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跨径系杆拱桥引桥顶升系统
本技术属于桥梁顶升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大跨径系杆拱桥引桥顶升系统。
技术介绍
桥梁顶升施工(也称为桥梁顶升技术)是指采用整体液压同步升高方案,也就是利用原有灌注桩承重,不破坏原桥面铺装层、栏杆扶手、人行道、梁板间的连接等,先用液压顶升装置整体顶住桥梁上部结构,然后截断各墩、台帽梁下的立柱,再操作液压顶升装置,使该桥整体升高到设计高度,最后接长立柱钢筋立模浇灌二期砼。桥梁上部结构指的是桥梁支座以上(无铰拱起拱线或框架主梁底线以上)跨越桥孔部分的总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桥梁顶升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桥梁顶升技术被应用于桥梁改造工程中。桥梁顶升技术是通过液压顶升系统将桥面顶高至期望标高的一项技术,桥梁顶升技术在国内桥梁改造和支座更换中应用较广,而且桥梁液压同步顶升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证明,在桥梁顶升平移改造中完全可以达到安全运营、节约投资、造型美观等方面的要求。但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桥梁顶升平移改造的设计、施工与检测规范,这使得桥梁顶升、平移改造的技术先进性能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现有的顶升工程大多为简支结构和连续梁。对跨运河航道的大跨径钢管砼系杆拱桥的大吨位整体同步顶升的技术应用国内尚无先例。大跨桥梁也称为大跨度桥梁或大跨径桥梁,大跨度桥梁是指多孔跨径总长≥100米或单孔跨径≥40米的桥梁。桥梁跨径也称桥梁跨度,一般指桥梁的总跨径,总跨径是指多孔桥梁中各孔净跨径的总和。其中多孔跨径总长是指桥梁的总长度,即桥梁主梁的总长度。对跨运河航道的大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跨径系杆拱桥引桥顶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且对待顶升引桥主梁(1)进行竖向顶升的引桥主梁顶升装置,所述待顶升引桥主梁(1)为大跨径系杆拱桥的引桥主梁;所述待顶升引桥主梁(1)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左右两幅对称布设的纵向主梁(1-1),两幅所述纵向主梁(1-1)均沿纵桥向布设;每个所述引桥主梁顶升装置均支撑于一幅所述纵向主梁(1-1)的正下方,每个所述引桥主梁顶升装置均包括一个桥台侧液压顶升装置(19)和一个桥墩侧液压顶升装置(20),所述桥台侧液压顶升装置(19)和桥墩侧液压顶升装置(20)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引桥梁端顶升装置;/n所述待顶升引桥主梁(1)支撑于引桥下部结构上,所述引桥下部结构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引桥下部支撑结构,每幅所述纵向主梁(1-1)均支撑于一个所述引桥下部支撑结构上;每个所述引桥下部支撑结构均包括一个桥台(18)和一个竖向桥墩上;所述纵向主梁(1-1)的一端为支撑于桥台(18)上的待接续端,所述纵向主梁(1-1)的另一端为支撑于所述竖向桥墩上的连接端;/n每个所述桥台(18)上均设置有一个对纵向主梁(1-1)进行竖向顶升的桥台侧液压顶升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跨径系杆拱桥引桥顶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且对待顶升引桥主梁(1)进行竖向顶升的引桥主梁顶升装置,所述待顶升引桥主梁(1)为大跨径系杆拱桥的引桥主梁;所述待顶升引桥主梁(1)呈水平布设且其包括左右两幅对称布设的纵向主梁(1-1),两幅所述纵向主梁(1-1)均沿纵桥向布设;每个所述引桥主梁顶升装置均支撑于一幅所述纵向主梁(1-1)的正下方,每个所述引桥主梁顶升装置均包括一个桥台侧液压顶升装置(19)和一个桥墩侧液压顶升装置(20),所述桥台侧液压顶升装置(19)和桥墩侧液压顶升装置(20)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引桥梁端顶升装置;
所述待顶升引桥主梁(1)支撑于引桥下部结构上,所述引桥下部结构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的引桥下部支撑结构,每幅所述纵向主梁(1-1)均支撑于一个所述引桥下部支撑结构上;每个所述引桥下部支撑结构均包括一个桥台(18)和一个竖向桥墩上;所述纵向主梁(1-1)的一端为支撑于桥台(18)上的待接续端,所述纵向主梁(1-1)的另一端为支撑于所述竖向桥墩上的连接端;
每个所述桥台(18)上均设置有一个对纵向主梁(1-1)进行竖向顶升的桥台侧液压顶升装置(19),每个所述竖向桥墩上均设置有一个对纵向主梁(1-1)进行竖向顶升的桥墩侧液压顶升装置(20);每个所述桥台侧液压顶升装置(19)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纵向主梁(1-1)的所述待接续端下方,每个所述桥墩侧液压顶升装置(20)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纵向主梁(1-1)的所述连接端下方;
每个所述桥台侧液压顶升装置(19)均支撑于一个所述桥台(18)的桥台基础上,每个所述桥墩侧液压顶升装置(20)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竖向桥墩的桥墩基础上或均支撑于一个水平混凝土基础(21)上,所述水平混凝土基础(21)位于所述桥墩基础一侧且其与所述桥墩基础浇筑为一体;所述桥台基础和所述桥墩基础均为呈水平布设的钢筋混凝土基础;所述桥台基础、所述桥墩基础和所述水平混凝土基础(21)均为反力基础;
每个所述引桥梁端顶升装置均包括一道支撑于纵向主梁(1-1)底部的横向分配梁(22)、多个沿横桥向由左至右布设的竖向顶升装置(11)和多个沿横桥向由左至右布设的辅助支撑结构(12),所述竖向顶升装置(11)和辅助支撑结构(1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的数量均相同,所述竖向顶升装置(11)和辅助支撑结构(12)均支撑于横向分配梁(22)的正下方,所述横向分配梁(22)沿横桥向布设且其与所支撑纵向主梁(1-1)的底面呈平行布设;每个所述引桥梁端顶升装置中多个竖向顶升装置(11)和多个所述辅助支撑结构(12)均布设于待顶升引桥主梁(1)的同一个横断面上,每个所述引桥梁端顶升装置中所述竖向顶升装置(11)和辅助支撑结构(12)呈交错布设;
所述竖向顶升装置(11)包括竖向千斤顶(2)和布设于竖向千斤顶(2)正下方的竖向支顶机构,所述辅助支撑结构(12)包括随动千斤顶(16)和布设于随动千斤顶(16)正下方的竖向支撑结构,所述竖向支顶机构和所述竖向支撑结构均为临时支撑结构;所述竖向千斤顶(2)和随动千斤顶(16)均为呈竖直向布设的倒置千斤顶,所述倒置千斤顶为底座朝上且刚性顶举件朝下的液压千斤顶;每个所述倒置千斤顶的底座均水平固定在位于其正上方的横向分配梁(22)底部,每个所述倒置千斤顶的刚性顶举件均支顶在位于其正下方的所述临时支撑结构上;每个所述临时支撑结构均支撑于位于其下方的所述反力基础上,每个所述临时支撑结构均由多个从下至上布设的临时支撑件拼接而成,多个所述临时支撑件的结构均相同且其均为呈水平布设的钢管支撑结构(3);
所述钢管支撑结构(3)为圆柱形,所述临时支撑结构中所有钢管支撑结构(3)的直径均相同且其均呈同轴布设;每个所述钢管支撑结构(3)均包括竖向支撑钢管(3-1)、一个同轴固定于竖向支撑钢管(3-1)上部的上连接环(3-2)和一个同轴固定于竖向支撑钢管(3-1)底部的下连接环(3-3),所述上连接环(3-2)和下连接环(3-3)均为水平圆环形钢板且二者均固定在竖向支撑钢管(3-1)的外侧壁上,所述上连接环(3-2)和下连接环(3-3)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上连接环(3-2)的上表面与竖向支撑钢管(3-1)的上表面相平齐,下连接环(3-3)的底面与竖向支撑钢管(3-1)的底面相平齐;所述上连接环(3-2)和下连接环(3-3)上均开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的螺栓安装孔;
所述临时支撑结构中上下相邻两个所述钢管支撑结构(3)组成一个钢管支撑组合,所述钢管支撑组合中位于上方的钢管支撑结构(3)为上钢管支撑结构,所述钢管支撑组合中位于下方的钢管支撑结构(3)为下钢管支撑结构,所述钢管支撑组合中所述上钢管支撑结构的下连接环(3-3)与所述下钢管支撑结构的上连接环(3-2)通过多个连接螺栓(4)紧固连接为一体,通过多个所述连接螺栓(4)紧固连接为一体的下连接环(3-3)与上连接环(3-2)组成一个加固环;所述连接螺栓(4)呈竖直向布设,每个所述连接螺栓(4)均安装于所述加固环中上下连通的两个所述螺栓安装孔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径系杆拱桥引桥顶升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引桥主梁顶升装置还包括多个对所述倒置千斤顶的位置进行调整的千斤顶纠偏机构;每个所述引桥主梁顶升装置中所述千斤顶纠偏机构的数量与该引桥主梁顶升装置中所包括倒置千斤顶的数量相同,所述引桥主梁顶升装置中每个所述倒置千斤顶上均安装有一个千斤顶纠偏机构;
所述千斤顶纠偏机构包括对所调整倒置千斤顶的位置进行水平调整的水平纠偏机构,所述水平纠偏机构包括多个水平调整件(32)、一个供所调整倒置千斤顶的底座安装的下固定板(34)和一个位于下固定板(34)上方的上固定板(33),多个所述水平调整件(32)的结构均相同且其沿圆周方向布设于所调整倒置千斤顶的四周外侧;所调整倒置千斤顶的底座水平固定在下固定板(34)底部,所述下固定板(34)固定于所调整倒置千斤顶的底座上方,所述下固定板(34)为平直钢板且其与所调整倒置千斤顶的底座呈平行布设;所述上固定板(33)为平直钢板;
每个所述水平调整件(32)均包括一个呈竖直向布设的螺栓杆(32-1)、一个同轴安装于螺栓杆(32-1)上的限位螺母(32-2)和一个同轴安装在螺栓杆(32-1)顶部的上滑移件(32-3),所述螺栓杆(32-1)为平直杆,所述限位螺母(32-2)位于上滑移件(32-3)下方,所述限位螺母(32-2)与螺栓杆(32-1)之间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上固定板(33)上开有多个供上滑移件(32-3)横向滑移的横向滑移槽(33-1)和多个供螺栓杆(32-1)进行横向移动的横向插孔(33-2),所述横向滑移槽(33-1)为平直槽且其与上固定板(33)呈平行布设,所述上滑移件(32-3)与上固定板(33)呈平行布设;所述横向滑移槽(33-1)的数量与上滑移件(32-3)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横向滑移槽(33-1)均呈平行布设且其均沿所施工桥梁的横桥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横向滑移槽(33-1)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横向插孔(33-2)的数量与横向滑移槽(33-1)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横向插孔(33-2)均为长条形孔且其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横向插孔(33-2)均与横向滑移槽(33-1)呈平行布设;所述横向插孔(33-2)的长度与横向滑移槽(33-1)的长度相同,所述横向插孔(33-2)的宽度大于横向滑移槽(33-1)的宽度;每个所述横向插孔(33-2)均位于一个所述横向滑移槽(33-1)的正下方,每个所述横向插孔(33-2)均与位于其正上方的横向滑移槽(33-1)连通;
所述下固定板(34)上开有多个供螺栓杆(32-1)进行纵向移动的纵向插孔(34-1),多个所述纵向插孔(34-1)均为长条形孔且其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纵向插孔(34-1)均呈平行布设且其均与横向插孔(33-2)呈垂直布设;所述纵向插孔(34-1)的数量与横向插孔(33-2)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纵向插孔(34-1)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罡颉,张记军,杜越,梁之海,李金宝,朱书洁,汪洋,严朝锋,王永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