其使用功能,可保证侧墙单侧模板支架安装质量,施工质量得到保障;综上所述,该侧墙单侧模板支架底部连接固定装置施工安全、质量可靠,施工方便快捷,成本较低,效益良好,已在广佛环线上成功应用,对类似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复合纤维模板代替竹胶板及钢模板,复合纤维模板轻便,操作便捷,可单人进行搬运安装,同时复合纤维模板与模板之间通过连接手柄连接,施工操作方便便捷,加快施工进度;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通过连接固定装置连接固定,该装置可重复使用;复合纤维模板耐磨性强,周转次数多;同时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从以上几个方面可大大节约施工成本;钢桁架与复合纤维模板结合施工,单片钢桁架通过钢管及扣件将全部钢桁架连接成一个整体,钢桁架与复合纤维模板通过固定板、精轧螺纹连接杆、限位销等连接固定,同时钢筋拉环与钢桁架通过连接杆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了整个支撑体系的稳定,施工安全可靠,降低了安全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底部固定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预埋钢筋拉环和连接拉钩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单侧模板支架底部的压梁及外连拉杆部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包括复合纤维模板1和支撑设置于复合纤维模板1外侧的单侧模板支架2,复合纤维模板1沿待浇筑侧墙3立设于待浇筑侧墙3的外侧,单侧模板支架2设置于与待浇筑侧墙3相对的复合纤维模板1的另一侧,单侧模板支架2为直角三角形钢桁架,单侧模板支架2沿复合纤维模板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设置,单侧模板支架2与复合纤维模板1固定连接,且二者之间夹设有背楞方木4,单侧模板支架2底部的直角端通过底部固定连接装置3与底部结构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固定连接装置3包括预埋钢筋拉环31和连接拉钩32,预埋钢筋拉环31为型结构,预埋钢筋拉环31预埋于底部结构面板内,且预埋钢筋拉环31的连接环露出至底部结构面板上方,连接拉钩32的拉钩端勾设于预埋钢筋拉环31的连接环上,连接拉钩32的尾端对接有外连拉杆33,外连拉杆33的另一端经两个平行设置的压梁34之间的空隙处引出,两个压梁34沿单侧模板支架2的分布方向卡设于单侧模板支架2直角端的内侧,单侧模板支架2直角端的内侧设置有斜梁21,斜梁2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单侧模板支架2的两个直角边上,所述两个压梁34压设于斜梁21的上侧,两个压梁34之间的缝隙略大于外连拉杆33的直径,压梁34上侧的外连拉杆33上套设有垫片35,所述外连拉杆33的另一端上通过外螺纹旋设有螺母36,且通过旋紧螺母36将垫片35压设于压梁34上。施工操作要点如下:1施工准备①钢桁架(单侧模板支架2)设计加工及模板配置根据侧墙浇筑高度,提前进行钢桁架设计,钢桁架采用双拼槽钢及单槽钢加工而成。面板采用复合纤维模板,该模板采用厂家加工配置,根据浇筑高度及长度进行综合考虑。②配件加工A、预埋钢筋拉环31加工根据结构验算结果,预埋钢筋拉环31采用32圆钢加工而成,加工成“几”字型。B、模板与支架连接装置加工连接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纤维模板(1)和支撑设置于复合纤维模板(1)外侧的单侧模板支架(2),单侧模板支架(2)为直角三角形钢桁架,单侧模板支架(2)沿复合纤维模板(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设置,单侧模板支架(2)底部的直角端通过底部固定连接装置(3)与底部结构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固定连接装置(3)包括预埋钢筋拉环(31)和连接拉钩(32),预埋钢筋拉环(31)预埋于底部结构面板内,且预埋钢筋拉环(31)的连接环露出至底部结构面板上方,连接拉钩(32)的拉钩端勾设于预埋钢筋拉环(31)的连接环上,连接拉钩(32)的尾端对接有外连拉杆(33),外连拉杆(33)的另一端经两个平行设置的压梁(34)之间的空隙处引出,两个压梁(34)沿单侧模板支架(2)的分布方向卡设于单侧模板支架(2)直角端的内侧,压梁(34)上侧的外连拉杆(33)上套设有垫片(35),所述外连拉杆(33)的另一端上通过外螺纹旋设有螺母(36),且通过旋紧螺母(36)将垫片(35)压设于压梁(3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纤维模板与钢桁架结合的侧墙单侧模板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纤维模板(1)和支撑设置于复合纤维模板(1)外侧的单侧模板支架(2),单侧模板支架(2)为直角三角形钢桁架,单侧模板支架(2)沿复合纤维模板(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分布设置,单侧模板支架(2)底部的直角端通过底部固定连接装置(3)与底部结构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固定连接装置(3)包括预埋钢筋拉环(31)和连接拉钩(32),预埋钢筋拉环(31)预埋于底部结构面板内,且预埋钢筋拉环(31)的连接环露出至底部结构面板上方,连接拉钩(32)的拉钩端勾设于预埋钢筋拉环(31)的连接环上,连接拉钩(32)的尾端对接有外连拉杆(33),外连拉杆(33)的另一端经两个平行设置的压梁(34)之间的空隙处引出,两个压梁(34)沿单侧模板支架(2)的分布方向卡设于单侧模板支架(2)直角端的内侧,压梁(34)上侧的外连拉杆(33)上套设有垫片(35),所述外连拉杆(33)的另一端上通过外螺纹旋设有螺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刚,刘敏,王国炜,尹江,麻瑀,罗勇,张志河,郭淇,郭廷,何复生,梁旋,谢显龙,雍婷婷,原菊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