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37095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03 06: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其包括车门窗沿内加强板,车门窗沿内加强板安装于车门外加强板内侧;车门外加强板后部设置有车门外加强板;车门前骨架安装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车门外加强板构成的加强板组件前端;车门锁安装板安装于车门外加强板;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安装于车门外加强板;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车门前骨架;车门窗框前段安装于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之间;车门下骨架的弧形翘起端连接于车门外加强板,车门下骨架水平部分的自由端连接于车门前骨架;车门下骨架、车门外加强板之间安装有车门玻璃升降器安装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对传统车门内部结构简单、工艺简单、重量轻、成本低。

New framework door interna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然而大多数传统车门结构复杂,钣金重量难以减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对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汽车在不断使用新型材料和结构工艺来降低整车重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其结构简单、牢固可靠、重量轻、成本低。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安装于所述车门外加强板(6)内侧,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组成车门窗加强板;车门窗加强板后部设置有位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与车门外加强板(6)之间的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前骨架(7)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安装于所述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安装于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所述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部;所述车门窗框前段(3)安装于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之间;所述车门下骨架(9)的弧形翘起端连接于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下骨架(9)水平部分的自由端连接于车门前骨架(7);所述车门下骨架(9)、车门窗加强板之间安装有车门玻璃升降器安装板(11);所述车门前骨架(7)、车门下骨架(9)之间设置有车门防撞梁(8)。进一步,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采用冲压成型;所述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采用辊压成型。进一步,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为钣金件。进一步,所述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采用冲压成型。进一步,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采用铝合金或者镁铝合金制成。该骨架式门内部结构的各结构件之间可以焊接、螺钉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相对传统车门内部结构简单、工艺简单、重量轻、成本低。该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可以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前后车门,当然,也可以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前后车门。附图说明图1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主视图。图2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后视图。图3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左视图。图4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右视图。图5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立体图一。图6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立体图二。图7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爆炸图一。图8为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爆炸图二。图9为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的连接位局部放大图。图10为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与车门窗加强板的连接位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技术,而仍然实现本技术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8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其包括: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安装于所述车门外加强板6内侧,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组成车门窗加强板,车门窗加强板后部设置有位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与车门外加强板6之间的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前骨架7竖向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安装于所述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安装于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所述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所述车门前骨架7,所述车门窗框前段3安装于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之间,所述车门下骨架9的弧形翘起端连接于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下骨架9水平部分的自由端连接于车门前骨架7,所述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之间安装有车门玻璃升降器安装板11,车门玻璃升降器安装板11倾斜布置,车门玻璃升降器安装板11的一端连接在车门下骨架9、另一端连接于车门窗加强板后端部(焊接或者铆接固定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内侧表面)。车门窗框前段3的水平部自由端连接于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可以焊接或者铆接固定。参见图9,所述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的下端部通过焊接或者铆钉等结构连接于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参见图10,所述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部且位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铆接等方式固定在车门前骨架7伸入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之间的部分。所述车门前骨架7、车门下骨架9之间设置有车门防撞梁8,车门防撞梁8设置的数量为一根或者两根,本实施例布置有两根车门防撞梁8。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采用冲压成型,所述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采用辊压成型。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为钣金件。而所述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采用冲压成型。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采用铝合金或者镁铝合金制成。综上,给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安装结构简单实用,重量轻,成本低。上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技术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
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技术揭露的技术方案和
技术实现思路
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n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安装于所述车门外加强板(6)内侧,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组成车门窗加强板;/n车门窗加强板后部设置有位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与车门外加强板(6)之间的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n所述车门前骨架(7)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n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安装于所述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n所述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安装于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n所述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部;/n所述车门窗框前段(3)安装于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之间;/n所述车门下骨架(9)的弧形翘起端连接于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下骨架(9)水平部分的自由端连接于车门前骨架(7);/n所述车门下骨架(9)、车门窗加强板之间安装有车门玻璃升降器安装板(11);/n所述车门前骨架(7)、车门下骨架(9)之间设置有车门防撞梁(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骨架式门内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车门锁安装板(1)、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窗框前段(3)、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车门前骨架(7)、车门防撞梁(8)、车门下骨架(9)、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
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安装于所述车门外加强板(6)内侧,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车门外加强板(6)组成车门窗加强板;
车门窗加强板后部设置有位于车门窗沿内加强板与车门外加强板(6)之间的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
所述车门前骨架(7)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
所述车门锁安装板(1)安装于所述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
所述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安装于所述车门窗沿内加强板(5);
所述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安装于车门窗加强板前端部;
所述车门窗框前段(3)安装于车门窗框后段内外板组件(2)、车门后视镜安装板总成(4)之间;
所述车门下骨架(9)的弧形翘起端连接于第一车门外加强板(10),所述车门下骨架(9)水平部分的自由端连接于车门前骨架(7);
所述车门下骨架(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本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沿锋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