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268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该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包括轴杆,所述轴杆的外表面开设有一组相对称的第一凹槽,所述轴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外圈螺栓孔,所述固定环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内圈螺栓孔,所述固定环的上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减震槽,每个所述减震槽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每个所述橡胶块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衔接块,该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通过橡胶块,可以减少变桨机构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通过阻尼液和压杆,使得桨轴具有双重减震,提高减震效果,通过二阶固定块,可以提高桨轴与其他装置连接的稳定性,可以更好的配合桨轴的减震效果。

Damping propeller shaft of an independent pitch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
本技术涉及变桨
,具体为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
技术介绍
船舶振动问题对船体、人员、设备、海洋环境等影响严重。船舶振动问题突出的位置通常在船舶主机和齿轮箱、轴系、螺旋桨,其中轴系振动会对桨轴结构强度、磨损、船体结构振动、推进效率等产生严重影响,轴系振动通常是由主机或齿轮箱振动和螺旋桨振动诱发的,目前尚未有较为有效的轴系振动控制技术,因此,开发船用减振桨轴对降低船舶振动噪声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常用的减振器主要有橡胶减振器和金属弹簧减振器两种,前者存在易受侵蚀的缺点,后者存在减震效果不明显的缺点,而且减震桨轴与连接装置的牢固性不强,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包括轴杆,所述轴杆的外表面开设有一组相对称的第一凹槽,所述轴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外圈螺栓孔,所述固定环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内圈螺栓孔,所述固定环的上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减震槽,每个所述减震槽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每个所述橡胶块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衔接块,每个所述衔接块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板。所述固定环的底面开设有相对称的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顶壁均固定连接有减震盒,每个所述减震盒的内部设有挡块,每个所述减震盒的底面均开设有下压口,每个所述减震盒的下方均放置有下压杆,每个所述下压杆的顶端均贯穿下压口并延伸至下压口的上方,每个所述下压杆的外表面均与下压口的内圈相接触,每个所述下压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挡块,每个所述下压杆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板,每个所述减震盒的内部均放置有压杆,每个所述减震盒的内部均放置有弹簧,每个所述减震盒的内部均放置有压块,每个所述减震盒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均开设有通口,每个所述压杆的底端均与挡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压杆的顶端均贯穿通口并延伸至通口的上方,每个所述压杆的外表面均与通口的内圈相接触,每个所述压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压块,每个所述减震盒的内部均注射有阻尼液,每个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均与阻尼液的外表面相接触。优选的,所述轴杆的上方放置有二阶固定块,所述二阶固定块的底面与轴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二阶固定块的上方放置有三阶固定块,所述三阶固定块的底面与二阶固定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二阶固定块的左侧面开设有固定口,且固定口的内壁开设有螺旋纹。优选的,所述固定环的上方放置有齿轮圈,所述固定环外表面与齿轮圈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减震盒的内部放置有加固环,所述压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固环。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通过第一减震板和第一凹槽,可以增加密封性,减少橡胶块与外界的接触,降低橡胶块的腐蚀程度,通过橡胶块,可以减少变桨机构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同时也具有隔音效果,通过阻尼液和压杆,使得桨轴具有双重减震,提高减震效果,通过弹簧和第二减震板,增强桨轴的减震效果。该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通过二阶固定块,可以提高桨轴与其他装置连接的稳定性,可以更好的配合桨轴的减震效果,通过固定口,可以增强与连接装置的固定性,减少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通过三阶固定块,可以对连接装置进行多重加固,大幅度减少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通过加固环,可以避免阻尼液出现泄漏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固定环正视图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固定环的俯视图。图中:1轴杆、2橡胶块、3外圈螺栓孔、4固定环、5二阶固定块、6第一凹槽、7内圈螺栓孔、8减震槽、9齿轮圈、10衔接块、11第一减震板、12固定口、13三阶固定块、14阻尼液、15压块、16加固环、17通口、18弹簧、19压杆、20挡块、21减震盒、22下压口、23第二减震板、24下压杆、25第二凹槽、26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包括轴杆1,轴杆1的上方放置有二阶固定块5,二阶固定块5的底面与轴杆1的顶端固定连接,可以提高桨轴与其他装置连接的稳定性,二阶固定块5的左侧面开设有固定口12,且固定口12的内壁开设有螺旋纹,可以更好的配合桨轴的减震效果,二阶固定块5的上方放置有三阶固定块13,三阶固定块13的底面与二阶固定块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可以对连接装置进行多重加固,大幅度减少在运行过程中的震动,轴杆1的外表面开设有一组相对称的第一凹槽6,轴杆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4,固定环4的上方放置有齿轮圈9,固定环4外表面与齿轮圈9的内壁固定连接,增加连接装置的稳定性,固定环4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外圈螺栓孔3,固定环4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内圈螺栓孔7,固定环4的上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减震槽8,每个减震槽8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2,每个橡胶块2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衔接块10,每个衔接块10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板11。固定环4的底面开设有相对称的第二凹槽25,每个第二凹槽25的内顶壁均固定连接有减震盒21,每个减震盒21的内部设有挡块20,每个减震盒21的底面均开设有下压口22,每个减震盒21的下方均放置有下压杆24,每个下压杆24的顶端均贯穿下压口22并延伸至下压口22的上方,每个下压杆24的外表面均与下压口22的内圈相接触,每个下压杆24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挡块20,每个下压杆24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板23,每个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压杆19,每个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弹簧18,每个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压块15,每个减震盒2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6,每个固定板26的底面均开设有通口17,每个压杆19的底端均与挡块2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每个压杆19的顶端均贯穿通口17并延伸至通口17的上方,每个压杆19的外表面均与通口17的内圈相接触,每个压杆19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压块15,每个减震盒21的内部均注射有阻尼液14,每个固定板26的上表面均与阻尼液14的外表面相接触,减震盒21的内部放置有加固环16,压杆1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固环16,防止阻尼液14的外流。工作原理:将连接装置卡入第一凹槽6内,再将装置固定杆插入固定口12内,将装置加固完成后,通过外圈螺栓孔3和内圈螺栓孔7连接变桨机构,第一减震板11和轴承相接触,第二减震板23和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包括轴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1)的外表面开设有一组相对称的第一凹槽(6),所述轴杆(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4),所述固定环(4)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外圈螺栓孔(3),所述固定环(4)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内圈螺栓孔(7),所述固定环(4)的上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减震槽(8),每个所述减震槽(8)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2),每个所述橡胶块(2)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衔接块(10),每个所述衔接块(10)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板(11);/n所述固定环(4)的底面开设有相对称的第二凹槽(25),每个所述第二凹槽(25)的内顶壁均固定连接有减震盒(21),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设有挡块(20),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底面均开设有下压口(22),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下方均放置有下压杆(24),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顶端均贯穿下压口(22)并延伸至下压口(22)的上方,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外表面均与下压口(22)的内圈相接触,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挡块(20),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板(23),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压杆(19),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弹簧(18),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压块(15),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6),每个所述固定板(26)的底面均开设有通口(17),每个所述压杆(19)的底端均与挡块(2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压杆(19)的顶端均贯穿通口(17)并延伸至通口(17)的上方,每个所述压杆(19)的外表面均与通口(17)的内圈相接触,每个所述压杆(19)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压块(15),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均注射有阻尼液(14),每个所述固定板(26)的上表面均与阻尼液(14)的外表面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独立变桨机构的减振桨轴,包括轴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1)的外表面开设有一组相对称的第一凹槽(6),所述轴杆(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4),所述固定环(4)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外圈螺栓孔(3),所述固定环(4)的外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内圈螺栓孔(7),所述固定环(4)的上表面开设有相对称的减震槽(8),每个所述减震槽(8)的内底壁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块(2),每个所述橡胶块(2)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衔接块(10),每个所述衔接块(10)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板(11);
所述固定环(4)的底面开设有相对称的第二凹槽(25),每个所述第二凹槽(25)的内顶壁均固定连接有减震盒(21),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设有挡块(20),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底面均开设有下压口(22),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下方均放置有下压杆(24),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顶端均贯穿下压口(22)并延伸至下压口(22)的上方,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外表面均与下压口(22)的内圈相接触,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挡块(20),每个所述下压杆(24)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板(23),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压杆(19),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弹簧(18),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部均放置有压块(15),每个所述减震盒(2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6),每个所述固定板(26)的底面均开设有通口(17),每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娟马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溥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