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检测技术,提供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克服现有轨道检测仪与差分定位设备结合缺陷,适应现实需要。包括轨道检测仪,所述轨道检测仪设置在铁轨上沿铁轨持续移动,还包括北斗定位设备和北斗差分基站,所述北斗定位设备设置在所述轨道检测仪顶部,所述北斗差分基站设置在所述铁轨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精调作业的高效性提供数据基础,同时可节省作业人员,降低企业成本,尤其适用于轨道检测领域,具有较高的商业前景。
An intelligent track detec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Beidou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本专利技术是要求由申请人提出的,申请日为2019年01月29日,申请号为2019201596424,名称为“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的国内申请的优先权。以上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整体引用结合于此。
本技术涉及轨道检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高铁轨道已经由大规模建设期逐渐进入大规模运营期。高速铁路对于轨道静态几何状态的要求极高,轨道的高低起伏、两轨间的间距以及轨道板的变形、下沉等,对于高速铁路的运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运维作业全部在天窗期(凌晨0-4点),给运维工作的高效带来巨大的障碍,铁路运维部门需要在检测结果精确的同时,提高作业效率,保障国计民生安全。授权公告号为CN101922133A的中国技术公开了“用于轨道参数高效测量的智能轨道检测仪”,在智能轨道检测车上安装自动调平台,自动调平台上架设全站仪,能实现动态跟踪高效测量,且检测车上安装有倾角传感器微调平台,以及两端的双测量轮,测量轮弹性接触导轨,不易磨损,大大提高测量精度”(说明书第4段),该申请的说明书着重描述了“利用微调平台可以在标准检定器上精确标定倾角传感器的0点和校准其X及Y轴方向来精确标定智能轨道检测仪,达到整车的总体精度要求”,然而该检测仪系统存在应用问题:由于无法获得实时定位结果,在后期轨道精调作业中,作业员并不能快速寻找关键形变点精确匹配;无法对具体定位的位置进行匹配精调。现有技术中,差分定位也叫差分GPS技术,即将一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基准站上进行观测。根据基准站已知精密坐标,计算出基准站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由基准站实时将这一数据发送出去。用户接收机在进行GPS观测的同时,也接收到基准站发出的改正数,并对其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已知坐标的点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称为基准站),利用已知坐标和卫星星历计算出观测值的校正值,并通过无线电设备(称数据链)将校正值发送给运动中的GPS接收机(称为流动站),流动站应用接收到的校正值对自己的GPS观测值进行改正,以消除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误差的影响。简单将差分定位技术与智能轨道检测技术结合可以获得轨道几何状态的时间离散型的实时定位,但不利于对连续轨道复杂形状的定位。同时在进行中高速轨道检测时差分定位设备易受到运动振动、运动环境影响,造成实时定位误差变化不可预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轨道检测仪与差分定位设备结合缺陷,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得定位结果,满足位置匹配功能。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包括轨道检测仪,所述轨道检测仪设置在铁轨上沿铁轨持续移动,还包括北斗定位设备和北斗差分基站,所述北斗定位设备设置在所述轨道检测仪顶部,所述北斗差分基站设置在所述铁轨旁。优选地,包括两个北斗定位设备和一个高差支撑臂,在所述轨道检测仪靠近一侧铁轨的顶部设置高差支撑臂,所述高差支撑臂的两端形成固定高差,所述高差支撑臂的两端分别固定一个所述北斗定位设备。优选地,所述高差支撑臂包括曲臂、第一水平固定板、第二水平固定板和缓冲液压缸,轨道检测仪的长度大于铁轨间距,所述曲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铁轨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曲臂的两端形成固定高差,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板、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板分别固定在所述曲臂的两端,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板与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板的承载面保持平行,承载面与所述铁轨顶面保持基本平行,所述缓冲液压缸的缸体竖直固定在所述轨道检测仪顶部,所述缓冲液压缸的活塞杆顶部固定在所述曲臂的重心位置,所述缓冲液压缸的液压油路通过液压锁保持稳定压力。优选地,所述固定高差范围在10至40公分之间,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板位于所述曲臂的前端,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板位于所述曲臂的后端,所述智能手薄固定在所述曲臂的后端,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板高于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板。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轨道检测仪上的环境传感器。优选地,还包括数据平台和智能手薄,所述智能手薄与所述北斗定位设备见形成数据链路,所述智能手薄与所述数据平台形成数据链路。优选地,还包括客户端,所述客户端与所述数据平台形成数据链路。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已有智能轨道检测仪的基础之上,从检测的高效性、瞬时性以及后期精调的效率性、准确性等方面出发,在原有智能轨道检测仪的基础上,利用北斗精准定位终端和差分技术,在对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的同时,精准定位(精度:≤30cm)每一个轨道板、轨枕的精确位置,并附带该位置的检测结果,通过互联网实时上传至后台管理服务器,在后期轨道精调作业中,作业员可快速寻找关键形变点,为精调作业的高效性提供数据基础,同时可大量节省作业人员,降低企业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的模块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与轨道结构的位置结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的连接结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3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以轨道检测仪为基础,利用北斗定位设备和差分技术,为精调作业的高效性提供数据基础,具体内容如下:如图1所示为系统的架构图,包括:轨道检测仪1,所述轨道检测仪的底部设有与铁轨表面滚动接触的滑轮5,轨道检测仪设置在铁轨上能沿铁轨滚动,所述轨道检测仪检测到的轨道几何状态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钢轨的前后高差、双轨间距和接触网高度,所述轨道检测仪(沿铁轨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铁轨间距,本实施例中轨道检测仪在传统的智能轨道检测仪基础上改进为移动式;可以适应较长距离的持续性移动检测;北斗定位设备2,所述北斗定位设备设置在轨道检测仪的两端,主要用于传输精准定位数据,数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GPGGA等;北斗定位设备的测量原理与轨道检测仪相同,但是区别在于监测仪是固定不动的,经过数据解算(通常为5分钟以上数据积累,因为时间越长,精度越高)可获得毫米级精度的相对变化结果,北斗精准定位是实时移动的定位,可获得厘米级的实时定位结果;添加位置匹配功能的描述,可通过北斗定位设备利用需精调点的位置坐标随时找到精调位置,省去通过轨道板号一个一个查找的麻烦,且通过位置的标定,可将调整的轨道板在高铁线路GIS系统里面进行标注,为后期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北斗差分基站3,主要用于传输差分改正数据,数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RICM、RTD等;北斗差分基站3在铁轨旁大间距设置。大间距在1至10公里之间。环境传感器4;将采集的温度、湿度数据传送至智能手薄,采集温度、湿度的意义在于,轨道会随着周围温度、湿度的变化产生热胀冷缩的反应,通过对温度、湿度的分析,可剔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包括轨道检测仪,所述轨道检测仪设置在铁轨上沿铁轨持续移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北斗定位设备和北斗差分基站,所述北斗定位设备设置在所述轨道检测仪顶部,所述北斗差分基站设置在所述铁轨旁。/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129 CN 20192015964241.一种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包括轨道检测仪,所述轨道检测仪设置在铁轨上沿铁轨持续移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北斗定位设备和北斗差分基站,所述北斗定位设备设置在所述轨道检测仪顶部,所述北斗差分基站设置在所述铁轨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北斗定位设备和一个高差支撑臂,在所述轨道检测仪靠近一侧铁轨的顶部设置高差支撑臂,所述高差支撑臂的两端形成固定高差,所述高差支撑臂的两端分别固定一个所述北斗定位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北斗的智能轨道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差支撑臂包括曲臂、第一水平固定板、第二水平固定板和缓冲液压缸,所述轨道检测仪的长度大于铁轨间距,所述曲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铁轨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曲臂的两端形成固定高差,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板、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板分别固定在所述曲臂的两端,所述第一水平固定板与所述第二水平固定板的承载面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刘小凯,徐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讯腾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