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26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推进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包括外壳、水密连接器、电动机主体组件、稳压系统、控制元器件、驱动器、叶片,外壳远离水密连接器端固定导流罩,外壳靠近导流罩端固定有固定头罩,电动机主体组件位于外壳内部,稳压系统位于电动机主体组件靠近所述水密连接器侧,控制元器件位于稳压系统靠近水密连接器侧,驱动器位于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远离水密连接器侧,叶片位于导流罩内部,叶片通过转子驱动;该推进器,解决了密封不可靠,耦合效率低等问题,保障了推进器在水下使用时适应复杂海况、突变载荷等外力影响,通过自身结构优化及控制系统优化,大大提高了推进器的磁耦合效率及使用寿命。

A new type of underwater brushless magnetic coupling prope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
本技术属于推进器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
技术介绍
水下推进器广泛应用于船舶或深潜作业领域,为水下探测设备或施工设施提供动力的一种装置。水下推进器通常采用螺旋桨叶,高速旋转的桨叶与水流的相互作用力产生向前或向后的推力,使设备前进或后退。现有的推进器一般采用传动轴跟桨叶直接相连,利用传动轴与壳体的动摩擦做到对电机线圈的水密保护;另一种推进器同样采用无刷直流电机且通过磁力推动螺旋桨的转动,但因控制系统和磁通量控制不佳,导致效率和可靠性不佳。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推进器中电机传动轴直接跟转动螺旋桨相连,虽然效率上提高了电机的转化率,但由于动摩擦对密封部件的磨损和水下特殊的环境,此类推进器的使用寿命较短,出现故障率较高。此类推进器随着水深的增加,其可靠性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包括外壳、外壳前端的水密连接器、电动机主体组件、稳压系统、控制元器件、驱动器、叶片,所述外壳远离水密连接器端固定有导流罩,所述外壳靠近导流罩端固定有固定头罩,所述固定头罩上端螺纹连接有紧定螺钉,通过紧定螺钉与外壳固定,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位于外壳内部,所述稳压系统位于电动机主体组件靠近所述水密连接器侧,固定于外壳内部,所述控制元器件位于稳压系统靠近水密连接器侧,固定于外壳内部,所述驱动器位于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远离水密连接器侧,固定于外壳内部,所述叶片位于固定罩内部,叶片通过转子驱动。作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流罩两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旋入端螺纹连接所述外壳,将导流罩与外壳固定。作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转子包括叶轮转子与内转子,所述内转子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器靠近叶片侧,所述叶轮转子位于内转子外部,叶轮转子远离内转子端固定连接所述叶片。作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转子与叶轮转子之间存在间隙。本技术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1、新的控制系统具有更优异的控制模块,适应非线性、突变载荷、耦合偏差等复杂情况;2、电机输出扭矩增加,转子耦合效率高,磁钢排列精密;3、解决了密封不可靠,耦合效率低等问题,保障了推进器在水下使用时适应复杂海况、突变载荷等外力影响,通过自身结构优化及控制系统优化,包括壳体及叶片通过流体力学及有限元分析,大大提高了推进器的磁耦合效率及使用寿命;4、内转子和外部叶轮无接触,解决磨损问题,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密连接器、2.外壳、3.控制元器件、4.稳压系统、5.电动机主体组件、6.驱动器、7.固定螺钉、8.导流罩、9.固定头罩、10.紧定螺钉、11.叶轮转子、12.内转子、13.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包括外壳2、外壳2前端的水密连接器1、电动机主体组件5、稳压系统4、控制元器件3、驱动器6、叶片13,所述外壳2远离水密连接器1端固定有导流罩8,所述外壳2靠近导流罩8端固定有固定头罩9,所述固定头罩9上端螺纹连接有紧定螺钉10,通过紧定螺钉10与外壳2固定,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5位于外壳2内部,所述稳压系统4位于电动机主体组件5靠近所述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控制元器件3位于稳压系统4靠近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驱动器6位于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5远离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叶片13位于导流罩8内部,叶片13通过转子驱动。具体的,导流罩8两侧螺纹连接有固定螺钉7,所述固定螺钉7旋入端螺纹连接所述外壳2,将导流罩8与外壳2固定。具体的,如图2所示,转子包括叶轮转子11与内转子12,所述内转子12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器6靠近叶片13侧,所述叶轮转子11位于内转子12外部,叶轮转子11远离内转子12端固定连接所述叶片13。具体的,如图1所示,内转子12与叶轮转子11之间存在间隙。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水密连接器1安装在外壳2端面,是信号传输和电力供应的接口,同时具有密封性能,耐水压等级达到全海深应用;外壳2采用有限元分析,具有流体动力学特性,耐压等级为全海深应用;水密连接器1与外壳2内部控制元器件3相连接,控制元器件3体积小,集成度高,减小外壳2直径,降低外壳厚度;控制元器件3和电路稳压系统4共同组成电机控制系统主体组成部件,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正反转信号及力学反馈信号。电动机主体组件5安装在外壳2内部支撑座上,内部主轴与驱动器6相连,电机输出扭矩,绕线线圈与主动轴分离,不会出现轴卡住,耦合器剐蹭问题,增加电机的使用寿命;驱动器6与内转子12通过定位槽相连接,稳固不易松动;内转子12磁场优化,磁钢特殊排列且精密布置,这是提升耦合效率的关键,内转子12与叶轮转子11同心布置,转动惯量小,耦合效率进一步提升;内转子12驱动叶轮转子11旋转,将电机输出扭矩变为叶轮的旋转方式,从而推动水流向前或向后流动;导流罩固定螺钉7一端与外壳2相连,另一端固定导流罩8,将导流罩8与外壳2同心紧固;固定头罩9接触面特殊结构设计,固定叶轮转子11,几乎不影响叶轮转子11性能;固定头罩9通过紧定螺钉10固定外壳主体上;叶片13通过流体动力学分析,具有最佳流体动力学性能。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包括外壳(2)、外壳(2)前端的水密连接器(1)、电动机主体组件(5)、稳压系统(4)、控制元器件(3)、驱动器(6)、叶片(13),所述外壳(2)远离水密连接器(1)端固定有导流罩(8),所述外壳(2)靠近导流罩(8)端固定有固定头罩(9),所述固定头罩(9)上端螺纹连接有紧定螺钉(10),通过紧定螺钉(10)与外壳(2)固定,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5)位于外壳(2)内部,所述稳压系统(4)位于电动机主体组件(5)靠近所述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控制元器件(3)位于稳压系统(4)靠近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驱动器(6)位于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5)远离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叶片(13)位于导流罩(8)内部,叶片(13)通过转子驱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水下无刷磁耦合推进器包括外壳(2)、外壳(2)前端的水密连接器(1)、电动机主体组件(5)、稳压系统(4)、控制元器件(3)、驱动器(6)、叶片(13),所述外壳(2)远离水密连接器(1)端固定有导流罩(8),所述外壳(2)靠近导流罩(8)端固定有固定头罩(9),所述固定头罩(9)上端螺纹连接有紧定螺钉(10),通过紧定螺钉(10)与外壳(2)固定,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5)位于外壳(2)内部,所述稳压系统(4)位于电动机主体组件(5)靠近所述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控制元器件(3)位于稳压系统(4)靠近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内部,所述驱动器(6)位于所述电动机主体组件(5)远离水密连接器(1)侧,固定于外壳(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倪祯贵张利包天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禹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