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限位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236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平衡悬架底盘领域,公开了一种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具有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表面的围部结构,所述围部结构包括基部、颈部和头部,其中:所述基部设有若干个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所述颈部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过渡面和第一斜面,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基部和所述第一斜面之间;所述头部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连接所述第一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保证安装方式和强度的前提下,围部结构能够降低限位板50%的重量,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有效地降低了整车成本。

A kind of limit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限位板
本技术涉及平衡悬架底盘
,尤其涉及一种限位板。
技术介绍
在商用车平衡悬架底盘领域,为减小汽车转弯过程中驱动桥与车架之间的错位,在车架与平衡轴总成之间应增加导向机构。目前常用的是横向限位板或导向板。如图4,现有技术中的限位板二400为一整个实心的板状结构,存在结构强度过大、重量沉、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限位板,以解决限位板重量、结构强度以及材料利用率不能合理统一,难以满足重型车的设计要求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表面的围部结构,所述围部结构包括基部、颈部和头部,其中:所述基部设有若干个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所述颈部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第一斜面,所述颈部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逐渐减少并形成第三侧壁;所述头部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连接所述第一斜面。作为上述的限位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部包括第一侧壁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每个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两个所述通孔。两个第二侧壁上各设置两个通孔,用于连接车架。作为上述的限位板的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通孔沿所述基部的宽度方向平行对置。将通孔设置成关于第二侧壁对称,使限位板连接车架使受力均匀。作为上述的限位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所述第二侧壁在其两个所述通孔之间向对侧凹陷形成弧形的凹陷结构。将第二侧壁设置成内凹的弧形结构,防止应力集中。作为上述的限位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基部的表面之间设有过渡面,所述过渡面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斜面。作为上述的限位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与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相同。当制作颈部和头部时,可采用一次车削,将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一次做出,缩短制作时间。作为上述的限位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相对所述头部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围部结构方向倾斜的底面。作为上述的限位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壁厚相同。限位板具有高度均一的围部结构,受力时整个围部结构沿周向的各部位承受力更均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保证安装方式和强度的前提下,围部结构能够降低限位板50%的重量,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有效地降低了整车成本;相比现有圆角矩形的限位板力臂增加、弯矩增加,但同时设置第三侧壁与第一斜面使得断面系数增大,从而保持弯矩除以断面系数不变,进而实现等应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位板一与车架、平衡轴带弹簧总成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位板一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位板一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限位板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围部结构;101-限位板一;200-车架;300-弹簧总成;400-限位板二;1-基部;2-颈部;3-头部;10-通孔;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20-第三侧壁;21-过渡面;22-第一斜面;31-第二斜面;32-底面;121-凹陷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限位板一101,该限位板一101安装在车架200和平衡轴带弹簧总成300之间,限位板一101用于传递横向力以及导向的作用。限位板一101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表面的围部结构100,围部结构100使限位板一101的内侧形成空心,这样减少了限位板一101的整体质量。结合图2所示,围部结构100包括基部1、颈部2和头部3,其中限位板一101通过基部1连接车架200,颈部2和头部3用于连接平衡轴带弹簧总成300。具体地,基部1设有沿高度方向贯穿围部结构100的通孔10,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可以为螺孔,即通过螺杆或螺钉将限位板一101与车架200连接。基部1包括第一侧壁11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12,即第一侧壁11横向布置,两个第二侧壁12分别纵向布置在第一侧壁11的两端。通孔10设置在第二侧壁12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个侧壁12上各设有两个通孔10,即基部1共设置4个通孔10,从而形成与车架200连接的四个连接端。进一步,四个通孔10分别布置在同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使连接至车架200时受力均匀。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限于四个通孔10,也可设置六个通孔10。进一步,第二侧壁12在两个通孔10之间向对侧凹陷形成弧形的凹陷结构121。进一步,颈部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20,即两个第二侧壁12继续延伸形成第三侧壁20。第三侧壁20远离第二侧壁12的一端通过头部3连接,从而使限位板一101形成围部结构100。进一遍,第三侧壁20沿远离基部1的方向逐渐向中心靠拢。第三侧壁20的高度方向的顶端形成过渡面21和第一斜面22,其中过渡面21的一端连接第二侧壁12的表面,过渡面2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斜面22。在本实施例中,过渡面21的长度远小于第一斜面22的长度。头部3为U型,其两端对应分别连接第三侧壁20。头部3的上端面设有第二斜面31,且第二斜面31与第一斜面22平滑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斜面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限位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表面的围部结构(100),所述围部结构(100)包括基部(1)、颈部(2)和头部(3),其中:/n所述基部(1)设有若干个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10);/n所述颈部(2)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1)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第一斜面(22),所述颈部(2)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基部(1)的方向逐渐减少并形成第三侧壁(20);/n所述头部(3)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1)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第二斜面(31),所述第二斜面(31)连接所述第一斜面(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限位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表面的围部结构(100),所述围部结构(100)包括基部(1)、颈部(2)和头部(3),其中:
所述基部(1)设有若干个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通孔(10);
所述颈部(2)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1)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第一斜面(22),所述颈部(2)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基部(1)的方向逐渐减少并形成第三侧壁(20);
所述头部(3)的高度沿远离所述基部(1)的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第二斜面(31),所述第二斜面(31)连接所述第一斜面(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1)包括第一侧壁(11)和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12),每个所述第二侧壁(12)上设有两个所述通孔(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侧壁(12)上的所述通孔(10)沿所述基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英杰王兆友陈琳刘伟吴晓涛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